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拉穆古镇 斯瓦西里文化的一片净土

拉穆古镇

拉穆古镇
在东非印度洋边,有这样一个古镇,全镇仅有4辆机动车。在这里,男人身穿阿拉伯长袍,与驮着货物的毛驴相继而行,女人黑袍裹身,窃窃低语,面容和蔼的老者静静地坐在狭窄的巷道边。古老精致的建筑巍然屹立,片片白帆悠然出航……这就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肯尼亚拉穆古镇,一片斯瓦西里文化净土。
25至28日,拉穆文化节在镇上举行。这个旨在保护和宣传拉穆传统文化的节日已连续举办了10年,影响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文化节期间,记者来到拉穆,领略古镇的独特风情和魅力。
东非历史名镇
拉穆古镇位于肯尼亚东北部,印度洋海滨的拉穆群岛上,只有约2万人口,但拥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12世纪前后,日渐繁荣的东非海洋贸易把拉穆这个安静的小镇推上历史舞台。随着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到来,拉穆逐渐成为东非重要的商品贸易港和奴隶贸易港。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拉穆见证了一批批海上商人的来去,承受了一次次外来侵略的肆虐,经历了一波波异域文化的洗礼。12世纪中东商人的进驻、16世纪葡萄牙人的入侵、17至19世纪阿曼人的统治和奴隶贸易的繁荣、20世纪英国人的殖民,都在拉穆的历史年轮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迹。后来,随着奴隶贸易被废除,殖民者对经济的打压,拉穆的喧嚣才渐渐褪去。21世纪的今天,这个小镇只是静静的保存和延续着古老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2001年,拉穆古镇作为“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东非斯瓦西里定居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走在拉穆街头,历史的沉淀随处可见,犹如一座开放的博物馆。小镇只有一条沿海主街道,其余全是狭窄幽深、如迷宫般纵横交错的巷道,很多地方只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巷道两边是高高耸立的古老珊瑚石墙,只露一线天。
岛上很多建筑的历史都可追溯至18世纪或更早时候。1813年建造的拉穆堡现在是人们举办庆典的场所,1888年启用的东非第一个邮局——德国邮局默默藏在巷道两边的店铺中间,主街道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座面向大海的古老炮台……走在古镇蜿蜒的小路上,随处可见珊瑚石作墙、红树木作柱的巨大“石头屋”民宅,和各式精致大气的阿拉伯风格雕花木门。
斯瓦西里文化净土
拉穆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拉穆古镇是目前全世界斯瓦西里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到底何谓斯瓦西里文化?学界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说法。大部分学者认同斯瓦西里民族是生活在东非沿海城镇、以班图语为基本语言、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最大的特点是深受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多种异域文化的浸染,可以说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杂交”的产物。作为阿拉伯人最早建立的东非贸易港之一,拉穆是斯瓦西里文化的源头。“斯瓦西里”一词在阿拉伯语里正是“海岸”的意思。
今天,斯瓦西里的文化版图从索马里南部往南一直延伸至莫桑比克北部,覆盖了肯尼亚、坦桑尼亚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狭长地带,以及印度洋上的科摩罗、桑给巴尔等岛屿。
在拉穆,斯瓦西里民族的习俗和生活习惯与养育他们的海洋水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拉穆群岛周边有世界罕见的大片红树林,人们用红树木作房屋的顶梁柱,用海滨特有的珊瑚石建造冬暖夏凉的“石头房”,用阿拉伯独桅帆船运送货物,出海捕鱼,每逢重要节日都要举行全镇游泳比赛……
斯瓦西里文化深受阿拉伯和印度文化浸染,这两种风格混合的雕花木门是拉穆建筑的特色“名片”。200多年前阿曼人统治期间,这种雕花木门开始在拉穆岛上流行,经过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如今拉穆古镇的雕花木门在忠于基本结构的同时,各种式样、大小、风格如百花齐放,点缀着拉穆古老的街道,每扇门都是一件精美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
除了小镇的建筑面貌,最能代表拉穆古老和传统的,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里,除了仅有的4辆机动车以外,独桅帆船和毛驴就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拉穆街头,一头头毛驴走街串巷,从人群中间穿过,俨然已成为拉穆居民的一部分;远处海面上,阿拉伯独桅帆船星星点点,乘风破浪,一如几百年前。
伊斯兰教是斯瓦西里民族统一信奉的宗教。和肯尼亚大部分地方信仰基督教不同,在拉穆,几乎所有人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妇女几乎清一色身穿黑色长袍或斯瓦西里传统披肩,男人每逢周五就穿上阿拉伯长袍,准时到清真寺做礼拜。
本土与外来的碰撞融合
文化节期间,来自五湖四海,特别是欧美的游客纷纷涌进拉穆古镇,紧俏的航班、爆满的酒店、红火的餐厅、拥挤的街道,为小镇带来难得的喧闹,也让拉穆再一次与灯红酒绿的西方文化正面碰撞。如何在开放和发展中保护传统,几乎是所有古老文化必须面对的命题,拉穆也不例外。
记者看到,拉穆街头孩子们穿着印有外国足球明星名字的球衣,一些古老的雕花木门上贴着电信公司的宣传画,海面上快艇发动机的轰鸣声盖住了岸边老人们的低语……这些对拉穆文化节组织者、拉穆文化促进协会主席加利卜·阿勒维来说,却是可以适当接受的。
阿勒维对记者说:“随着旅游业和贸易发展,来到拉穆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拉穆官方已经收到很多外国人要求在这里开赌场、酒吧、舞厅的申请,这当然非常危险的。但是,为了发展我们可以做适当的妥协”。
阿勒维说,拉穆是个海港小镇,几百年来登陆这片土地的外来文化从未间断,而斯瓦西里文化本身又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因此拉穆人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性,随时接纳外来文化,在交流中融合。
“我们可以分享文化,多种文化、多种民族共存才能造就和谐的世界,”阿勒维说。
他说,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拉穆也在积极加强对年青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拉穆文化节正是为保护和发扬斯瓦西里文化而创办的。此外,拉穆文化协会还与当地政府合作,积极举办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包括小学生斯瓦西里文化题材作文比赛、斯瓦西里诗歌比赛等。
当记者问拉穆汽车会不会逐渐代替毛驴时,阿勒维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不。这是我们的传统,必须保留。况且我们有足够健壮的毛驴,我们的毛驴力量足以建立一个强大的‘王国’。”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