墨西哥世界遗产保护经验值得国人借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93 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圣弗兰西斯科山脉岩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亚古尔和米特拉史前洞穴

因举办气候大会而人气大旺的墨西哥海滨小城坎昆,是一座长21公里、宽仅400米的美丽岛屿。在坎昆当地人看来,坎昆小城的“底蕴”,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美,还在于它的“历史美”,而“自然美”与“历史美”的结合,造就了独特的墨西哥文化特色。 国内能源三巨头齐入委内瑞拉 400亿美元南美寻油 房地产央企名单被证实

决策层披露推升物价五大主力 央行调整人民币冠字号码排列顺序 国产日化再被并购:科蒂购丁家宜 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扩容185倍 盘点十大元帅的不同葬礼(组图) [微博]10万亿流入内地需五百年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墨西哥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前殖民时期的古迹以及殖民时代的遗存。截至2010年8月,墨西哥共计拥有31处世界遗产,是美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墨西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手段,很值得我们学习。

参观门槛低:

最高门票不足30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赵晓晖老师已在维拉克鲁斯大学担任对外汉语教师有一年,对墨西哥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深有感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墨西哥政府、学校以及家庭对文化遗产的普及做得相当好,对于文化基本知识的普及很到位。

他举例说,在墨西哥,只要是政府开发的文化遗产或博物馆,即使是最好的,票价也只要51比索(不到人民币30元),其他知名度稍微低一点的,大都在37~42比索不等(10~20元人民币)。由于青少年是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对象,墨西哥规定,持学生证全部可免费参观所有文化遗迹;即使不是学生,全体国民以及持工作签证的外国人,都可以在每周有1天免费参观(一般规定在周日)。这种免费的参观政策,极大方便了墨西哥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以及历史、传说的了解。

保护意识强:

热爱本国文化遗产

墨西哥的一项调查显示,85%的墨西哥人对墨西哥灿烂的文化感到骄傲。在墨西哥留学的李嘉炜认为,墨西哥人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都有一定的感情,热爱与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的意识很强,对本国的文化遗产有比较好的了解。

比如,在教堂里面,只要有标示说不能使用闪光灯,墨西哥人就不会使用闪光灯拍文物古迹。在赵晓晖老师看来,墨西哥特殊的历史造就了当今墨西哥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墨西哥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奥尔梅克、玛雅、阿兹特克等文明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遗产,这是他们的骄傲。

同时墨西哥也有300年的殖民史。时至今天,曲折的历史造成了今天的墨西哥人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得其乐、容易满足的性格,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他们在传统的文化遗产方面更有竞争力。

保护投入足:

政府研发“一条龙”

墨西哥民众普遍认为,墨西哥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在墨西哥,有很多非常好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以及大学,有很多人类学考古专家,注重文物遗产保护的技术与研究,同时政府也大力投入资金以及专家进行考古、文化遗产的保护。

早在1938年,墨西哥就成立了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负责统领全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另外,国内还有很多非常好的人类学研究机构及大学,培养出了众多世界知名的人类学或者考古学家,使得墨西哥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更加具备科学性和研究性。同时每年政府也会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和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它向全国32个州级行政单位派驻代表,领导和管理地方的文物保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有强有力的立法保障。

保护压力大:

自然损坏更为严重

墨西哥“国际保护”组织成员萨达纳·乍里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与人类的人为破坏相比,自然灾害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更大些,因为自然的力量更具威力,更具不可抗拒性。

乍里拉举例称,墨西哥境内的很多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遗迹等,都位于森林或植被繁茂的地方,遗迹很多都已遭自然腐蚀,很多都失去了“观赏价值”。更让人担心的是,日趋频繁的洪水导致文化遗迹受到了重大威胁,比如历史古城特拉科塔尔班、图鲁的壁画都曾遭洪水侵蚀而被损坏。对此,联合国相关机构已多次发布调查报告,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世界遗产保护。

乍里拉表示,这是人类造就了这一切,自然的毁灭正是对人类的“报复”;单纯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看,遏制气候变化更刻不容缓。

记者手记

坎昆大会场,谁理碳排放?

当地时间5日是坎昆会议期间难得的休会日,1万多名与会者迅速塞满了坎昆的各大旅游景点和车辆,人们在享受迷人风光和美食的时候,谁还记得碳排放呢?

就控制碳排放而言,坎昆大会本身就是一件极具讽刺的事情。无论是会场还是大巴,室内温度永远是19℃,冷得叫人打冷战。会议代表们为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1.5℃还是2℃争得不可开交,却没人去把空调温度调高一点点。

会场内,不被提倡的礼品袋和瓶装水、铜版纸印刷品,仍然到处可见;主办方印刷的会议议程,每天有三四十页之厚;牛肉生产被指责是碳排放巨大源头之一,但会议代表们每天的餐桌上仍然是以牛肉为主。

交通运输造成的碳排放就更大了。如果说去年的哥本哈根大会,少数参会者还有可能会骑自行车、坐滑翔伞,或者步行到了哥本哈根,但这次大会被安排在偏远海岛坎昆,1万多名代表中的绝大部分被喷气飞机运到坎昆,再分装到大大小小的汽车中,两周中的碳排放达到平时几个月的总和。照理说,坎昆地方小,空气清新,更适宜人们骑自行车,但这里的自行车基本绝迹。

扳着指头算,这次大会,人类只剩一周时间来商量如何拯救地球了,会场内穷人和富人的分歧却依旧巨大。

人们与其花费大量时间来争吵和谈判,不如来做点实际的事情。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