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金融资本涌入艺术市场,跟风炒作还是必经正途?

  继2010年春季拍卖“牛市”之后,秋季拍卖会也是风生水起。值此紧要时刻,【匡时会客厅】第五期近日举办了主题为“金融资本涌入艺术市场,跟风炒作还是必经正途?”高端对话,特邀嘉宾中国民生银行品牌管理部总经理、炎黄民生艺术馆馆长、民生当代艺术馆馆长何炬星、国投信托公司总经理吕益民对艺术市场近十年来走势、金融资本介入艺术市场主要方式、艺术品投资周期、艺术市场金融化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激情四射的吕益民与沉稳冷峻的何炬星节目录制现场屡有观点针锋相对,整期节目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本期节目精彩论点节选:


  ——为什么金融危机最冷峻的时候,艺术品市场不冷反热?


  ——国际间“文化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么“艺术战争”又当如何展开?


  ——为什么许多打着“基金”旗号的艺术资本不足以称为艺术金融产品?


  ——艺术品信托究竟如何“信”如何“托”?


  ——私募艺术基金到底能有多透明?艺术金融产品的投资回报率能有多高?


  ——投资周期多长最为合适?


  ——当前是否是选择艺术金融产品的利好契机?


  ——公开市场上究竟是需要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


  ——艺术金融与投资的各个环节究竟有哪些法律法规的保障?


  谈话内容摘要:


  1.10月初,香港苏富比2010年秋拍圆满落下帷幕,总成交额突破30亿港元,刷新了香港有史以来所有拍卖会的总成交纪录,业内有观点说香港苏富比这次秋拍是“拍疯了”(拍前估价16亿港元),那么两位老师如何看待这个结果?


  何炬星(以下简称何):标杆纽约到香港,当代艺术在金融危机的后调整,张晓刚4倍。中国内地有超过内地市场的势头。内地或许被香港要高点,不断往前走。


  吕益民(以下简称吕):艺术和金融市场密切相关。欧美开复苏,香港是经济的信号。艺术品是投资品。经济复苏说到底是亚洲复苏强劲,香港的好说到地是内靠大陆。整个艺术品的中心与经济的中心 英国 美国 这次体现的亚洲香港内拍卖公司和英美三足鼎立。


  2.中国艺术市场未来的趋势?


  何:起落 起不会早落不会快。艺术投资避险工具。三十年2万倍增长。起伏周期越来越短。在中国精神的状态有关。 艺术品文化属性、学术价值;经济属性。不断向前走,金融危机迅速复苏。


  吕:金融危机艺术不显得冷。黄金、美元、黄金,越是金融危机资本越是要寻找避险场所。艺术市场上升。相对其他资产来讲。 真正的艺术品虽然有一定波动但是他是相对最安全的。


  何:艺术随着中国财富长。几个角色:拍卖行、数量手段 匡时 和日本。 宣传系统 介入媒体多。大量媒体 专业媒体的产生。所有这些因素构成了艺术品市场的成熟。 艺术品经济在中国已经形成。欧洲美国香港大陆。转移影响。


  吕:艺术不是一个小圈子,是一个国家经济的艺术现象。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批。艺术市场应该纳入国家战略,上升高度。中国艺术品市场全球化的趋势,经济战胜 货币战争 艺术战争。


  何:中国成为一个文化大国还是有危险的。现在文化的力量、影响和贡献。


  3.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一个显著特点是金融机构介入艺术品投资领域,艺术品理财产品及基于艺术品的金融产品频频问世,如艺术品期权、艺术品按揭、艺术品信托投资、艺术品基金等纷纷登场,请两位老师介绍下以银行、信托、基金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介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金融资本介入艺术市场有几种形式?)


  吕:艺术品金融化有两种形式,银行和信托。所发行的金融产品,艺术品标准化,基金的方式做。


  何:金融敏感的手段。有心进入艺术市场。这个行为本身推动更多资金投入艺术。更个性化,选择艺术收藏。


  吕 :艺术天生就是投资品。 艺术品证券化走向金融化。收益10 7


  何: 平均年12.5


  吕:艺术品也是一样,有损有益,产品设计技术处理上不同,时间上表现不同。


  4.银行和信托不同


  发行渠道 主体不同。角色不同。银行资金监管。


  实质上是一样的。 银行主导信托配合。 信托主导银行配合。


  5艺术品投资周期


  吕: 投资主体等对合作方式都认可就是最好的。周期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和受益人。


  何: 经济增长,需求大,周期短。3到5年时比较好间隔期。个人看法。


  5.关于私募的艺术基金的透明化程度


  吕:不是公开募集。私募并不是黑箱操作。运作清盘。网站都披露收益。


  何:投资人之间的约定。艺术品个性化,与收益有冲突。艺术品投资避险 投资 资产分配都可以。


  吕: 投资个人的选择。 实际选择是很重要的,是一个好的品种,是不是一定要现在买怎么买时千差万别的。机构去做比个人要好一点。基金是组合专家团队。


  6.艺术金融对拍卖行、画廊、艺术家的影响?


  吕:大量资金的注入, 相对整个金融市场,艺术市场是九牛一毛,一旦被认可就炒起来了。


  艺术基金的出现,标志性的事。对大家利好。机构投资。散户,机构投资者的介入,甚至主导。 目前拍卖机构太少了。要求规则、严格,反过来促使拍卖越来越规范健康。


  何: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是不是好。专业的投资个体越来越多。真正的方向是培养个体的收藏家。个性收藏。我认为体积机构是过渡期。个体成熟,机构会渐渐隐退。


  艺术基金法律上的支持?


  何:经济发展挺短, 规则法规还在最初阶段。成熟的艺术市场有健全的制度。可以保护各方面的利益。但目前没有细则的法规。 文物法、拍卖法,其他都是照搬。 艺术太特殊需要专业人士。首先需要行业的共识,专业水平;


  吕:尝试,以后成为趋势,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艺术品投资财富与时尚品味融合。高净值的客户。这个角度艺术金融化是趋势,置于走多远,取决于政策法律的支持健全,但目前好多还是空白。


  财产登记制度没有建立。税收制度不健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