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故居文化遗迹不日重现

“考证什么我们不懂,反正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王冕太公当年就住在这儿。”枫桥镇栎桥村支书王永全指着一块空地说,旁边三三两两散落着一些明清式样的青砖,半截子砖墙立在空地外沿,摇摇欲坠。

生于乱世的王冕,除了在诗、文、画上有颇高的成就,也是文人治印的第一人,但最为后人称道的应是他不事权贵的清高风骨和放浪自由的人格魅力。《儒林外史》开篇也说到,“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嵚崎磊落的人。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乡村里住。”

值王冕故居重建工程奠基之际,记者试图寻找这位600多年前大文人的丝丝印迹。

隐居九里,遗迹今何在

元至正八年(1348年),王冕游历各地后回到诸暨,宣称天下即将大乱。当时国内无事,便被人称作狂妄。他说:“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

明人宋濂写道:“种豆三亩,粟倍之,梅千树,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草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这应该真实地描写出了看破纷乱世事后的王冕所追求的生活——乐于山水,清清白白。

至正十四年(1354年),王冕儿子王周也移居九里山,于是王冕“种莳梅竹,灌园自得” 。由于梅花书屋是王冕除桥亭老宅外最重要的居所,其大多数优秀的诗文和传世梅画也在这期间完成,因而九里山的梅花书屋成为王冕最重要的纪念地。

但是,这一王冕晚年生活的印迹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当中,600多年后的今天,文化人士纷纷感叹一代大家却没有供后人凭吊之所。2005年,“裕昌”号博物馆馆长骆栋出资60万元,采用民间收集的古建筑材料,在九里山建起了仿元代和明代建筑风格的四合院“白云庵”,“复制”了当年王冕隐居时的草房、洗砚池、白云庵……希望重现王冕的隐居生活。

日前,记者也慕名寻访王冕隐居之地——九里山,想一睹王冕晚年的生活场景,感受留下的文化遗存。记者一行人远远望去,群山掩映之间白墙黑瓦,颇有几分古意和淡雅之趣。但等到了梅花书屋,眼前的景象不禁让人大跌眼镜:门前荒草丛生,草屋边零星散落着一些生活垃圾和动物粪便;白云庵大门紧闭,挂锁已是锈迹斑斑,应该鲜有游客问津;透过门缝,庵内也是灰尘遍地,不少木结构已开始腐烂,墙上的漆也开始斑驳脱落。这显然跟记者心目中的王冕隐居地形象相去甚远,不禁慨然叹息,同时也深深感受到王冕故居重建的必要。

“(管理梅花书屋)有难度,我们曾委托承包山林的人来代为管理,但这种模式对这样一处人文景观的保护而言显然是杯水车薪。”枫桥镇党委委员朱伟明说。

故居桥亭,一个老人的文化夙愿

距离诸暨市区15公里的枫桥镇桥亭村(现为栎桥村)就是王冕的出生地,记者在当地人陪同下踏上了寻访王冕故居之路。从村部大楼到当地人口中所说的王冕故居所在地约摸10分钟的车程,枫桥镇栎桥村支书王永全一边开车,一边向我们讲述了当地祖辈相传的一些故事。王冕故址所在的地名叫做“郝山下”,现在只是一个16户人家的小村庄。以前的老人们都说“先有郝山下,再有郝畈底”,也就是说,栎桥村王姓居民均从郝山下迁过来,应为王冕族裔。

车子行驶在乡间小道上,两边均是稻田,颇有王冕所谓“且喜歌声罢亚田”的意境。“考证什么我们不懂,反正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王冕太公当年就住在这儿。”王永全指着一块空地说,旁边三三两两散落着一些明清式样的青砖,半截子砖墙立在空地外沿,摇摇欲坠。

2009年4月,数位桥亭自然村老人向村两委会建议,希望能重建王冕故居,以供后人缅怀。得到村两委会的支持后,老人们自发组成一个王冕故居筹建小组,小组成员从最开始的3人逐渐增加到14人,开始了漫漫的募款之路。

今年75岁的宣吉庆,是这个筹建小组的主要成员,左眼已经完全失明,面部也因为失明而稍有变形,而且在过去的十一年来,癌症的病痛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位老人的躯体,与病魔抗争已耗尽了心力。 “淋巴癌、喉癌、鼻咽癌。”老人虽然病痛缠身,但思路依然清晰,他掰着指头说道,“我现在一边吃着药,一边盼着故居能建起来。”从老人质朴的话语中,明显感觉到作为一个王冕故里后人对复原先人遗迹的赤忱热心。

工程升级,文化遗迹不日重现

今年8月,北京诸暨同乡联谊会、楼氏公益基金等数家单位捐款100万元用以重建王冕故里,并在原有筹建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王冕故里开发建设小组”。对此,宣老汉显得很高兴,他热情地将记者领到离故居遗址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这里将建一个王冕纪念馆,到时候故居、纪念馆、九里山白云庵,三个地方连起来,那就太好了。”

乡贤的努力加上政府的重视,王冕故居重建工程终于得以启动。开发建设小组组长楼丽君向记者介绍说,第一期的故居工程预计建筑面积110多平方米,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第二期的王冕纪念馆工程也已纳入规划之中。重建王冕故居将是进一步弘扬“三贤”文化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