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 高调回归

  不久前,张晓刚于1992年创作的画作《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被一位亚洲买家以5218万港元拍下。这个价格不仅刷新了张晓刚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更令中国当代艺术重新成为焦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 张晓刚


  刷新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


  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 成交价:52,180,000HKD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空中的鹰、眼睛和人们———人》(八屏作) 蔡国强


  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 成交价:11,860,000HKD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假面系列五号》 曾梵志


  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 成交价:16,900,000HKD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胭脂系列》 李山


  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 成交价:2,060,000HKD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繁荣》(八屏作)王劲松


  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 成交价:3,860,000HKD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7.8.1》 方力钧


´,´

  2010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 估价12,000,000~18,000,000RMB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和资金涌入艺术品投资市场,中国当代艺术品不仅进入了准亿元时代,更改变了以收藏为主要目的的艺术品市场结构。同时,当代艺术重回中国富裕阶层的投资视野,可以从另一个事件中得到印证。


  近日,在今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除了张晓刚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以5218万港元高价成交,同场拍卖会中,中国当代艺术家丁乙、余友涵、李松松的代表作也纷纷打破艺术家个人拍卖的成交额纪录,有专家指称,这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在拍场上的强势回归。


  据了解,身处北京的一位私人收藏家早在香港苏富比预展期间,便已看好此次以高价落槌的几幅作品,他说:“这几幅拍品都是能够真正代表这几位艺术家的重要创作时期的画作,例如张晓刚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和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及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


  对此,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林家如在拍卖会后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拍卖结果显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在复苏。近期艺术市场反应与2004 年相比,买家也更见成熟理性。”同时,还有专家表示,中国当代艺术正走在市场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之路上。这种发展需要有一段时间来积淀。只有市场大环境规范了,无论是北京的艺术家,还是上海的艺术家的作品市价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此外,有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上半年当代艺术品的拍卖成交总额已经超过英国,位于全球当代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排行榜的第二位,而在2009年下半年时中国是以1200万欧元的差距落后于英国。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拍卖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9.4%。有5家拍卖公司的成交总额进入了全球拍卖公司成交排行榜的前15位。此次,张晓刚的画作拍出高价,但这究竟能否带领中国当代艺术集体回暖?尽管有很多人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抱乐观态度,但是仍然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远远没有走上快车道,相反,它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走向成熟。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此次张晓刚的破纪录,对于已经不景气了两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来说,虽然是一剂强心剂,但是效果如何,还要看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品所持有的那种支持和包容态度,要看当代艺术的生存空间在国内是否得到了改善和拓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藏铁路》 刘小东


  2010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 估价15,000,000~35,000,000RMB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血缘系列:坐在椅子上的黄色婴儿》 张晓刚


  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 成交价:6,620,000HKD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白石知道蒙德里安》 刘野


  2010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 估价 4,000,000~6,000,000RMB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无题》 方力钧


  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 成交价:11,300,000HKD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辐射之六》 尹朝阳


  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 成交价:1,160,000HKD


´,´

  对话 朱其 董梦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朱其 艺术批评家 独立策展人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前卫艺术展,因批判中国日益商业化和物质化的文化而闻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董梦阳 艺术北京执行总监


  创办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简称CIGE)和“艺术北京艺术博览会(ART BEIJING)”,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画廊为参展主体的艺术博览会,开创了国内画廊博览会的先河。


  对于不久前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张晓刚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作品,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张晓刚引领中国当代艺术再次上扬。您怎样看待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朱其: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天价纪录,过去三年的虚假成交已经使其名誉扫地,所以我不认为这是真实成交,我们不妨将其看作一种广告表演。如果有人“认为张晓刚引领中国当代艺术再次上扬”,说这句话的一定不是业内人士,我们不妨把这句话当作八卦,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有资格引领中国艺术再次上扬。


  至少,我认为那些天价明星在过去十年不仅没有引领中国当代艺术上扬,反而是在引领中国当代艺术下降。即使是当代艺术市场,目前并没有出现上升趋势,我想在2018年前也不太可能再出现大规模的拍卖天价,中国当代艺术在今后八年主要是发展中低价格市场。


  董梦阳: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未来肯定是上升的趋势,这是记录一个时代的艺术。而这是个又很难遇到的时代,我想这样的记录尤为重要。对于张晓刚这幅作品来说,一是因为他身处这个伟大时代,另外,他是这时代的代表之一。这幅作品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价值,因为他记录了这个历史。目前,中国当代艺术是上升的,大家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人或者作品,这变得更加有专业性。就像当年《毛主席去安源》那幅作品,这是那个时代很重要的作品。这与艺术家没有那么大的关系,而是这段历史的记载。


  您认为,如今在金融市场富足起来的新贵,他们的收藏风格与老派的收藏家,如希克、尤伦斯有哪些不同?


  朱其:我不是很了解尤伦斯,希克我接触过,他将艺术收藏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能身体力行拜访艺术家工作室,跟艺术家交朋友,并为艺术家做推广工作,他也不参加炒作,经验也很丰富,他不会购买天价作品。中国的新贵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些,所以他们谈不上是收藏家,他们只能叫作艺术投机客或者艺术投资人,将艺术品当作股票一样投资或投机,艺术市场不好时,就跑得精光。


  董梦阳:我想,无论我们的市场是在起步阶段或发展阶段,都是一个在学习的过程。大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都有些进步。这是有技术含量的。现在,大家有了判断的能力,不再只是拿着耳朵去买画。其实,张晓刚的作品不是张张都那么高。毕加索也一样,他最贵的作品卖到一亿六百万,但不是每张都这样。所以说大家都有分辨能力。人们在谈艺术时都会提到保值、升值,总在谈投资方面,其实这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好的艺术品才有这种可能。这也是如何去区分好的艺术品的问题,这里是专业的判断,这需要修养和学习。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因为,我们很难在我们的美术馆或博物馆中看到经典的作品。我们看不到好的作品,就不了解好的标准是什么。所以,会在市场中摸索。虽然这样能有所进步,但是慢了一些。 据您了解,目前,国内藏家是否在寻找下一代的艺术家?


  朱其:寻找下一代艺术家总是有人在做,但问题是一些所谓的藏家连艺术也不懂,或者不懂艺术却自以为是,他怎么找?


  董梦阳:的确是在试图寻找,我们都在寻找能够承上启下的艺术家。但是,目前有一个问题,就是前两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热造成了人们的浮躁。无论张晓刚还是方力钧这些人的成功,是与他们当年沉静的环境有关,他们的作品是经过二三十年的潜心创造。我觉得艺术必须真诚,在没有市场的时候他们表现了一种真诚的态度。目前的这种情况是一个过程,我想大家都会回归到之前的情景中。所以,对于下一代艺术家,我想,现在应该会有,但在我们的视野中没有寻找到。


  您是否认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必须关注艺术家的学术定位与美术史上的价值。并应该成为潮流的制造者?


  朱其:一般而言,藏家对艺术的选择都是凭本能,他不可能有专业的引导能力,他买的东西进入历史,那基本上是巧合。在西方也是这样的,只不过西方的整个教育体系使得藏家的这种“本能”普遍达到水准线以上,中国藏家还做不到这种高水准的“本能”。


  董梦阳:应该是这样,其实能做到这个就是一个伟大的收藏家了。我们应该从接受艺术、喜欢艺术、感受艺术,然后才是懂得如何“消费艺术”,在这一点上艺术有一个附加值,它的属性是可以升值的,如果只本着投资的角度,就像买股票也是需要了解和研究。只有喜爱了,才会有兴趣去研究,否则很难成为一个收藏家,收藏家也不是一步到位。我想,我们不应该急于定论,但这个趋势是好的,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有人说,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创作处于对西方的摹仿状态,主要还是在一个吸收的阶段,等到未来的重新创造阶段,才是中国当代艺术出现真正大师的时候,对此您怎么看?


  朱其:是这样。很多准备加入藏家队伍的朋友对我说,前三十年的好作品都被买走了,我还能买什么?我说,不用担心,真正大师级的作品还没出现,后三十年才是可能有伟大艺术突破的阶段,好作品还在后面。


  董梦阳:我觉得是,但我能觉出这是一个弘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时代。当西方人看到我们的剪纸时,也会觉得很美妙,很伟大。民间艺术是我们的国粹,但我想随着我们商业的发展,我们的文化会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就像当年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有大量的出口贸易,有许多浮士绘的包装纸包裹瓷品,梵高的很多作品都受到这种艺术形式的影响。我想,很多文化都是经过商业传播的,我们会走出一条路来,而起初的学习和借鉴是正常的。


  据您了解,现在欧洲的收藏家还在买中国当代艺术吗?如果是的话,您认为他们在找什么样的作品?如果不是的话,您觉得是什么让他们止步的呢?


  朱其:我无法做这个判断,据我所知,欧洲如果真正出现大量购买中国当代艺术,那一定是欧洲的顶尖美术馆开始带头大量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但我去年和今年参加过两次欧美高端的美术馆长与中国学者的对话论坛,包括蓬皮杜中心、泰特美术馆、大都会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西方顶尖美术馆的负责人都参加了,我相信,欧洲高端的收藏机构和群体还没有真正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萨奇之所以去年抛售中国当代艺术品,也是因为他那个中国当代艺术的伦敦收藏展开幕后,在英国反映平平,我也去现场看了,基本上没有什么有分量的作品。


  董梦阳:其实,中国的收藏人群已经注意到重要的当代艺术史都在欧洲,我认为,西方人在购买中国当代艺术时会更理性,因为,他们对艺术有教育、有修养。他们对艺术是有标准的,所以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他们更冷静。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