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灯罩留存新闻记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80后们渐渐成为楼市的生力军,装修装饰的个性化时代随之悄然而至,创意类家居在市场上也渐渐走俏。近日,热衷“跨界”的艺术家杨勇把好似家居用品的装置作品《光·景》搬进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借由我们最熟悉的灯饰来探讨媒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取材于媒体对人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笼罩在全球化媒体语境之下:名模、偶像、竞赛、车祸、灾害、丑闻、时事……这些图像符号成了杨勇的创作元素,那些画在灯罩和吊灯上似曾相识的图像,似乎向我们讲述着他那代人的故事——出生于70年代,成长于中国高速城市化和对外开放环境下的一代。他们见证了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曾经处于主导地位的报纸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杨勇说。


  在2008年的个展上,杨勇把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对他有所触动的影像,转印到许多诸如沙发、衣柜、浴缸等家庭物件上。这一次,所有载体只有灯,“把它变得更简单、更单一,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更有趣的呈现。”


  对于大量使用媒体元素的表现方式,杨勇表示:“在几年前的绘画创作中,我的一个着眼点就是媒体对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改变和影响。这些图像都是我从互联网、杂志、电视上收集到的,不管是新闻还是时尚广告,或是其他什么,它们已占用我们越来越多的空间,进而成为一股改变我们的巨大能量。”


  将思考碎片集结成作品


  在日常生活中,杂志、报刊不断出现,又不断被淘汰。杨勇说,“我有一个工作习惯,在生活和工作的不同时期,对我有启发的一些东西都会被保留,之后,我会在某个阶段拿出来看,这个过程特别有趣,就像我的收纳箱里装了无数的思考的碎片。可能有一天,这些碎片就变成一件作品,比如把它们放在灯上,也许下一次,它们登上我们的鞋面。”


  展厅里的200件装置被密密麻麻挂在房顶上,抬头望去,仿佛淹没在信息风暴里不能自拔。杨勇说,自己更喜欢把这200个装置看成是一件作品,“看似形态不同的灯其实都没有特别奇怪的设计,而且像LV的广告、杂志封面等等图像,让人并不陌生。”


  家居不再在实用


  与艺术之间纠结


  “艺术化的创意和家居产品的结合还是很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设计师、资深家居媒体编辑刘轶楠认为,“这一类型的家居产品目前在市场上占据一定数量,但从价位和实用性上来说,距离普通消费者还有距离。不过,这类家居品的出现也是日常所需,只不过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在刘轶楠看来,杨勇的《光·景》虽然是一次装置艺术的创作与实践,但由于其创作媒介“灯具”的特殊性和实用性,使得杨勇的艺术作品走入生活成为一种可能。“灯具的外形都是常规形状,艺术家在具备功能性的基础上加入了很有意思的装饰。当然,这种光源也不会起到主光源的作用,主要是装饰。其实,大众对于家居品的衡量标准无非是好不好看、实用不实用,还是会从基本生活需求角度去考虑。杨勇用低姿态的手法拉近和大众的关系,不管是作为艺术品,还是真的摆在家里使用,这样的设计都不会让人觉得太花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