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匡时2010五周年秋拍12月4日举槌

  相关链接:


  【视频】匡时5周年庆典拍卖即将举行 规模为历届之最


  北京匡时2010五周年秋拍预展于12月1日至3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拍卖将于12月4日-6日在同一地点举行。经过长时间精心的筹划和准备,本次五周年秋拍荟萃了珍品佳作1400余件,总估价达9亿元人民币,令人翘首期待。此次秋拍除将继续保持以往的优势项目如古代绘画、古代书法、宫廷艺术品、油画雕塑等专场外,还将重点推出清代“四僧”作品专题、“渡海三家”专场 、“海外重要私人收藏”专场和“王世襄藏炉”、“胡若思藏琴”两个重点专场。另外,匡时还精心打造了犀角雕刻、紫砂名品两个特色专场。 


  名家藏品领衔近现代书画


  近现代书画价格近两年稳步上升,特别是一些近现代大师的作品价格节节攀升,许多作品均诞生了千万元的高价,今年春更是在价格层级上完成了从千万级到亿级的跃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傅抱石(1904-1965) 赤壁泛舟


  纸本镜心   27.5×39.5cm


  展览:“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国书画展”,香港中文大学,1987年8月。


  出版:1、《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国书画》图106,香港求知雅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7年。


  2、《傅抱石大典》P141,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


  在“海外重要私人收藏近现代书画精品专场”中,张宗宪先生珍藏的徐悲鸿罕见巨幅精品《猛狮图》最为亮眼,该作品兼有西方素描的精确和东方水墨的神韵,笔墨酣畅、形象生动,给予人们以蓬勃向上的艺术感受和民族奋起的精神力量。已故著名华人收藏家徐展堂先生藏品中,张大千的《神鹰图》是张大千画赠著名抗日将领,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的一件精品,这样的题材在张大千作品中可谓绝无仅有,堪称稀世珍品;徐悲鸿《柏树美人》是为著名华侨韩槐凖所作。新加坡著名藏家提供的张大千《夏山隐居图》和齐白石《菊蟹图》各具精彩,《夏山隐居图》笔墨细腻,意境深远,是大千融汇宋元各家笔意的佳构,谢稚柳先生在画幅中的题跋也称其为“大千先生中年精品”,出版在各类白石画集中的《菊蟹图》章法疏密有致,完美阐释了“似与不似之间”艺术妙处。台湾著名藏家提供的傅抱石的《敬亭秋》是为其好友周寄梅所画,画面气氛恬淡闲适,出尘脱俗之致,直现晓钟初度暮钟残的意境,是一件傅抱石的传世名品。张大千1938年创作的《黄山文殊院》以青绿设色写就,敷色清丽典雅,直追古人堂奥。


  三位晚年驰骋台湾画坛的大师张大千、溥儒、黄君璧的作品组成的“渡海三家”专场,几乎涵括了三位大师各个时期的代表风貌。张大千、溥儒的好友、著名银行家张梵龙先生的几件藏品异彩纷呈,黄君璧家属收藏的黄君璧作品其精彩程度更是市场中所稀见。


  除上述外,傅抱石《赤壁泛舟》、《临流濯足》均出版在各类傅抱石画集中。齐白石《青蛙蝌蚪》、《花果四屏》、《四喜图》、《牡丹蜜蜂》,林风眠《荷塘月色》、陆俨少《黄山胜境图卷》、潘天寿《浔阳江景》等近代大师精品佳作的加入一起构成了匡时五周年秋拍强劲的近现代书画阵容。


  《石渠宝笈》、四僧专题扛鼎古代绘画专场


  古代绘画历来是拍场上重头戏,去年秋古书画市场就进入了亿元时代,有明确出处的书画更是受到藏家的追捧。著录于《石渠宝笈》的书画一直都是市场上的稀缺资源,行情逐年上扬,精品更是藏家争夺的焦点。本次巡展最为抢眼的便是两件出自《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一件是宋懋晋《摹诸家树谱卷》,另一件为清代宫廷画家邹一桂的《竹石梅花》。《摹诸家树谱卷》长七尺余,卷中共橅唐宋元诸家树谱合计三十九节,各家风貌毕现,可见画家功力之深。众所周知,流散于民间的《石渠宝笈》作品以清代宫廷绘画为多,明代以上作品甚少,如此长卷可谓珍稀之极。该卷曾为近代著名藏家林朗庵和程伯奋递藏,清代宫廷装裱保存完好,值得藏家珍视。邹一桂的《竹石梅花》,是其85岁时所创作,乾隆皇帝亲笔为这幅《竹石梅花》题诗一首,诗文为:“石角溪头月照诸,冰香珠影澹如如。遥知瘦似枯梅者,梅样精神未减初。”画幅中嘉庆皇帝所钤“嘉庆御览之宝”之原印刚刚在苏富比春拍中拍出了近八千万港元的价格,两件拍品可互为印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涛(1630-1724) 松壑听泉图


  纸本立轴 1684年作


  画心:223×76.5cm   题跋:48.5×82cm


  出版:1、《渐江石溪石涛八大山人书画集》P104-105,台北历史博物馆,1978年。


  2、 张大千编《清湘老人书画编年》,高氏东方艺术公司,1978年。


  备注:张大千旧藏并另纸题跋。


  四僧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文人画的最高水平,历来受到藏家追捧。筹划“四僧”专题拍卖难度极大,此前从无拍卖公司出此命题。其原因在于石溪、渐江存世作品寥若晨星。幸有被匡时的严谨、执着打动的藏家倾力,此专题方能得以完整展现。巡展中向广大藏家呈现的原藏济南文物商店藏石溪(髡残)《快雪时晴图》笔墨高妙,意境深远,写出了石溪作为遗老的心声。上海文物商店旧藏的渐江《梅花》以简远高逸的用笔勾勒出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品性。这两件作品都出版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这一权威古代书画文献之中。八大山人《柳树八哥》深悟“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美学深意,笔墨放任恣纵,苍劲圆秀,令人无限遐想。石涛巨幅山水作品《松壑听泉图》笔法精绝,气势雄浑,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大千在北京购得此画,因战争在辗转迁移中失去。十年后,此画在香港现身,又被大千购得,自此随他左右四十余年,视若拱璧。“四僧”专题是匡时在不断挖掘古代书画内在潜力,继“扬州八家”、“四王吴恽”之后从美术史的角度梳理古代书画作品的又一积极举措,相信一经亮相便势将引起市场热潮和藏家认可。


  古代绘画中,还有一件尤求的《秋窗博弈图卷》不能不提,尤求作品本不多见,而该卷更是市场所能见到最为精彩之作。此作乃尤求为李釜所作。李釜,字时养,号养泉、野泉。是明京师派后起之秀,成名时,永嘉派老将鲍景元已去世,他们与京师派颜伦、新安派程汝亮及三派之外的国手江都方渭津等,堪称明代围棋的第一品。画卷以写实笔法真实记录了明弘治、嘉靖年间发生在苏州地区的围棋国手们悠闲的世外生活,卷后有曹昌先、陆弼、王世贞、王世懋兄弟以及明代中后期多人题跋,不啻为“画史”之作。王世贞活动的年代,正棋坛无比兴旺,永嘉、新安、京师三派鼎立,群雄纷争之际。王世贞既好围棋,曾亲睹国手颜伦对弈,又与新安派程汝亮、京师派李釜(时养)交好。世贞经常与李釜讨论有关围棋的问题,纵谈古今的高手及当时三派棋手的特点。《弈问•序》云:“余既与李时养论弈,归而臆数其人与品,手书贻之。乃其事有奇而未可据者,因再疏一通为《弈问》,俟后博考传记,毋妨再续也。”此作不失为一件古代绘画精品,其本身又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理应得到收藏家青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铎(1592-1652) 雒州香山作诗轴


  绫本立轴 1640年作    251×53cm


  出版: 1、《书道艺术·刘墉、金农、王铎》第九卷P26-27,中央公论社,1977年。


  2、村上三岛编《王铎的书法·条幅编》P58-61,日本二玄社,1979年。


  3、青山杉雨编《明清书道图说》P107,日本二玄社,1986年。


  4、《中国书法全集·王铎》P151,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


  5、《日本中国的名迹展图册》P197,日本书艺院,1996年。


  6、《墨迹大观·王铎》P1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


  7、《王铎书法全集》卷一P260-263,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


  8、《王铎书画编年图目》P50,文物出版社,2004年。


  9、《王铎书法集》卷上P61,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


  10、《突兀岩峦气·王铎》P79,倦勤斋艺术有限公司,2008年。


  11、《王铎书法经典》P78,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


  12、《中国艺术大师·王铎》P93,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


  13、沃兴华编《中国书法史》P5,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14、《王铎书法技法40例》P230、55、105、121、149,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年。


  著录: 1、王铎撰《拟山园诗集·卷一》五言律编,清顺治苏州刊本。


  2、《海外珍藏王铎墨迹赏鉴》P96,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3、《中国书法家全集·王铎》P206,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王铎年谱》P115,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王铎名迹照耀古代书法专场


  古代书法是匡时一贯坚持推出的专场,也是最具优势的项目之一,在过去五年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业内好评,市场号召力不断提高。本次秋拍,匡时再次受到藏家青睐,征集到几件王铎传世精品,其中《雒州香山作诗轴》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经典名迹。该作品为日本现代书坛巨擘、王铎书法最重要的研究和推动者村上三岛的藏品,该作品创作于1640年,是王铎把“涨墨法”运用得炉火纯情的登峰造极之作,历代书法学者对此作品多有论述,出版在百余种王铎书法作品集中。另外,同为村上三岛藏的《宿江上作》和小林斗盦旧藏的《临张芝帖》也是被多种书法集所收录的王铎名作。


  清代宫廷玉器专场 皇家气派


  玉器历来受皇家重视,据清宫档案的记载,乾隆曾全程监督宫廷玉器制作的过程。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近年市场价亦逐年稳步上升。此次匡时秋拍推出的乾隆堪为至宝的宫廷玉器,分别从仿古、创新、画意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宫廷玉器的辉煌面貌,诠释了乾隆玉器的审美旨趣。《白玉雕夔龙纹双象耳衔环瓶》、《白玉仿青铜罍》、《白玉雕蕉叶纹瑞兽尊》,器物造型和主要纹饰以《考古图》等为模板,古韵悠扬,为乾隆仿古器的上上品。乾隆二十五年,是清代玉器发展由平稳转向巅峰的分界,出现所谓 “新样”、“时样”的创新类玉器。《白玉雕云福纹螭钮双鋬耳炉》全身刻绘瑞蝠祥云,暗喻皇家气派,通器装饰繁缛中挥洒着轻灵,清秀中散发着庄重。《白玉圆雕麒麟、祥凤摆件》、《白玉雕“灵仙祝寿”纹双蝠耳衔环盖炉》等也都是乾隆创新玉器的典范。“画意”玉器是集诗书画艺于一身的工艺美术精品。此次征集的《御制白玉雕松树纹笔筒》就是一件“画意”玉器的佳作,它采用精美而罕见的羊脂白玉大料制成,并早已在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场上尽显风华,是海外回流的重要文物。此外,仇炎之先生旧藏之清乾隆《白玉雕太平有象吉祥万年如意》,玉质纯美、雕工精湛,特别是尺寸达到了几近极限的四十七厘米,堪称目前所见的白玉如意之王。《白玉雕荷莲飞鸟纹盖瓶》、《御制白玉梅花诗文扳指连御制白玉牡丹诗文套》、《青白玉十六应者插屏》等,都将画意凝于玉作中,诠释了乾隆朝“画意”玉器的别样之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白玉雕太平有象“吉祥万年”如意


长:47cm     来源:仇炎之先生旧藏


  清代宫廷艺术品专场 重宝迭出


  随着近几年中国明清宫廷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收藏热潮的升温,作为御制艺术品的典型代表器物——瓷器、珐琅、漆器、铜器、木器、牙雕和百宝镶嵌等器物的价格也将水涨船高,各地区艺术精品屡现拍卖天价。匡时此次秋拍皇家重宝迭出,乾隆时期的粉彩精品一直以来都是市场炙手可热的珍品,创出天价的拍品也往往集中在这些粉彩珍品上。《松石绿地粉彩花卉纹五子登科敞口瓶》、《松石绿地粉彩八吉祥小天球瓶》,胎体细腻,色泽亮丽,工艺精美,为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精品。此外,清乾隆青花四季花卉纹六方贯耳瓶、清乾隆茶叶末釉双龙耳汉壶尊等都为乾隆官窑典范。珐琅器中人物像很少,童子的形象更是罕见,本专场推出的一对《御制铜胎掐丝珐琅童子》,代表了清康熙搯丝珐琅工艺最高水平。《铜胎画珐琅西洋人物渣斗》,受到了郎世宁西画风格的影响,是乾隆画珐琅工艺的最杰出代表。《铜胎嵌珐琅百寿纹八吉祥大瓶》是一件乾隆时期不多见的大件鎏金嵌珐琅瓶,相当难得。清乾隆《御制鎏金八宝纹座钟》,内部机械为西洋进口,机械蕊心使用珍贵红宝石零件,为乾隆朝少见御制自鸣钟精品。清乾隆《雕漆“红楼梦”人物故事小柜》(一对)、《雕漆嵌百宝葫芦大吉挂屏》将乾隆宫廷雕漆艺术的最高水平诠释的淋漓尽致;清乾隆《铜寿字纹竹节耳敞口尊》、清中期《象牙编鱼篓》、清康熙《紫檀嵌百宝松鹿图盖盒》……都堪称清代宫廷艺术的不朽之作。


  瓷玉工艺品专场 满目琳琅


  本次推出的瓷玉工艺品专场,不求数量,在品质上深入发掘。瓷器部分以明清官窑成为主打,青花与粉彩相应成辉,颜色釉与仿古风掩映成趣。明清官窑一向都是收藏市场绩优股,千万大关已不足为奇。明永乐青花,历来为瓷艺翅楚,此次征集到的《青花一把莲纹盘》为永乐官窑瓷器的经典之作。明永乐甜白瓷把我国的白瓷推向了顶峰,此次即将上拍的《甜白釉暗刻梵文僧帽壶》特别之处在于器身暗刻梵文吉祥语一周,意为“昼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 明正德《珊瑚红釉渣斗》、清康熙《釉里红加彩石榴尊》、清乾隆炉均釉各式小瓶(一组十件)也都是为今年秋拍的官窑佳作。工艺方面,玉器、紫砂、犀角、象牙……满目琳琅,不一而足,特别是几件秀雅的文房作品十分抢眼。文玩向来是专业收藏人士的“宠爱”, 虽为“小器”但市场“大气”渐成。本次秋拍征集到了清早期的《紫砂挂彩仿桃核笔洗》、清乾隆《黄玉雕协琴访友图别子》和清中期《翡翠雕喜上眉梢臂搁》等都属文人雅玩精品,特别是《紫砂挂彩仿桃核笔洗》,英国戴维德基金会有类似收藏,十分难得。此外清中期《翡翠雕饕餮纹爵杯》、清乾隆《犀角雕云龙纹小水盂》具是值得期待的珍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乾隆 松石綠地粉彩描金纏枝花卉紋五子登科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 41.5cm


  油画雕塑专场 精品阵容蓄势待发


  学院经典与写实主义类的作品一直是艺术市场上的硬通货,其稳定成长的价格,来自学院正统教育的深厚功底都是藏家所关注的重点。此次秋拍呈现的油画亮点作品包括靳尚谊、王沂东等名家的代表性作品,比如靳尚谊人体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宁静》和王沂东的《红绣球》。早期油画作品同样精彩,关良《灵岩山》等名家的重要作品将为藏家带来惊喜。今年当代版块的V型反转大势在即,北京匡时此版块的阵容可谓汇集耀眼明星和中坚力量。该板块隆重推出刘野、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周春芽等名家重要代表作以餮藏家。此次鼎力推出张晓刚《记忆与失忆系列•男孩》是一件探讨“记忆与失忆”的问题,它延续了《大家庭》、《血缘》等系列的脉络,探讨新旧时代交替下人们面对过去与未来所产生的种种矛盾。除此之外,五周年秋拍油雕专场中极为亮眼的“85新潮”单元中,舒群的《绝对原则二》以及杭州艺专大师系列的作品以赵无极《5,12,61》为首,都将受到藏家重点关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沂东 红绣球


布面油画 2004年 100×150cm


  胡若思藏古琴 荟萃唐宋名品


  据业内人士分析,古琴市场成交价虽然如日中天,但拍卖新高不断,仍有很多市场潜力可以发掘。古琴的数量非常有限,经过国际琴学会考究确认,流传于世的唐朝古琴仅有15张,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博物馆各藏若干,散落民间的廖若星辰。


  胡若思不仅是近代著名画家,更是古琴收藏家和演奏家,此次秋拍中胡若思藏古琴专场中十床古琴皆为传世珍品,其中,“唐•凤势式驚濤琴”、“唐•神农式清风琴”、“唐•蕉叶铭文琴”和“ 宋•仲尼式明月琴”等,均属世间罕见之物,古琴研究专家,中国古琴研究会会长吴钊先生特地著文赞赏。上月,扬州博物馆和广陵琴社专门举办“胡若思藏琴演奏会”,古琴界众多名家云集,对胡若思先生藏琴均赞不绝口。


  北京匡时继去年秋季和今年春季古琴专拍均取得百分之百成交率的优异成绩之后,重点将古琴专场打造成匡时又一优势项目,旨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此次秋拍推出的两床胡若思藏琴定将获得广大藏家和古琴界人士的注目,引领新一轮的古琴收藏热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 惊涛琴


  “惊涛”款 琴为凤势式,琴长122厘米,琴额宽19厘米,琴肩宽18厘米,琴尾宽13厘米,琴高9.5厘米。龙池上方刻有“惊涛”、“庭坚”,尾刻有记为蜀地古琴名家,李子照先生之庭物。


  明清犀角雕刻 传世真品再现


  古代犀角雕刻制品收藏近年来一路看好,价格也翻倍上扬,但上升空间依然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存量数量的有限。据公开资料,犀角雕刻的精品不足4000件,而且大多藏于博物馆,因此市场上的犀雕精品非常稀缺,特别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明清犀角艺术精品更是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收藏至宝。为此,匡时五周年秋拍特别为广大藏家推出了明清犀角珍品专场,精心征集遴选了30余件明清犀角艺术珍品,品质优良,雕刻工艺精湛绝伦。其中以明清犀角杯为主,代表拍品主要有明代犀角雕四季花鸟纹杯、明代犀角雕玉兰花纹杯、清早期犀角山水人物杯和清代“苏东坡前赤壁夜游杯”等,除了犀角杯,本专场还征集到了若干件精美绝伦的犀角摆件以飨藏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末清初 苏东坡前赤壁夜游杯


高:13.6cm   重量:358g


  该杯高13.6厘米,深褐色,质地细密柔和,杯口曲线起伏平滑。以浮雕遒劲苍松为杯柄,枝干攀升直至杯口,杯柄右侧浮雕有江边怪石青松,杯柄左侧上部雕山岩青松,浮云寥寥,下部为小舟隐于树叶之后,船中有对坐人物相谈甚欢。以浮雕内容推测当为苏轼《前赤壁赋》中所描绘情景。该杯品相出众,浮雕手法细腻,松叶丝毫毕现,栩栩如生,意境高广旷远,是同类犀角杯中难得之作。


  紫砂名品专场 大师名作“扎推”


  近两年紫砂收藏市场一路看好, 收藏界中有“名人名壶,有价难求”的说法,人说紫砂的价格等于黄金的价格,但这个价格不仅仅是壶的价格,更多地包含了其艺术创造价值。今秋匡时首次举行紫砂艺术品专场拍卖就出手不凡。专场拍品共涉及清代、民国、现代三个时段,三十多位大师济济一堂,百余件精品熠熠生辉。巡展中向紫砂爱好者们率先呈现明末清初紫砂大家杨季初的《泥绘牧牛图笔筒》、现代大师顾景舟经典作品《石瓢壶》、蒋蓉《蛤蟆捕虫水盂》、徐汉堂《古兽窥今》和周桂珍《大曼生提梁》等。这些紫砂名品不仅用料讲究,色泽纯正,胎质润滑细腻,大部分都有专家的鉴定证书,而且雕刻精美,形制完备,品相完好,艺术水准极高,堪称经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初 杨季初製泥绘牧牛图笔筒


 高:16cm 直径:16.7cm


  紫砂器中笔筒属文房用品,在明清时期,地位要远高于其它紫砂器具,被视为珍品,此件“杨季初制泥绘牧牛图笔筒”的独特之处在于用色泥描绘而成,颇具难度,作者杨季初为清乾隆时一代大家,其泥绘作品曾一度入宫,被皇室珍爱。杨季初泥绘笔筒传世仅有三只,一只现为南京博物院藏,一只为苏州博物馆馆藏,流传于世的仅此件孤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对于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可谓独得其中三味。他的作品“古兽窥今”,是以青铜器形为壶身,嘴、把、钮、足所塑的四种动物都是出自徐汉棠的想象,壶身以兽皮花纹为饰,仿佛远古神兽穿越水月之河,能够洞察古今,望穿未来。“古兽窥今”也因此而得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世襄藏铜炉 点燃市场热情


  自从明代宣德炉出现以后,铜炉便更备受人们的推崇,成为铜器艺术品中的主要器型。 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发展,铜炉的市场行情也水涨船高,成为收藏市场上新的热点。本场将隆重推出由王世襄旧藏、并在其所著《自珍集》中收录的二十尊铜炉。这批精美的铜炉曾于2003年秋拍会“俪松居长物——王世襄夫妇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中亮相,并以不俗成绩全数成交。今年秋拍中,有三炉最为夺人眼球:一为目前市场所见唯一钤有顺治款的冲天耳三足炉;二为曾创造铜炉拍卖单品价格纪录的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三为明末清初的玉堂清玩•大鬲炉。不出意料,铜炉拍卖的价格记录将会在这个专场中被打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冲天耳金片三足炉


耳高10.3厘米 口高8厘米 口径12厘米 重1951克


  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款此炉金片甚厚,指扪可觉。壬午为崇祯十五年所制,据考,此炉曾为《古玩指南》作者赵汝珍旧藏,相玩互语中以此炉相赠与王世襄先生。次日世襄先生以短嘴斑点拃灰一双为报,时为1951年3月31日。


  在最近三年的艺术品市场上,明清时期由私家或名家仿制的宣德文房铜炉备受追捧,引起了藏家的高度重视。在王世襄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匡时推出的王世襄藏铜炉专场既具有纪念意义,又将是铜炉爱好者们一次难得的欣赏和收藏的机会。


  注:北京匡时2010五周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12月1日--12月3日


  拍卖:12月4日--12月6日


  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