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西夏古瓷神奇“复活”

  记者从武威市有关方面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我国著名西夏学者、西夏文泥活字专家孙寿龄先生继西夏泥活字研究复活之后,近期潜心研究,用传统的瓷器烧制方法,“复活”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西夏瓷器。


  凉州老专家揽下“瓷器活”


  10月14日,记者来到西夏文化研究所,工人正在忙碌地制作已经成型的西夏瓷器,在该研究所的展览室中,已经烧制成型、形态各异的仿制西夏瓷器整齐地排列着。“这些都是最近根据史料记载及历史文物研究后制作出来的。”孙寿龄告诉记者,“西夏历史和文化在我国历史上一枝独秀,武威出土的西夏文字、瓷器、装饰品等,以其深厚的文化沉淀见证了这一段辉煌的历史。尽管武威是西夏官窑所在地,但由于年代久远,残存的西夏瓷器及西夏文的史料记载中瓷具已经不多见,普通人更是难以领略西夏瓷文化的魅力,当初考虑为了把濒临失传和已经失传的祖先留下的东西‘复活’、传承和发扬广大,在有关单位的鼎力支持下,我和武威市文联副主席、民俗专家冯天民一道,从今年9月初开始,进行西夏瓷器的发掘、研制和继承,对濒临失传的西夏瓷文化进行复兴。”


  武威西夏官窑历史悠久


  记者了解到,西夏时武威的陶瓷制造业非常发达。在距武威市城南25公里的古城乡上古城包括现在的上古、八五、上河三村,就是当时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以下简称古城瓷窑)。武威古城瓷窑位于武威市南30公里处的天梯山主峰南麓上古城村(包括黄家庄、兰家庄、塔儿湾)。这里瓷土资源丰富,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烧窑用柴、用煤、用水都很方便,是建窑烧瓷的理想之地。根据出土瓷碑残角发现,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永隆年间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到西夏时烧制瓷器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相传那时有48座窑同时烧制。官府为了管理方便,在头坝河南岸建窑城一座专门烧制瓷器,人们称其为窑城。在头坝河北岸建商贸城一座,专营瓷器销售与商业贸易,人们称其为云城。元代古城瓷窑的瓷器制作业已渐趋衰败,从出土瓷器来看,仅限于上古城窑城之内,其他地方已经停止烧造。明清两代,古城瓷窑生产有所回升,但仍限于窑城之内。古城瓷窑,历史悠久,代代相传。通过近些年来对古城瓷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对出土瓷器的认真研究考证认定,古城瓷窑遗址是西夏官窑。


  西夏瓷器复活意义非凡


  孙寿龄告诉记者:“从考古发现看,古城瓷窑是官窑,研究和发掘武威的西夏瓷文化,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收藏这一古老文化艺术的瑰宝。古城瓷窑西夏瓷器的存在,说明历史上的西夏国,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与艺术,虽然后来发展中断了,但大家可以通过‘复活’的西夏瓷器,来触摸这段历史,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


  武威市文联副主席、著名民俗专家冯天民告诉记者:“凉州美酒,盛传天下,这在历史上是由来已久的。《册府元龟·食货志》中记载,西夏给辽国进贡的凉州酒,辽国又向宋朝进贡,说明凉州酒到西夏时仍是国内最佳美酒。既然凉州酒是专供朝廷皇家享用和进贡的美酒,它装酒所用的瓮、瓶、壶、尊等酒器,自然是皇家用品,与酒同样重要,可见武威在西夏时期,曾在瓷器制造方面的重要地位。”


  据了解,孙寿龄“复活”了泥活字,证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源于中国,而此次他对西夏瓷器的研究和“复原”工作,在业内也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关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