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赏稀世古琴 品千年文化《“高山流水”——古琴艺术展》开幕
10月18日,由国家大剧院、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的《“高山流水”——古琴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东展厅隆重举行。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纪委书记李长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王争鸣等出席了开幕式。作为国家大剧院秋季参观的重要活动之一,同时也是近年来关于古琴的一次大型专题展览,本次展览以“保护、传承古琴艺术”为宗旨,向世界展示中国古琴艺术中的“人”与“物”一体、“乐”与“思”相融的中国传统精神的展演活动,向观众普及古琴艺术,该展览将一直展出至12月1日。
古琴结构图
六大板块展现古琴魅力
琴谱
古琴原称琴、七弦琴,又有绿绮、丝桐等别称,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艺术成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代伯牙、孔子等贤士均是爱琴之人。数千年来,古琴以其独特的记谱、三千余首琴曲,一百四十余种琴谱、做工精良的琴器、难以数计的琴论、风格各异的琴派及其内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为世人所珍视。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古琴艺术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琴曲
制琴工具
但是在西洋乐器盛行的今天,年轻人只怕是只闻“古琴”之声,不懂古琴之意。古琴这门古典艺术也逐步远离人们的视线,“高山流水”等名曲只怕也难得聆听了。在古琴艺术造诣高的大师们也都是七八十高龄,公众平时难得有机会与他们交流。本次展览中琴史、琴器、琴谱、琴人、斫琴工艺、文人场景六大板块,通过文字、图片说明、多媒体演示以及多种实物(包括不同年代、款式的古琴;古琴善本古迹;琴学著作;琴曲集成;古琴字画等)展示中国古琴文化,向公众普及古琴知识。另外,本次展览还专门设置古琴制作工艺流程的场景展示,呈现当代古琴制作工艺研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流变。
置身这颇具古意的场景之中,伴随着典雅的古琴乐,欣赏千年古琴,仿佛间看到古人那种优雅和惬意。
自唐以来19张古琴展出 王世襄旧藏亮相
王世襄旧藏宋代“朱晦翁藏仲尼式”琴
本次展览共展出不同时代的古琴19张,每一张都是绝世名琴,每一张琴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其中最为瞩目的是已故大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旧藏宋代“朱晦翁藏仲尼式”琴,在今年春季拍卖会上,该琴以1120万元天价拍出。琴为仲尼式,形制规整,通体施黑漆,琴面蛇腹断纹甚是精美。底面因重修未见断纹,惟尾部二寸处有补漆灰痕迹而断纹尽在,是重修者有意不全部重漆,以证明琴底并未更换。琴池内右侧刻字一行,刀痕极浅,又曾涂漆,所以较难辨认,但“朱晦翁藏”等字尚隐约可见,左侧深刻“古吴王昆玉重修”七字。据王世襄先生在《自珍集》中记录,郑珉中先生对此琴十分重视,曾仔细观察,多次试弹,认为声音深沉苍古,虽稍有塌腰,不足为病。
唐代 “太古遗音”琴
唐代的“太古遗音”琴、明代的“霜钟”琴、蕉叶琴、“中和”琴、“蕉林听雨”琴,清朝的仲尼式琴、“龙门风雨”琴、“峨嵋松”漆琴、“聚云”琴、“玉泉”铜琴、“辽天风”石琴、仲尼式七弦琴、孔子式易少山制琴、黑漆“残雷”琴等珍贵古琴也一并展出。
此外,还有雁足、琴轸、琴弦、琴徽等古琴配件,和《松弦馆琴谱》、徐上瀛著《谿山琴况》、《五知斋琴谱》、《天闻阁琴谱》等珍贵古琴谱。该展为古琴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研究古琴的资料,也是一次难得的普及中国古代乐器知识的展览。
现场聆听古琴曲
展览期间,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还将为观众带来一系列古琴专场演出、讲座等艺术教育活动。
11月7日晚,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将上演《高山流水——古琴名家大师音乐会》,这也是大剧院举办的首次古琴专场演出。演出云集了吴钊、刘赤城、丁承运、陈长林、陈熙珵、李祥霆、龚一等当今尚健在的古琴艺术界最具威望和影响力的“泰山北斗”,他们大都是古琴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古琴各大流派的掌门人物。由于他们年岁已高,平均年龄已在七、八十岁之上,平时单独的演出也已难得一见,此次古琴大师汇聚一堂,带来《鸥鹭忘机》、《遁世操》、《白雪》、《离骚》、《流水》、《广陵散》、《潇湘水云》等名曲,将是一场空前的“世纪性”艺术盛宴。
每逢周六、日下午14:00-15:00,国家大剧院还将在展厅内安排“中青年专家场”,共计10场,包括古琴、琴箫、琴歌专场演出,及古琴鉴赏、古琴工艺讲座等,当今古琴界最活跃的“中坚力量”将担任演出嘉宾或主讲人,他们将展示古琴艺术的多种流派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另外,每周二、周四下午14:00-15:00和10月31日,安排共计13场演出的“学生专场”,以“寓教育乐”的方式普及古琴基本知识,激发孩子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点燃薪传之星火。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