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大展献礼川美70年

 【专访川美油画系庞茂琨、李强】


【专访张晓刚:艺术是一味药,救赎我的灵魂】


【川美70周年校庆活动全纪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川美院 喜迎校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川美校庆倒计时


  从伤痕美术、乡土写实,到85思潮,川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明星艺术家,在当时整个社会环境并不宽松,西方艺术思想和作品并未大规模进入到中国来的时代,这些艺术家凭着他们优秀的作品崭露头角,成为时代的楷模而进入艺术史。而在今天的青年艺术家群体里,众所瞩目,川美毕业生对当代艺术的参与率和成功率也是相当的高,我们不禁想去探究,到底川美有着怎样独特之处,能够在这些年代里创造出这样的辉煌成就。


  2010年10月16日,四川美术学院70周年校庆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张晓刚、何多苓、高小华、程丛林、任小林、徐可等一大批明星艺术家们纷纷回来为母校庆生,我们采访到了川美油画系主任庞茂琨、副主任李强、以及年轻女教师熊莉钧,并对正在布置自己在坦克库的大型展览“实验报告:灵魂上的影子”的张晓刚进行了独家专访。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庞茂琨主任与本网记者畅谈川美校史


  造就明星的年代


  四川美术学院77、78届的学生包括张晓刚、罗中立、何多苓等,这批学生可以说是一批独特的群体。在考进川美之前,他们就已经对在艺术创作方面有着较为扎实的基础,有的已经有了很多的阅历和创作经验,甚至其中有人已经社会上有了相当的声誉,在年龄层次上也有着很大的跨度。


  川美油画系主任庞茂琨告诉我们:当时川美的学统、师资力量上并不像其他的美术学院那样完整和有系统,当时大部分美术学院刚刚开始恢复招生,学院制的艺术体系刚刚建立起来。但这些川美学生思考的并不是这些,他们更关心社会现实的问题,而不是只按照学院所期待的那样画模特和石膏像。这些人汇集到一起之后,在整个川美创作氛围中就形成了一个“场”,奠定了最初的艺术倾向。他们关心社会变革的大问题,例如反思文革的作品就是川美最早出来的,其实外地的一些连环画也有表现这些内容的,但这个题材作为油画的正式创作,川美确实是比较早的。例如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某年某日雪》等,都是由现实主义表现文革反思的代表性作品。


  川美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的独特和先锋性在当时受到了很多来自多方面的支持。当时的美协主席姜丰也反对学院太专业化的东西,提倡艺术创作要反思社会批判现实;评论界的权威杂志、由栗宪庭担纲的《美术》等媒体也非常看重川美的创作倾向;各方面对川美的支持以及川美的优秀创作慢慢树立起一个它的一个先锋的形象。


  川美油画系李强副主任总结了这几批明星艺术家产生的三个背景和条件:1、历史原因:“伤痕”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特有的感受,当时中国文化大背景进入到对文革反思的阶段, 在文学上也有一些表现反思文革的作品,其实“伤痕美术”是社会大背景的一个需求和反映。文革后,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性质就转变了。从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 开始,关注人性、人文的内容越来越突出,这其实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关的。2、以前的77、78级学生在艺术和绘画技术上有着很高的水准、有他们的特殊性;3、学校的传统背景: 四川美院没有那么大的权威压力,建校以来就是有这样的传统和包容性的,不如会推荐一些作品去参加全国美展,因为当时的伤痕类创作是有一定的政治冒险性的,但学校还是会去鼓励这些学生的创作。川美在严谨的基础培养的同时,非常注意保护、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强副主任回忆在校时光


  明星校友效应


  不得不说,这几批明星校友对于川美后来的发展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不管是从创作氛围的形成还是到教学中用年轻的老师组成教学小组的不断尝试,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个性发展。庞主任说明星校友在社会上的名誉和作品影响力产生了一种非常有利的明星导向,给后来的学子们树立了标杆,给了他们一个更高的起点和要求标准,无形中推动了他们在艺术创作的信心建立。


  每年都有很多藏家专程跑来川美挑选学生的作品,对于这一点,庞主任说,川美非常重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而不只是作为一个学生的优秀品质。川美学生的作品之所以受到藏家、大众、媒体等的认可,其原因除了个性化强外,还有作品中思考问题高度较大、成熟度也比较高。


  庞茂琨、李强两位主任都是川美85届学生,他们1978年读川美附中时与当时77、78级明星班在同一个校区,平时在同一个­­­­­食堂打饭,在绘画上受到前辈学长们影响很大。那时学校的招生方式是停两年招两年,实际上85届学生与明星班是紧密衔接的两批。85届是文革后学校从附中开始进行完整教学的一届,毕业后,12个人的班级中有8个人留校任教,就是这一届的学生们把77、78级的成果继承总结并用于教学实践,这对川美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晓刚谈到艺术生涯时感触良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追求专业的策展人冷林


  张晓刚:艺术是一味药,救赎我的灵魂


  作为四川美术学院70周年校庆的特别活动,张晓刚的个展“实验报告:灵魂上的影子”10月15日晚8点在川美老校区的坦克库举行。一时间各明星校友、众嘉宾借此校庆之际云集于此,场面甚是隆重。我们有幸在展览开幕之际采访到艺术家张晓刚和本次展览策展人冷林先生。


  艺术家背后的故事


  本次展览共收集了张晓刚自川美就读三十多以来重要的“背后的故事”,其中包括重要作品草图、阶段作品手稿、通信手稿、重要历史照片、访谈影像资料等,近200件。展览题名“灵魂上的影子”沿用了策展人冷林在张晓刚去年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展览时的一个题目。冷林表示,本次展览会让大家看到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故事、艺术家创作的秘密。


  对于这样一个基本囊括了艺术家创作生涯每个重要阶段的展览,张晓刚强调这不是一个回顾展,而是他的检讨书,在母校70周年大寿的时候,作为一个老校友来向母校回报自己的创作轨迹,对他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我希望大家能够深度了解像我这样的一个艺术家,这个展览就是与大家分享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的内心思维”,张晓刚表达了他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传达给大家的信息,这些信息从一个侧面呈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轨迹,这对在校学子以及艺术爱好者来说都是难得的资料和视觉体验,这是在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张晓刚希望这些能给学子们在艺术创作上带来一点启发。


  细心的人一定会看到,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想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想法都没完整实现。比如“失忆与记忆”系列,张晓刚用了6年的时间,这里有很多构想草图都是第一次曝光与大家见面。他1993年开始有创作这个系列的想法,然后1997年的时候,他偶然在一次会议中随手画了关于这个系列的60多个构图,但中途一直搁置没时间再画,他说也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一直等到2003年觉得必须画了,他才开始慢慢将这些构想实现出来。讲到这里他感叹道:“时间不够用的,如果有什么想法得赶快实现,不然过几年就变了”。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晓刚:艺术是一味药,救赎我的灵魂


  大学素描60分


  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的学习资源不像现在充足,没有补习班之类的,爱好艺术的年轻人要自己找到老师教才行,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张晓刚还是通过努力顺利考上了川美,成为川美77级的学生。77级,这是个在全国都很难再碰上的明星班,像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高小华等当时在全国就已经是很有名的艺术家了,是学校里的偶像级人物,每次当他们画画时,身边总是围满了人参观、赞叹。张晓刚在这个班里年龄偏小,面对这些优秀的同学们压力却偏大。他说:“我当时根本没什么创作的想法,我喜欢的是梵高等人的现代主义的风格,但当时主要是流行乡土写实类的绘画”。


  一年级的张晓刚基本是在痛苦中度过的,他特别不适应画石膏啊苏派的东西,他向我们叙述了当时的一些情形,“我的素描班里最差,记得画那个大卫得了60分,估计还是老师照顾我情绪。 一年级结束时我想过退学,因为压力真的很大,同学们画得已经相当好了。我进校第一天去何多苓、程丛林他们的宿舍看他们的作品,看到后我当时吓坏了,我给叶永青写了封信,我说不好了不好了,我们班同学画得太好了,完全就像你看到的俄罗斯那样的素描水平。何多苓随手几笔,就像俄罗斯谢洛夫那种才华和感觉。我当时感觉完全没可能跟上他们,他们当时的创作已经非常成熟了”。


  1979年,改革开放了,张晓刚进入二年级下学期,这时艺术院校图书馆能够看到一些西方画册了,梵高、塞尚、高更等后印象的作品的呈现稍微让张晓刚恢复了些信心,后又经过三、四年级的学习,他基本确定要走现代艺术道路的决心。毕业后的两年时间里,张晓刚一直在自修、学些这方面的资源,才慢慢走向现代艺术的道路。


  年龄再大的艺术家也需要鼓励


  讲到川美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张晓刚半开玩笑地说:年龄再大的艺术家也需要鼓励。他说自己能够坚持做艺术跟好多人的鼓励有很大关系。大学三年级时他看到梵高的作品时,世纪上触动很多,可谓是受到了大师的鼓励,不一定非要把石膏画得很好也可以做艺术。而他的速写非常好,张晓刚回忆起在毕业创作的时候,他在四川阿坝呆了一个半月,画了几百张速写稿,回来后做了一组草原组画,主要是用梵高和现代主义手法表达藏区农民题材。他说道当时一起毕业的同学“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他们一直对我鼓励帮助,毕业作品也是程丛林、罗中立他们帮我向《美术》杂志推荐的,当时杂志给我了一个封二的版面,栗宪庭还写了评论文章”,当时的《美术》杂志是艺术届的权威声音,张晓刚称其作品被《美术》刊登了就像“得了大奖”一样的,这对他是一个特别大的鼓励。也就是这件名为《天上的云》的作品,第一次让美术界知道张晓刚,二十来岁的年纪,作品虽然不成熟但却充满激情。作品刊登后张晓刚收到许多信件,有很多人喜欢那个作品,有很多同龄人很有共鸣感,张晓刚开始有了第一批“粉丝”。


  每年争取走1公分吧


  张晓刚成为明星艺术家的生涯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毕业后国家一直没给他分配到岗位上,在家待业三个月,打了份零工,后来才又分配到歌舞团去当美工,这份工作被戏称为“舞台美术工人”干了四年,其实与艺术没大有关系。但他一直都没放弃过艺术创作,毕业头两年是张晓刚的“迷茫时期”,他通过自修现代艺术的知识,沉默中寻找这艺术与自我。


  1984年,他开始尝试表达自己,可能是受到西方哲学、文学戏剧以及个人兴趣、身体健康等因素的影响,那时他对死亡感兴趣,他说“我把他叫做魔鬼时期”。当时他在住院期间画了一批素描,表现孤独的灵魂在面对死亡时对生命自我的对话,主要探讨生命跟死亡的关系、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张晓刚经历的一段非常痛苦的时期,读的书也是悲观的、看生活也戴着有色眼镜、性格上也跟人合不来,“人不人鬼不鬼的”。


  张晓刚逐渐意识到这样下去很危险,于是1986年他被调回四川美院后觉得自己在个人的深渊里陷入太深,其实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段时间他刚好接触到禅宗和心理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画了一个浪漫的作品系列,可谓是他的“梦幻时期”,即1986-89上半年,这是的绘画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和超现实主义的结合。“梦幻时期”画了一段后,1989下半年就又回到现实。


  1992年1月,张晓刚进入了他的“手记时期”,表现自己的孤独状态,以及怎样面对复杂的环境,这里面包括了历史、现实、心理学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更多的是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特有心理状态。这样画了一阵子之后,他突然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不知道自己该画什么,索性那一年就干脆把油画箱一收,一年里什么也不干,而是去德国呆了三个月,走了10多个城市,看了20多个美术馆,去拜访他特别崇拜的大师的作品,比如格列柯、梵高等。回到国内后,张晓刚便开始反省一些问题,考虑自己的身份,看中国的现实和历史,于是1994年开始,“大家庭系列”就横空出世了。


  2002年开始,艺术家进入现在仍在创作的“失忆与记忆”阶段,这个系列的作品分别在2006年北京个展《里与外》、2008年在美国个展《修正》、2009年佩斯北京展览《史记》以及今天坦克库的《灵魂上的影子》中都有呈现,这几个展览基本上总结了其“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现实与记忆”这个系列的所有作品。


  “我的想法很简单,我今年做了一个展览,我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往前走一小步,哪怕只走1公分,那么起码证明我的生命还在继续,我没有重复去年的事情,我还活着,每年争取走1公分吧 !”张晓刚如是说。


  艺术就像药一样


  一个艺术家如何能克服重重孤独落寞,坚持自己的艺术之路呢?我们希望张晓刚能够给年轻人一点良言。张晓刚说,“越是到现在,我越觉得艺术是你对生活的选择;你需要艺术这种生活方式,他不只是你的生活工具,如果你选择了这条路,那么没有别的办法,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当然这其中需要鼓励、需要机遇、更需要自己的坚持”。


  其实仔细想一下,艺术跟自己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是职业,是爱好?张晓刚说,艺术其实就像药一样的,他是可以救你,医治你灵魂的一种。在1980-90年代最封闭孤独无望的年代,张晓刚还在坚持做艺术,那绝对不仅仅是因为热爱,还有就是自救,画画是一种自救行为,他说这种感受非常真实。你要慢慢面对每一天,在最孤独的时候,艺术可以救你,你不仅是因为信念在坚持,而是你真的需要它,需要这种特殊的药品来医治你的灵魂,让你觉得生命是有意思、有价值、有意义的。


  面对今天的成功,张晓刚质朴依旧,他说,“现在我运气好,好多好事来找我,其实这就跟当年受苦一样,都是需要去面对的。我的人生原则就是不要装,不要装痛苦也不要装幸福,生命就几十年,其实就那么回事”。


´,´

  现场速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专访张晓刚:艺术是一味药,救赎我的灵魂】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