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人遗址发现一万年前钻孔标本 制作精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钻孔的鸵鸟蛋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同时发现的部分细石器。

  记者11月21日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由国家文物局立项的2010年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调查与发掘又有新成果,灵井考古队近日在遗址上文化层发现两片万年前带钻孔的鸵鸟蛋壳,这表明在一万多年前的灵井一带,原始工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经测定,钻孔鸵鸟蛋壳距今约1.3万年。这是该省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钻孔标本,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万年前钻孔例证。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中国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已出土大量精美细石器、牙针、赭石染料和中国最早的立体雕刻鸟等文化遗物3万余件。2007年12月和2008年5月,该遗址两次发现距今8万~10万年的人类头盖骨和头骨化石,对研究东亚古代人类进化和中国现代人的起源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此次出土的这两片钻孔鸵鸟蛋壳呈浅黄色,其中一片长4厘米、宽3.3厘米,保存完好,另一片略残。其形状都是长方形,采用对钻方式,钻有两个一大一小的孔。

  据了解,钻孔鸵鸟蛋壳曾在北京山顶洞、宁夏水洞沟等遗址发现,但出土标本均为单孔,较为残破,而灵井“许昌人”遗址此次出土的标本为双孔对钻,制作十分精细。更为难得的是,在距发现钻孔鸵鸟蛋壳仅几厘米的地方,发现了一枚用玛瑙石料做成的钻,其上有使用痕迹。通过现场比对,这枚钻正适用于钻鸵鸟蛋壳上较小的孔。这种钻与钻孔同时出现的场景,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发现。同时发现的还有一枚非常完整的小骨棒,它经过了火烤,表面光滑,十分精致,还有较强的吸水性。据考古领队李占扬介绍,这枚小骨棒国内外目前还没有可对比的同类,用途尚不清楚。(图片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相关新闻

              “许昌人”遗址发掘新成果 现万年前钻孔驼鸟蛋壳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21日电(记者桂娟)由国家文物局立项的2010年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调查与发掘又有新成果,灵井考古队近日在遗址上文化层发现两片万年前带钻孔的驼鸟蛋壳,这表明在一万多年前的灵井一带,原始工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考古队领队李占扬研究员介绍说,经国内外年代测定机构的测定,钻孔驼鸟蛋壳已有确切测年数据,距今约1.3万年。这是河南省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钻孔标本,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万年前钻孔例证。

  这两片钻孔驼鸟蛋壳片呈浅黄色,其中一片长4厘米、宽3.3厘米,保存完好,另一片略残。两片壳片形制均为长方形,有2孔,一大一小,采用对钻方式。 李占扬说,钻孔驼鸟蛋壳曾在北京山顶洞、宁夏水洞沟等遗址发现,但出土标本均为单孔,较为残破,而灵井“许昌人”遗址此次出土的标本为双孔对钻,制作十分精细。 更为难得的是,在距发现钻孔驼鸟蛋壳仅几厘米的地方,发现了一枚用玛瑙石料做成的钻,其上有使用痕迹。通过现场比对,这件钻正适用于钻驼鸟蛋壳上较小的孔。这种钻与钻孔同时出现的场景,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发现。 李占扬说,同时发现的还有一枚非常完整的小骨棒,它经过了火烤,表面光滑,十分精致,还有较强的吸水性。这个小骨棒国内外目前还没有可对比的同类,用途尚不清楚。

  灵井“许昌人”遗址是中国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已出土大量精美细石器、牙针、赭石染料和中国最早的立体雕刻鸟等文化遗物3万余件。2007年12月和2008年5月,该遗址两次发现距今8万-10万年的人类头盖骨和头骨化石,对研究东亚古代人类进化和中国现代人的起源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目前,包括探索中国和东亚现代人类起源等一批重要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之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