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雕塑家许鸿飞:广州大剧院缺少艺术品

  雕塑艺术如何走向大众?如何更具有公共性?亚运会期间,广州如何拥有更多公共艺术?南方日报记者与许鸿飞展开了对话。


  ○谈现状:建筑很漂亮但缺少艺术品


  记者:台湾美术馆馆长黄才郎曾说,台湾有这样一个法规:公有建筑面积的1%要设置艺术品,民众不必走进美术馆也能欣赏到艺术。相对而言,国内当下的雕塑界有何差别?


  许鸿飞:国外的公共艺术设置非常普遍,欧洲历史悠久,喜欢摆设米开朗琪罗、高迪等名家的作品,很有欧洲历史遗风,而美国则喜欢现代一些的作品,例如黑、红色金属作品,这种风格甚至影响了中国。


  在国内,我看到的是工程,而非艺术。广州大剧院刚建好很漂亮,但我一去看空空如也,没有一件艺术品。工程一开始就没有公共艺术设置的计划,等到建好了才想起来要摆个艺术品,这就不能和整体空间风格形成连贯性,充其量也就是摆设。深圳歌剧院也是如此,建筑十分漂亮但缺少艺术品。这些歌剧院、音乐厅花了几个亿修建,但是竟然没有一点艺术品。文化的外衣里面没有文化。


  ○谈创作:很多公共艺术品模仿别人


  记者:当代雕塑家的创作如何才能具备公共性?


  许鸿飞:首先,雕塑的创作要有艺术家个人的追求和特点,不管是个人化的雕塑作品还是公共性的作品,都应该是独特的,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永恒、有价值。另外,要想把艺术作品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就要表达城市的生活、人文、历史,和城市空间、建筑协调,符合这个城市居民的审美习惯,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国内很多公共艺术品都是模仿别人的,最后导致每个城市都差不多。欧洲有很多著名的雕塑,但那是属于别人的独特艺术语言,放在中国是难以被理解的。


  ○谈愿景:建筑施工同步设置艺术品


  记者:不少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大城市,都注重艺术对城市空间的作用。有些城市的高架桥、地道桥都用艺术品装点,迎来亚运会的广州,是否需要更多的公共艺术?


  许鸿飞:广州举办亚运会,也设置了一些公共艺术品。主办单位找一些人,分成小组来批量化设计,还是类似一个工程。我认为,在城市中设置艺术品,应该咨询艺术家,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主题摆设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而不是一些很空洞的、通用性的、很制式的东西。雕塑还要符合城市的风格、与环境协调,才能融入城市。


  我建议,在广州沙面公园、二沙岛多设置一些亲民的、生活化的雕塑,小孩可以爬,大人可以靠。不要把一些美术馆放不下的大件都摆到公共空间去,在公园里放着一个严肃的雕像,怎么能协调呢?


  如何在广州发展公共艺术?我认为,首先应在建筑施工时同步设置艺术品,这样的才能协调。像台湾就做得很好,法律规定公共建筑面积的一部分要设置艺术品,广州也应这样。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