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斯蒂芬·霍尔:绿色建筑,赋有诗意的艺术
斯蒂芬·霍尔是当今活跃在建筑界最知名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作品涉及博物馆、教育设施、住宅以及其他许多建筑门类。位于深圳的万科大梅沙新总部是其最近的力作之一。这座建筑被称作是“躺着的摩天大楼”,如果将它竖立起来,和美国帝国大厦差不多高。6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地,除8个支撑主体的交通核外,整体悬空,海风、山风相互流通。
斯蒂芬·霍尔
斯蒂芬设计的建筑物与一般设计师的作品不同,他的风格一概不落窠臼,其灵感都源自对建筑主体关联性布局的独特审视。斯蒂芬能够独具匠心地通过精巧的形式将空间和光线融为一体,他也因此成为有关当代可持续设计话题的中心人物。其作品无疑也为他赢得了声誉。
斯蒂芬为人低调,很少接受采访,但在一次难得一遇的机会中,他与美国Inhabitat网站记者交流了绿色设计的看法,以及一些童年往事。
Q:绿公司
A: 斯蒂芬·霍尔
Q:您怎么看待自己的标志性风格?您又是如何持续不断地创造出富于构思、独具意境的建筑作品的?
A: 我认为建筑物需要完全融入它的规划和选址。建筑理念必须深深植根于它的现有环境,不能跟风。我的第一本书就讲述了建筑物与其选址、文化和历史渊源的关系。如果建筑物的创意理念可以进一步走向深入,而不是进一步走向宽泛,那么它对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凸显出一地的思维内涵和愿景,甚至凸显其幽默性和故事性,不论该建筑物是哪种风格。
Q:您是否关心自己建筑作品的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如果是,那么绿色建筑方式在您的作品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A: 在21世纪,地球三分之一被开发,而其中的大部分都处于垃圾蔓延的状况中。我们必须根本转变思想,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强调,创造性和富有想象力的设计对可持续建设和地区开发具有根本性意义。
比如万科大梅沙新总部。中国深圳市的人口从8000增长至超过1200万,自然景观正在迅速消退。为维持动植物、自然含水层以及总体气候环境之间的平衡,保护城市植被至关重要。先进的结构技术及施工技术为飞速增高的建筑物、水平摩天大楼和桥梁开拓了其构建新的城市空间的潜力。万科总部“躺着的摩天大楼” 凭借斜拉桥技术与高强度混凝土结构的深度结合,能够上升至35米的高度,实现公共景观的最大化,并能最大限度呈现出远离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海景。大楼下郁郁葱葱的热带风景保留了该地区的原始植被,美景尽收公众的眼底。
Q:就环境可持续性设计而言,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 在保证零碳、超绿色建筑目标的同时,必须将建筑物空间、几何、光线的大比例融合作为核心目标。建筑物的诗意特征与绿色建筑方式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
Q:很多人认为您在设计建筑物的过程中对用户体验和自然光线给予了极高的关注,是这样吗?您能否对这一点再详细地谈一谈?
A: 如果没有光线,空间感也荡然无存。建筑物通过光线的无声描绘来传达信息。正如四通八达是城市体验的一部分,光线通透的确是建筑物空间感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它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就是光。25个画廊构成博物馆的主体,而它们全都透着缕缕自然光。光学特性主导着我们很多的决策。赫尔辛基的阳光入射角度从不超过51°,这样的小角度有利于为建筑物的“捕光”部分设计出分部造型。人们也可以看到自然光照条件的变化,所以天上飘过浮云时,能看到地上的云影;随着内部体验要求的变化,光线也会发生变化。
从一开始我们就对空间、光线和作品理念作出了构想。在通常的观念中,色彩和光线是第一道风景,它们是建筑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选址处的独特性所在。建筑工作一开始就反映出光线无穷的变幻可能,而它还将持续到未来。
Q:您能向我们谈谈成长过程中所居住的房子吗?
A: 在我成长的小镇上,并没有接触过多少建筑学。我的兄弟詹姆斯·霍尔是一名雕塑家兼画家,我和他所做的跟建筑有关的事情就是在树上盖屋子。我们建造的俱乐部有时候有两层或者三层高,也有一些较为复杂的建筑类型。当我七八岁时,我们同时建造的不同类型的项目可多达三个,即一个两层的树屋、一个三层的独立式俱乐部和一个地下俱乐部。我记得当时我们用木材作为建筑物的顶部,并用旧毯子铺在上面。我们还在地毯上撒上土,铺上草。这个儿童的“仙境”就像一个小城市,里面所有的不同建筑物都是我们造的。在1959年我就已经是个“建筑师”了。
Q:您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您希望为将来的人留下怎样的记忆?
A: 我希望与灵感相生相伴,并将灵感物化为空间和光线。建筑物能够成为赠予他人供其欣赏的作品,建筑物与景观相结合就能形成一种特殊的真实存在——一个特殊的、既具有生命力又能激发生命力的所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