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今天开幕

2010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
——艺术品金融化趋势和中国当代艺术品投资前景展望 

“2010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于11月7日下午假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二楼大堂举行。出席论坛的有国内外艺术基金公司总裁、总经理;艺术品投资人(机构)、VIP投资者、收藏家;艺术品经纪行业代表人物,艺术银行CEO;艺术家,艺术、美术馆馆长;各国驻沪领事馆文化交流官员、政府要员、著名企业家及相关媒体人等150余位。主办者系"2010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组委会、新华财经、《投资有道》杂志社。“ICOM国际博物馆协会2010年大会组委会”作为此次论坛的指导机构。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艺术品投资悄然成为高端投资者的青睐。艺术品投资基金、信托产品投资计划等日新月异。投资者对此相关的信息资讯、行情变化、交易渠道的需求日趋具体和明确。"2010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旨在推广和普及艺术品收藏理念;增进投资者对艺术市场的认知,推动艺术品市场运作的规范化;为投资人与艺术家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也为中国艺术家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
论坛由《头脑风暴》主持人袁岳主持。
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组委会代表弗雷德*维杰斯 首先致辞。
论坛列席嘉宾有:意大利博洛尼亚展览集团国际部总裁 Mauro Malfatti;梅•莫艺术品市场指数联合创始人梅建平;摩帝富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黄文叡;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副会长、秘书长,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孟海东;著名艺术策展人、香格纳画廊创建者劳伦斯*何普林;上海证大艺术馆馆长、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沈其斌等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主旨演讲:
《国内文化基金运作案例经验》——孟海东
《艺术品能够成为投资品吗?》——梅建平
《从国外艺术基金的实践谈艺术品金融化未来趋势》黄文叡 
专家认为:艺术基金的兴起是投资者的发现使然;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更让敏锐者嗅到了无限商机。2010年以来,内地的房地产集团、拍卖公司、金融投资公司、私募基金、策展人与画廊等正前赴后继地投入了艺术基金的募集。艺术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规模从数千万到数亿元人民币不等。而在过去几年,中国仅有少数几个艺术基金,而且并非全部投资于艺术品。世界著名艺术基金公司--摩帝富艺术集团(MOTIF)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黄文叡表示,国务院在2009年9月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来,大力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市场感觉敏锐,嗅到了潜在商机,加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受到金融海啸冲击后,目前仍处于复苏初期,长期投资买点的浮现引发了人民币艺术基金的发行风潮。从全球市场来看,艺术基金同样方兴未艾。早期艺术品的买卖主要基于个人收藏喜好。由于艺术品的种类与交易量皆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加上投入艺术市场的热钱逐年增加,艺术品便成为投资组合中的一项新选择。据估计,全球目前艺术品的年交易量高达220亿美元。他认为,艺术品投资的成功关键在于挑选作品的专业度、市场信息掌握度、买卖途径、人脉网络等因素。一般投资人投资艺术品技术门坎太高,因此,艺术基金在近几年内一跃成为投资的新宠。
不过,艺术基金的崛起也面临诸多挑战。梅建平认为,国内艺术品基金产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艺术基金没有解决科学定价体系以及风险控制问题。由他和纽约大学教授迈克尔•摩西开发的“梅摩艺术品指数”即将推出“中国版”,试图为中国艺术品提供定价依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副会长、秘书长,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孟海东表示“尽管国内艺术基金还处于新生阶段,功能和体系都不够完整,投资风险略高,但投资收益显然更高。”他对这个行业十分看好。
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沈其斌认为 :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这样的——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符合中国人审美意境的题材,然后用现代的手法予以表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和资金涌入艺术品投资市场,中国当代艺术品不仅进入了准亿元时代,更改变了以收藏为主要目的的艺术品市场结构,使得当代艺术品向“投资品”更靠近了一步。
 “2010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组委会负责人顾益宁表示,艺术基金的兴起,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选择,也为投资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工具。作为海内外艺术基金的重要交流平台,“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今后将持续关注中国艺术基金。
 
同时论坛专家们提醒:在这个“话语与欲望并存,喧哗与骚动同在”的艺术品投资时代,收藏如果只是为了投资,那就要慎之又慎,因为大部分的收藏品和艺术家将来都有在市场上消失的可能。但是作为收藏家抑或投资者,重要的是艺术品的真实性与质量的考量,才是获得长线利益的基础。

——论坛结束前,宣布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最艺术品牌"提名

(特约撰稿人朵儿11月7日 上海报道)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