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富比David Norman:通过展览推介 培养亚洲市场蘇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部国际联主席David Norman访谈
蘇富比筹办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于2010年10月21日在北京柏悦酒店开幕。此次展出20余幅来自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纵横欧洲艺坛之巨匠的精品画作。其中包含皮耶.奥古斯特.雷诺瓦(Pierre-Auguste Renoir)、克劳德.莫内(Claude Monet)、艾德嘉.德加(Edgar Degas)、巴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及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等作品。这也是蘇富比首次针对中国藏家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
蘇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部国际联主席David Norman在接受雅昌采访时说道:“自古至今,艺术收藏家的热情都是推动艺术及艺术市场发展的主要元素。现今在中国以及亚洲各地的艺术收藏尤见蓬勃,需求大增,因此我们特意直接把此等大师级油画带给亚洲藏家,并精心挑选多位重要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的代表作,务求带来搜集珍品的良机。我们期待向客户展出这些精彩的艺术品,彼此分享对艺术的热忱,并藉这次展览更了解客户的收藏兴趣与方向,以作为策划未来展览的指标。
蘇富比此次带来的油画杰作均展现了艺术家们钟爱的创作主题,后更成为他们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题材,如莫内的「稻草堆」系列(Haystacks)、雷诺瓦的人物及浴女画像(Portraits and Bathers),夏加尔以马戏为主题的创作系列(Circus),以及横贯毕加索蓝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各个时期的精彩作品。
据David Norman透露,在西方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的交易中,来自亚洲及中国藏家的数量逐年增加,今天已是过去两年的3倍,对销售产生强有力的推进。他表示,这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其实每年能增多3至5个新的买家对蘇富比的销售来讲就十分可观了。此次展览也是让更多的中国藏家了解印象派了解西方近代经典艺术,逐渐培养藏家的兴趣,挖掘亚洲潜在的市场。
David对此次带来的重点作品进行了简单介绍:
克劳德.莫内《吉维尼的少女(稻草堆)》
1894年夏天,克劳德.莫内(Claude Monet)于阿裘斯平原上创作了《吉维尼的少女(稻草堆)》 (Les Demoiselles de Giverny) 。全画构图现代而大胆,是莫内著名的「稻草堆」系列之精彩延续。作品虽以一落落散置田野的稻草堆为主题,但莫内所关注的,仍在于如何捕捉光线洒落在景物上,在不同的时序里,千变万化的视觉印象:「对我而言,风景并不只是单纯的风景而已。因为时间的推移,它的存在与风貌,总是不断变化。它之所以是风景,是因为它依环境而生、透过光线与空气而在,而且始终永续的变化着。」(摘自巴文克,《一个在巴黎的荷兰人》,1892年,页177)。《吉维尼的少女》成功捕捉拂晓时刻,曙光将开未开、隐约间才要乍现人间之际的光景。对莫内而言,凌晨微光下的稻草堆,外形就如跳舞的女子一般。画家将以物喻物的联想,充分表达在作品譬喻式的题目里。虽然画作已经过去百余年,但是展览画面前让观者仍然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新鲜感。画面透露的阳光和现场感触动着每一位观众。
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的《躺着的农夫》
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的《躺着的农夫》(Le Paysan Allongé)掌握浓郁且炫丽多彩的构图,并组合多样风土民俗形象于其中,是画家此典型风格作品中的一个范例。作品表现出画家一些广为人知且反复出现的主题:以田园农舍屋顶为背景,一个斜躺在地上的农夫,抬眼凝望夜空中的一弯明月,观看一头戴光环、正翩翩起舞的女子。此画充分体现夏加尔精彩熟练的代表画风,每个人物均施用浓烈的油彩,并以独具的空间处理方式,将其一一置于画面中,处处真情流露,洋溢着画家对艺术创作充满喜悦的情怀。艺术家对于音乐颇为痴迷,在画面中无论是右下角拉小提琴的羊,还是吹竖笛的人,都作者对音乐的喜爱表达的淋淋尽致。这些与画面的构图经验相呼应,传达出美丽的乐律,仿佛在画面最底层农夫美妙的梦境,让人遐想连篇。
毕加索《年轻的黑发女人(朵拉.玛尔)》
毕加索的作品是《年轻的黑发女人(朵拉.玛尔)》(Jeune Fille aux Cheveux Noirs (Dora Maar))(图见首页)。毕加索于1939年完成这幅令人注目的朵拉.玛尔肖像画。玛尔与毕加索的关系,可算是二十世纪艺术史上最激烈、复杂的爱情故事之一。画家与玛尔这位超现实主义摄影家相识于1935年的秋天,青春少艾的玛尔散发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高傲慑人的气质,令毕加索不禁着迷。往后的八年,玛尔成为毕加索的首要专属模特儿,以及画家最享负盛名的肖像画主角人物。毕加索在大战时期对玛尔的描绘,是他最知名的创作成就之一,并象征了那个时代的集体精神特质与内涵。这些作品是如斯的抽象,但却充满了无法抗拒的魅力,还带着丝丝哀怨美和震撼力;这种特质在毕加索庞大的肖像画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