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田友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组稿亮相嘉德秋拍

滑田友先生是近百年来涌现出的中国雕塑大师之一。他的艺术的确作到了中西合璧、熔铸古今。不仅体现了西方雕刻的精髓,也充满了中国文化之神韵。他对中国的现代雕刻贡献极大,影响极深。

滑田友先生32岁始随徐悲鸿到法国勤工俭学,一去便是15年。早在出国前,滑田友曾负责修缮保圣寺杨惠之的罗汉像,得先机体悟到中国雕塑艺术之神韵。1948年回国时,他不仅带回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也带回了中西雕塑技法的实践经验。在法国,滑田友的《出浴》、《沉思》、《轰炸》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尤其是《轰炸》,至今仍被视作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半生所学终于在民族事业中找到了抒发口,又先后创作了《五四运动》、《保加利亚女教师和朝鲜孤儿》、《前仆后继》、《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重要的代表作品。

滑田友先生在法国的15年,主要是对西洋技法的学习和掌握,在作品中他也十分注意体现中国气象。1945年以后,他开始以中国题材进行创作。他运用“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创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滑田友先生认为艺术的核心是‘神韵’,而在雕刻的造型中关键是‘贯气’。”他说,“在一个雕塑的复杂形体当中,需要有几个主要的线、形,组成气势的连贯和变化,好比诗的韵,有了,念起来就动听,就完整,也更显得活”。确实,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神韵”即“形神合一”。写“形”即写“神”,“形”的构成即“神”的表现。正如宋人郭若虚论陆探微一笔画时所说:“乃是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续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在,象应神全。”这样一笔呵成,通体贯气,就能够表现出整个内容的整个形了。无论滑田友先生的代表作《轰炸》,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浮雕《五四运动》,虽然表现形式、大小不同,但贯穿其中的“气韵”却是一脉相承的。相比《轰炸》一母两幼子的单体三角构图,浮雕《五四运动》的画面更宏大,人物关系显然更复杂。但久经磨练的滑田友先生,其艺术掌控能力自然是驾轻就熟,《五四运动》虽然场面十分宏大,但借助“气韵”却也将整件作品贯通了起来。通过《五四运动》的创作草稿,可以清楚得看到“气韵”对作品面貌起到的改观作用之大。经过几番修改,滑田友先生逐渐理清了构图中的众多人物关系,通过人物动势及其布局,用“气”将所由人物贯穿成了一个整体。通过前后比照,早年意气的肆意,灵感挥洒渐被韵律与节奏理性的掌控。如果说《轰炸》是滑田友先生的成名作,那么《五四运动》则显然就是他大型雕塑成熟的肇始。

《五四运动》浮雕为横幅构图,各阶层人士以 “演讲者”为核心,形成逐层波及的环绕场面,所有人物的动势似隐似现,“演讲者”的左侧身后人群和他朝向同一方向,他的右侧面前人群与他相对,“演讲者”的身体从左向右前倾,他的身前前景部分,有个学生正在散发传单,女生的身形和“演讲者”形成不同方向的力,使整个画面看起来人潮汹涌,很有张力和气势。这块浮雕在纪念碑碑身背面正中央,“演讲者”向上的手臂和手指指导着观者的眼睛上移,正好贯穿、延伸了碑身,增强了纪念碑的崇高感。著名雕塑家王克庆高度评价这件作品“雕塑既不是古埃及浮雕几何形构图,也不是古希腊等比例层次压缩,这是滑田友在运用中国古代迂回构图法严谨形体中强调神韵、线条,气势连贯,突出中心,活跃深沉,汹涌澎湃,充满浓郁现代中国雕塑艺术的民族气派。”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这件作品动员了当时雕塑、油画以及设计界的精英分子,耗时八年,凝聚了众多人的心血,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滑田友先生创作的《五四运动》便是其中一件。
1949年9月,滑田友给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曹言行等三位正副局长写信,在这封信中,他说天安门前广场可算是中国的红场,最好建一个雕塑建筑合组的纪念物,这是目前了解到的最早的关于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议。1952-1957年,滑田友承担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工作。最初由滑田友总负责。刘开渠调到北京后,滑田友担任美术组副组长。他不但承担了许多组织工作,还呕心沥血完成了《五四运动》大型浮雕创作。这件美术史上的经典巨作也充分体现了滑田友先生作为亲历五四运动的一代青年,对这一具有划时代重大历史意义的运动,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视角。

此次上拍的这一组《五四运动》浮雕共计头像、构图稿共计19件,其中17件人物头像,有单体,有两三人的组合,几乎包括了浮雕中出现的所有主要任务,两件整体小稿更是呈现了设计创作过程中的变化,可以说通过这组作品,能够完整充分地呈现,《五四运动》这件鸿篇巨制的艺术风貌,是极其珍贵的博物馆级收藏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