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落幕 “人性化”成主要议题

历史太长,6天太短。

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的帷幕今天落下。在这每隔3年举办一次的大会上,我们会发现,尽管各国专家一起聚首探讨的议题很多,但他们所有的意见和做法都聚集成一点,即“什么样的博物馆才能真正走入大众的心”。而在他们的眼中,未来的博物馆的发展一定会有着技术、市场和人才这三个关键词。

那就让我们去听一听,看一看。

保存历史,是为了描绘未来。要让久远的历史走进生活在数字时代年轻人,许多博物馆的负责人都将眼光放在了技术上,故宫博物院就是其中一例。

该院的胡锤告诉我们,故宫博物院从1998年正式组建资料信息中心,到今天已经是第13个年头。“我们调查发现,观众到我们院,第一次来的多,重复参观的少;外地的观众多,北京的观众少;看太和殿的多,打听皇帝日常生活情景的多。”胡锤说,“观众很难将在博物馆看到的藏品展示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联接起来,这是国内观众不愿进博物馆或少进博物馆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故宫博物院的网站上,我们看到了该院综合运用了互联网、数字影像、数字视频、数字音响、三维建模等数字技术,制备了多项数字节目,这些举措实实在在地拉近了观众和历史的距离。

其他技术一样对观众有着吸引力。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以制作高仿真硅像技术为核心,中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都有他们的作品。在博览会上,几个以假乱真的人像坐在那里,引起许多观众的好奇。

技术只是吸引观众进入博物馆的手段之一,改变从业人员的思维,对于拓展博物馆的市场同样重要。

“以往的博物馆和观众,是一种以上对下的观念,现在我们要打造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告诉我们:“浙博定位在综合性的人文科学馆,一般展品都在8到10年进行大轮换,频繁使用高科技手段不见得好,多做观众喜欢看的展览才最关键。”

观众即市场。浙江省博物馆自2004年开始实行免费参观,年进馆人数从20万攀升至120万。经常举办观众感兴趣的展览和活动,成为该馆吸引市场的手段。据陈浩介绍,最多的一年,浙博举办了42场展览,其中不乏“武林雅韵”、鉴宝和讲座等活动,观众着实被吸引。

面向未来的博物馆,面貌渐渐清晰。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