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知音——刘野与蒙德里安
匡时2010年秋拍预展视频
权威网站Artprice.com最新发布的2009-2010年度全球艺术市场评估报告中,刘野是进入全球20强的两名中国艺术家之一。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刘野在海内外都享有无可争议的巨大声誉。
刘野 《中午的蒙德里安》 2000年 布面油画
90×90cm RMB: 5,800,000-7,800,000
恨古人不见我,亦恨我不见古人
很多人被刘野画面中各种可爱的造型所吸引,也会津津乐道于画面中频繁出现的蒙德里安的图式,尤其对刘野与蒙德里安的“关系”甚为好奇,与蒙德里安的结缘需从刘野的成长道路开始追记。
出生于1964年的刘野,父亲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母亲是高中教师。虽处于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小康的家庭条件和顺利的成长过程让刘野可以有更多的兴趣和选择的机会。刘野从十岁开始学画,1980年,16岁的刘野考上了北京工艺美校,就读于工业设计专业,也由此开始了与蒙德里安结缘的道路。
蒙德里安认为:“抽象艺术的首要和基本的规律,是艺术的平衡”。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他关于“平衡”的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个人化的感受的出现很偶然,如果我没学工业设计之类,我可能就不喜欢他了,而会去喜欢玛格丽特之类了。”
正因为刘野对蒙德里安是一种个人化的欣赏和感受,这也使得他没将蒙德里安当做“陌生人”看待,对于刘野来讲,蒙德里安在画面中追求的感觉与他想要表达在画面中的东西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在刘野看来,这样的感觉使他与蒙德里安不是一种仰视关系,而是一种把臂并肩,惺惺相惜的关系,“恨古人不见我,亦恨我不见古人”。这也使得蒙德里安的作品可以进入刘野画作,并化身其中。作画的时候加入蒙德里安的元素,对于刘野来讲,是件轻松而快乐的事情,是一种高山流水式的热爱与喜欢。
成就刘野的蒙德里安
毫无疑问,蒙德里安系列是刘野的成名作,同时也是为他赢得声誉并开创个人艺术生涯的经典图式。蒙德里安的画作作为一个符号很早就出现在刘野的作品中,从刘野1991年的作品《Der Rote Apeel》中就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刘野是蒙德里安的知音,他延续了蒙德里安的光辉,并使自己的创作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史传统的一部分,所以蒙德里安的作品出现在刘野画作中的时候,大多被安放在居中位置,与画面中人物头部基本保持水平关系或相视关系。为了呼应蒙德里安的作品,刘野这些画作中总会出现与作品一致的构图结构,画中有画,是完美的和声。这既是对大师的致敬,也是与大师的亲密对话。
这样的构图及创作方式基本贯穿刘野同类型的作品创作中,作为一种复义性的构图行为,各种题材的穿插和应用使得这些画作趣味盎然且新意十足。 当然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有些其他类型的出现,比如2002年的作品《你好,蒙德里安》,画面中蒙德里安的作品就没有被摆放在观看的位置而是被画中的小女孩夹在腋下,但无论是平行的观看还是腋下的携带,都显示出了刘野对待蒙德里安作品的一贯态度——喜欢但不仰视,尊重但不敬畏,是一种真诚而轻松的对话。
刘野与蒙德里安,类似于齐白石和八大山人,张大千和石涛,这种隔代知音,在美术史上屡传佳话,经典光辉也因此传承光大。
中午的蒙德里安
《中午的蒙德里安》是刘野蒙德里安系列中最重要和知名的作品。这张作于2000年的画作,粗看之下与刘野的蒙德里安系列作品没有太大区别,依旧是简单的纯色背景与大头女孩的形象。蒙德里安画作的参与自不必说,画面中窗户与桌椅的存在也是为了使得整个构图与画中蒙德里安作品的保持一致。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张作品与其他同类型作品的巨大差别——画面中蒙德里安的作品被放置在女孩头部更高的位置,这与同系列的其他作品中的水平关系差别甚大,这也使得这张画成为刘野作品中非常特别及少见的一种类型。在这张作品里,代表刘野内心世界的小女孩手指前方,蒙德里安的作品悬挂在高处。在这张作品里,刘野将自己对蒙德里安的感情放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位置,在他一直以来朋友般的对待中,实际存在着对蒙德里安深深的敬仰只是并不轻易表露。
平视的关系在这张作品中被打乱,是刘野对于自己早期心境的精彩描绘,初期接触西方现代艺术、接触蒙德里安,刘野心存的是惊奇与赞叹。在他学画的岁月,最多的看到的是古典主义或者革命式的美术。此幅作品,画中小女孩背部生出的翅膀,代表了刘野在过去的岁月里对西方现代大师的渴望及崇拜,亦代表对未来的憧憬和野心。
若只见技术与图式,可爱与天真,那是只见到了此画冰山以上之部分,《中午的蒙德里安》是刘野作品中少有的深具历史意识与文化思考之杰作。画面的底色是热烈而敏感的黄,大面积的黄色因反复涂绘而具备微妙复杂的肌理与深度,窗户处是冷静与超脱的蓝,引向画外。
中国人自古崇尚黄色,以黄为贵。黄色是土地的颜色,正如五行当中“土”为中心一样,在五色当中,中国人也是以“黄”为中心。从黄土地到金黄的庄稼,从黄皮肤到黄袍、黄冠,从远古的黄帝到列朝的皇帝(皇、黄同音通假)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黄色的尊崇。
相对于中国的黄色文明,发端于希腊罗马的西方文明被称为是“海洋文明”,“蓝色文明”。西方文化的智性特征、理性精神以及对知识的重视,无疑是与蓝色的冷静、淡漠和超脱相一致的。它那严密的逻辑思维,机械论的科学模式,纯客观写实的艺术倾向,超越性的真理观念和宗教意识等等,都与蓝色的心理效应相吻合。
1988年,《河殇》热播,在中国知识分子激起巨大共鸣与反响,对中国出路与发展,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冲撞成为知识界热门话题。一年后,刘野负笈德国,一去五年,但当年《河殇》的结束语他一直未能忘怀:
我们正在从混浊走向透明。
我们已经从封闭走向开放。
黄河的命运注定要穿过黄土高原。
黄河最终要汇入蔚蓝的大海。
十年后,《河殇》的结束语成为一种启示。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刘野是留学时间最长,对欧洲艺术传统了解最深入的艺术家。刘野1989年留学德国,五年后学成归来。两种文明的冲突与碰撞,传统与当代的融合与超越,他体会得最深,在这件《中午的蒙德里安》中,刘野使用了很多象征性的符号语汇,将他对于两种文明的理解,作出了艺术化的深刻表达。
蒙德里安既高悬于上方,又与画面形成图式上的叠印与同构。小女孩左手指向蓝色的充满未知与诱惑的窗外,但整个人都被巨大的黄色所包围,身后长长地投影完全是主观化的,脱离了实际光线,像似她所留下的既年轻又古老的长长的轨迹。小小的翅膀,带着蓝色的投影,完全是符号性的,它似乎不能承载飞翔,但却提示了方向:飞向窗外的世界 飞向蔚蓝色的世界。此件《中午的蒙德里安》,从图式到色彩,从象征到寓意,都达到一种如数学般严谨的完美,但它并不试图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毫无疑问,《中午的蒙德里安》揭示了刘野创作的核心,是读懂刘野的关键。
刘野
中午的蒙德里安
LIU YE
MONDRIAN AT NOON
2000年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签名:L.Y.野 2000
出版:《LIU YE》P64,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07年
90×90cm
RMB: 5,800,000-7,800,000
匡时2010秋拍的相关链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