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率专题调研组考察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1月20日至2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率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深入成都、都江堰、理县、汶川、广汉、绵竹、北川、广元等地,考察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和文化重建情况,听取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情况汇报,亲切慰问当地受灾群众。
    
        孙家正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是重建灾区精神家园的关键,与灾区长远发展密切相关;要充分认识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执行文物修缮的原则,把文物抢救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加速灾后文化恢复重建;要认真总结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经验,研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新的文化视野,推进文化建设新跨越;要认真总结、宣传灾后恢复重建经验,尤其是灾后重建过程中表现出的精神力量,让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永远传承下去。
    
        在川期间,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政协主席陶武先分别拜会了孙家正。
  
  保持历史风貌,融入现代智慧
  
        21日,孙家正一行考察了刚刚竣工的都江堰古建筑群二王庙。
  
        孙家正向设计、施工、监理和业主单位工作人员详细询问二王庙的修复情况。得知修复过程中,设计、施工人员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构件、保存原有历史信息,从而做到修旧如旧并荣获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时,他表示赞许。孙家正指出,修葺后的二王庙古建筑群既保持了历史风貌,也融入了现代智慧与技术,文物部门一定要将修复的相关资料作为珍贵的档案保存下来。

  加大古羌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力度

        22日,孙家正一行考察了理县桃坪羌寨、汶川布瓦村。
  
        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桃坪羌寨一直、依旧保持着古朴原始的羌族风情。2008年7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在阿坝藏族自治州理县桃坪羌寨举行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这是汶川地震灾后少数民族地区启动的第一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工程施工中坚持了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形式标准,同时针对桃坪羌寨建筑既是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同胞仍在生活使用的场所,在恢复原传统建筑形制、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又兼顾了使居民享有现代生活,做到传统与现代、保护和使用、人文与环境等多等级与层次上的统一与协调。
  
        孙家正对桃坪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要求,要结合灾后恢复重建,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工作;要将文物保护、文化建设与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物保护和发展之路。他指出,相关部门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以当地工匠为主、技术过硬的文物维修队伍。
  
        据悉,桃坪羌寨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进行查漏补缺、提升巩固。
  
        汶川布瓦村原存有三座夯土碉楼(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汶川地震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又探明布瓦村共有土、石质碉楼49座,堪称世界之最。碉群依山势和村落南北分布,巍峨雄伟,高耸云天,是川西北羌族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羌民族之魂。
  
        经过专家们不断论证、调查、研究,最终决定:布瓦震后抢救维修由3座碉的抢救性保护发展为布瓦羌碉及整个村落的保护,形成一个核心保护区,目前,布瓦羌碉及整个村落核心保护区已划定,在核心区内,原有的31户村宅按照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羌楼风格进行打造和保护。
    
        核心区住户搬迁,涉及到31户村民利益。为了集体利益,为了全村人,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他们主动“挪窝”。为了不让搬迁户吃亏,威州镇按每平方米800元的标准对村民进行了货币安置,这个标准对于修建土木结构的农村房屋是绰绰有余的,村民们乐于接受。
    
        截至7月30日,碉楼建筑工程完成45%,核心保护区部分民居罩楼全面完工。
    
        孙家正在布瓦仔细查看了正在支护维修的碉楼,强调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维护好珍贵的羌族遗产。

  考察地震遗址,祭奠遇难同胞

        23日,孙家正一行考察了绵竹市汉旺地震遗址。看到满目疮痍的废墟、摇摇欲坠的危楼,两年前的灾难犹在眼前。孙家正一行在汉旺地震纪念钟楼下深切缅怀“5·12”遇难逝者,默默向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表示哀悼。
  
        24日,孙家正一行考察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作为地震遗址区的北川老县城曲山镇,分为老城区新城区两部分。地震时,受周围山体崩塌影响,老城区三分之二被埋压,受灾情况大大重于新城区。站在曲山镇,环顾四周,全是山。群山环抱依山傍水在平时是如画风景,地震地质灾害时是撕碎房屋毁灭生命的催命符。山清水秀的美丽曲山,一瞬间成了撼动人心的遗址标本。
  
        初冬凛冽的寒风中,孙家正一行驱车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原北川大酒店前,缓步下车,望着残垣断壁,脸上露出凝重神情。听取北川及老县城受灾、救援、遗址保护、纪念馆建设等工作汇报后,沿着纪念通道,孙家正行至“5.12”汶川地震遇难者公墓。
  
        小号《思念曲》,低回婉转,苍凉悲情,催人落泪。孙家正一行,在纪念碑前肃立默哀,献上一束束黄色和白色的菊花,献上深切的思念缅怀。
  
        据悉,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审定的《“5.12”汶川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及地震纪念馆规划建设方案》,北川老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绵竹市汉旺镇、都江堰市虹口镇深溪沟纳入国家地震遗址保护,并建设北川地震纪念馆、映秀震中纪念地、汉旺东汽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简称“一馆三地”),各级各有关部门对“一馆三地”建设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及博物馆建设,要坚持自然、生态、简朴的原则,体现科学和教育的价值。截至今年10月,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一馆三地”建设项目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其中北川地震纪念馆完成项目地勘、规划、设计等工作,完成了地震遗址保护工程部分工作;映秀地震遗址纪念地建设已完成漩口中学应急保护、天崩石周边环境改造、牛眠沟沟口废墟清理等工程;汉旺东汽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建设已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编制,开展了钟楼、广场以及各重要遗址道路清理、隔离栏、简介牌建设工作;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因今年特大泥石流破坏,原规划中的遗址区存在滑坡威胁,建设方正在组织有关部门重新开展灾害评估工作。

  “形神兼备”,神韵独具

        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也让孙家正一行特别关注。绵竹孝德镇射箭台村是有名的年画村,在新建的绵竹年画展示馆里,当地村民画师正细心绘制风格各异的年画。为了让这项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灾后重建中,镇上引来北京的公司,把农户组织起来绘制年画。
  
        走进北川新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身着羌族传统服饰的青年男女展示了羌笛演奏技艺和羌族多声部合唱。展示中心成为世人了解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扇窗口。
    
        孙家正指出,要把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一个民族才能“形神兼备”,神韵独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具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四川更是走在全国前列,一定要扎实做好非遗保护工作。
    
        孙家正一行还前往广元皇泽寺、千佛崖,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处进行了考察。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耕,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董保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等参加调研活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永祥、副省长黄彦蓉,省政协副主席晏永和、陈杰、解洪分别参加拜会、陪同考察和参加汇报会。(中国文物报 张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