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船载文物8万件 未来将“复活”亮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海Ⅰ号”的出水文物在省博物馆展出,图为鎏金腰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海Ⅰ号”的出水文物在省博物馆展出,瓷器是船里最多的文物之一。


  “南海Ⅰ号”船载文物8万件


  未来将“复活”亮相,可让市民入内参观


  记者昨日从 “南海I号”沉船遗址科学考察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据探测估计,“南海Ⅰ号”船载文物有6万~8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有金、银、铁、瓷等器物6000多件。据悉,“南海Ⅰ号”发掘与保护方案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待国家文物局审批后,将尽快推进,以便早日揭开其真容。


  上甲板保存完好没有腐烂


  “南海Ⅰ号”从发现到2007年12月22日整体打捞出水,历经20年。据阳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芝岳介绍,在“南海Ⅰ号”进入“水晶宫”(即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丝馆”)后,2009年8月至9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海丝馆对“南海Ⅰ号”进行首次室内试发掘。将来,海丝馆将按1∶1的比例复活“南海Ⅰ号”,即新建一艘一模一样的木船,供观众入内参观。


  据发掘情况分析,在船体的表层下面,有大量的瓷器整齐地叠放于船舱内。此次发掘裸露出小部分沉船左右船舷及上甲板,发现木质厚而坚硬,基本上没有出现腐烂迹象。挖掘出保存完整的船舷和上甲板,其中上甲板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宋代沉船中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上甲板;试掘一共出水了247件文物(包括铜钱),主要有江西景德镇窑系、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浙江龙泉窑系的瓷器。


  发掘保护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


  “保守估计,船载文物6万~8万件”,陈芝岳表示,试掘工作不仅清楚了解舱位的文物分布,对文物的情况更加清楚,有利于下一步工作;也成功绘制了立体而形象的三维图,对还原“南海Ⅰ号”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目前,“南海Ⅰ号”发掘与保护方案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待国家文物局审批后,将尽快推进,以便早日揭开其真容。一旦审批通过,短期内将重点对船头、船尾进行发掘,但大面积发掘需要一段时间,主要是考虑对沉船的整体保护,条件成熟后再推进。


  4000多件出水文物完好无损


  在整体打捞之前,2002年3~6月,文物部门分两次对沉船进行详细的勘查探摸,打捞出6000多件文物,其中完好无损的有4000多件,宋代铜钱1万多枚。已打捞出水的文物有金、银、铁、瓷等器物,其中瓷器涵盖了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著名窑系产品。


  出土文物保存状况如何?海丝馆有关负责人表示,完全没问题。6000多件文物中,1500多件保存在该馆,以陶瓷器为主,品种多样、造型独特、工艺精美、釉色纯净,如大碗、菊瓣碟、执壶、粉盒、芒口碗、癸口盘、酱釉罐等。其余则在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


  “南海Ⅰ号”进入海丝馆后,采用全浸泡的方式,放置在“水晶宫”中,尽最大可能复原其原沉没埋藏环境。船载出水文物初期进行脱盐、脱酸、除锈等。目前,主要通过抽排置换“水晶宫”的海水,监测海水水体水质,确保水质干净、无藻、无菌,从而保护“南海Ⅰ号”。


  记者了解到,海丝馆自2009年12月24日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近35万人次。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