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战国秦汉墓的“柱洞”

    摘要:岭南战国秦汉墓时常见有柱洞,其性质和功用较复杂,不仅与墓葬形制和棺椁结构有关,而且涉及若干值得探究的葬俗现象。本文依“封门排柱”、“椁盖顶柱”、“椁板壁柱”、“棺架立柱”、“甬道门柱”、“棺椁围柱”和“墓上表木和墓上建筑”逐一讨论。
    关键词:岭南;战国秦汉墓;柱洞;葬俗

 


    岭南战国秦汉墓的柱洞,出现在墓底、二层台、墓道等处,位置、数量和形状不一,性质和功用复杂。柱洞不仅与墓葬形制和棺椁结构有关,而且涉及若干值得探究的葬俗现象,因此敷衍成文,依“封门排柱”、“椁盖顶柱”、“椁板壁柱”、“棺架立柱”、“甬道门柱”、“棺椁围柱”和“墓上表木和墓上建筑”逐一罗列。

 

    一、封门排柱
    广州汉墓[1]的木椁室,主要是“井椁式”和“封门式”两种形制。前者“由垫木、底板、壁板、盖板作两纵两横,组合成一个大木箱模样”,后者“椁室靠墓道一端作敞门式结构,门洞用若干根木柱直竖封堵,其余部分与上式同”,主体仍然是壁框结构。“在广州地区采用木柱封门的木椁墓,到西汉中期始盛行,一直沿袭到东汉晚期”。
    封门木柱的数量不等。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一般是六、七根,中间几根竖立在木质门限的凹槽中,两侧边柱出底榫插入门限卯眼(图一,1);或者柱脚出方榫插入门限卯眼。这些封门排柱偶尔会留下印痕。M1153墓室近墓道口处有门限灰痕,“当中有九个半圆形的封门柱印,直径约0.4米”(图一,2)。M3018“椁与木棺俱朽,距墓底0.98米出现顶盖、壁板及封门木柱灰痕,柱朽后形成垂直的圆洞,直达墓底”(图一,3),这些柱洞是淤土堆积后形成的,并非当时的设置。
    发表材料中尚未见到封门排柱直接插入墓底形成的柱洞。广州汉墓以外,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椁室口的封门是用12根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木柱并立封住的”[2]。贺县金钟一号汉墓的椁室也是封门式,只是“门洞用若干块木板直竖封堵”[3],而非排柱;贵县风流岭M31则是“用十一块方木竖放封门”[4],与其相似。

 

……

全文阅读下载

 

原文发表在《四川文物》2010年第4期


(郑君雷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