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老张访谈——揭开元青花的神秘面纱!
众所周知,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存世量极少的元青花更是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近几年元青花瓷器一直在拍卖市场上的不俗表现,更让收藏家们的热情高涨,元青花自然也成了收藏者经常挂在嘴边的热门话题,不过抛开这种热情之外,人们也常常谈论另一个让人泄气的问题,那就是藏家是否还有可能收藏到真正的元青花,在民间究竟还有没有元青花,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邮件约访了收藏老张,让他谈谈自己的收藏之路,以及对蒙有神秘面纱的元青花的看法。
中国文物网:您是怎样与收藏结缘的?
收藏老张:我的收藏情结是从由生俱来的,上小学时曾收藏过上百枚铜钱;在乌克兰进修俄语时收藏过几百张原苏联的体育运动题材的邮票;在1990年左右收藏过俄罗斯镀银餐具、水晶器皿和孙中山、国民党将军及淮海战役胜利一周年等建国初期的邮票;此后收藏了大量的纪念币,也零零星星地收藏过瓷器和青铜器。正经八北地收藏瓷器是在二十世纪末看过朋友的私人博物馆之后,被其馆藏的各类瓷器所吸引、所征服,此后把收藏的重点转移到瓷器收藏上来的。
中国文物网:众多的瓷器收藏中,为何独爱元青花?元青花在器型上有何特征?
收藏老张:说实在话,对元青花的认识在几年前是模糊的,也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和先见之明。在收藏瓷器的初期注重的是老窑器物,像什么陶器、原始青瓷、唐三彩瓷片、宋元明清时期的破碗、罐、瓶等,都曾经是本人追踪的对象,虽然收藏了不少,但没有太多的研究和经济价值,要说发挥作用的话它们曾经是本人的启蒙老师和教材。要说元青花,用四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不知”、“不识”。那时在书本上看过“明永宣瓷器多黑疵”,因此在逛市场时看到一些带黑疵的瓷器就比较注意一些,我收藏的那十几个从几公分到十几公分高的小瓶、小罐就是在那个时候收藏的。后来在海城的一个老太太卖给我一个十几公分高的小僘口瓶,颈部贴塑着一条小马蛇子(螭龙),她告诉我这就是元青花。按照这个器物的器型、青花发色和纹饰,本人陆续收藏了几个小玩艺,现在与有关资料、实物对比起来,特别是有几个拿到仪器上一检验,证实就是元青花瓷器了。和明清瓷器一样,那时候人们对收藏不怎么重视,东西也不算贵,假的仿的器物不太多,这也许就是下手早的好处吧。近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内的民间收藏逐渐升温,特别是“鬼谷子下山”在英国拍出天价后,国内的旧物市场开始火爆,价格大幅度提高,仿品赝品充斥市场,关于元青花的说法也多了起来。
关于为什么独爱元青花瓷器,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时期的瓷器确实稀少,“物以稀为贵”;二是元青花的纹饰、青花发色特别,纹饰繁而不杂,青花艳丽不俗;特别是采用进口钴料绘制的纹饰生动灵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至于元青花有何主要特征,本人有六个体会或称感觉:
一是花卉纹多于动物纹,如缠枝牡丹、荷花、莲荷、菊花等,是元青花瓷器的常用纹饰;动物纹多于人物纹,如龙凤纹、麒麟纹、鸳鸯纹、孔雀纹、鱼藻纹等要明显多于人物纹,人物纹多绘画历史故事或戏曲人物;重样的纹饰少见,器物纹饰大都各具特色;
二是异型器物较多,如八棱的瓶罐、四角的炉和方盘、瓜棱罐等,制作难度较大;
三是胎体厚重,结实耐用,大器较多切纹饰生动;
四是手工劳动特征突出,胎底和器内加工比较粗糙;
五是绝大多数器物器底不施釉,切多数器物底部点缀代表窑口标志的抹釉;
六是除青花瓷器外,还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卵白釉、黑釉等诸多品种瓷器。
中国文物网:目前的大众说法是“国内收藏的元青瓷不超过百件”,关于民间是否有元青花,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收藏老张:国内民间收藏家目前手里保存着元青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现状。“国内收藏的元青花不超过百件”、“存世元青花不过三百件”,这些说法不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也不是社会调查的结果公报,而是一些缺乏调查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武断结论。且不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大国;且不说元代近百年生产了多少件出口和内销的瓷器;且不说国内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大量的土木工程;且不说民间收藏现有多少精妙绝伦的元代瓷器,有哪一个专家、学者对元青花的客观存在做过系统的、全面的社会调查?有谁能够说清楚近些年来全国出土了多少件元青花?有谁能够告诉大家中国的地下还埋藏着多少元青花?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人近期到北京出差顺便去首博看了元青花特展,看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诺大一个以瓷器著名而被外国人命名的大国,从全国的博物馆中凑上来几件所谓的馆藏品(有不少还是用瓷片复原的),实在看不出它们精在哪里?好在何方?我相信,只要找到一个有实力的民间收藏家,拿出来的东西肯定都会比这个特展的展品要漂亮得多、数量要多的多!现在有一个怪圈,那就是从国外拿回来的就是好东西,而对国内的民间藏品却视而不见,或者全面否定,从而形成了低价外流、高价回购的非正常现象,最终遗失的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损失的是国家的经济实力,这不能不说是专家、学者们的失职,国人的悲哀!
中国文物网:元青花应该怎样鉴别辨别真伪?
收藏老张: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人是收藏爱好者,不是职业鉴定家或专业学者。因此,如何鉴别真伪的问题,只能说一下个人的体会和做法,供同行们参考,不能一叶障目,更不能代表真理。
看一件器物是否是元青花,通常的做法都是先看器型,再看胎釉、纹饰、青花发色、传统工艺等,但本人观察一件器物先抓下面五个主要环节:
一看它的底老不老(接底的仿造者除外),胎质较粗切有气孔等符合“二元配方”的就可认定一半。
二看青花是否有“黑疵”,青花晕散结晶切深入胎骨、表面凹凸不平等就符合进口钴料特征。
三看人物、动物、植物的画法,如笔法顺畅、生动自然,就不能轻易否定,因为要考虑窑口、画工的差异性,避免犯机械性和片面性的错误。
四看工艺特征,器底的螺旋纹、乳凸、跳刀痕,器内的接胎痕、修胎纹,器表的贴塑纹饰、方法等是重要的观察对象。
五要进行横向比较,努力使自己的藏品形成系列。当一个人拥有的同时代的器物越多,观察比较的对象越丰富,有一个地方不对就能够一眼挑出,从而锻炼出识别仿品、赝品的能力。
当然,有条件的时候最好采用仪器进行科学检测,对藏品的化学元素进行科学分析,一方面对自己的眼力进行比较,一方面拿出科学可靠的数据,以确保自己的藏品万无一失。
中国文物网:能否介绍两件您得意的宝贝?
收藏老张:在本人的藏品中自己最得意的有
一是一对蛋青釉花云龙纹带盖梅瓶,高60厘米,底径20厘米。整器施鸭蛋青釉,釉面肥厚光亮,局部有棕眼。除元代瓷器常见的器物特点之外,该瓶有五个主要特征:一是这样的古代庞然大物成双成对比较罕见,两只梅瓶器型一样,造型一样,发色一样,两条蛟龙左右相对,这样的元代瓷器在现有的资料中是绝无仅有的。二是铁锈斑比较明显,立体感强烈。凡是纹饰笔划较重的部位均有黑斑,有的地方透出釉面并泛绿色,边缘处呈毛绒状晕散,是典型的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的发色表现。三是器身绘画生动,器型古朴。一条苍龙盘绕在梅瓶腹部,张牙舞爪,腾云驾雾,几朵斗云伴随左右,极具气势。丰肩收腹,造型古朴,底足稍外撇,增加了器物的稳定性。四是采用传统制胎工艺。梅瓶浅挖底、宽圈足,留有隐隐约约的螺旋纹、点釉,圈足沾窑沙。瓶底看似粗糙,但手感光滑,有粉质感,胎体为典型的麻仓土二次配方制作。五是瓶盖与其他盖子不同,其盖子内特别制作了一个空心的柱形管,其作用是插入瓶口以防止盖子滑落。盖子内为裸胎,胎釉结合处可见明显窑红。

二是元代釉里红荷莲鸳鸯纹梅瓶。高42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3厘米,是难得一见的釉下彩精品。梅瓶呈八面体,除肩部饰一圈几何纹外,通体满画,一气呵成:四朵重云饰于肩部,内画形态各一的两朵折枝牡丹和两朵折枝莲花;腹部设四个棱形开光,其中分别绘荷莲鸳鸯、葡萄和兰竹牵牛花等;足部又画四个小开光,内绘画四枝折枝莲。在主题绘画和辅助画之外,全部描绘卷草纹,器身密密麻麻,繁而不乱。
在梅瓶的肩部,四朵重云及花卉采取先画边线后添的手法,分别绘制了形态各异的两枝折枝莲和两朵牡丹花,重云和花卉半边添实半边留白,釉里红没有达到鲜红色,局部发色偏灰偏黑,个别地方有晕散现象。梅瓶的腹部为四个两边连接的棱形开光,开光内用上述同样手法描绘了两对鸳鸯、八支荷花,四串带叶的葡萄和一株兰花、一根竹子及一只牵牛花,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就其绘画技术来说,分别运用了描、点、皴、涂等多种手法,画面清晰流畅,立体感较强,其艺术成就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作为元代的著名瓷器,这只梅瓶的底部处理是比较独特的:八棱形宽圈足,挖底较深,底部无螺旋纹,修整较为规范,上敷一层浅红色的护胎釉,露胎处胎质较细密,圈足外侧有跳刀痕。
中国文物网:在收藏过程,您遇到过那些困难,又给您带来了那些乐趣呢?
收藏老张:在本人的收藏生涯中遇到的困难是一个“不理解”,两个“不够用”。
不理解是家人不理解,看到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工资奖金几乎全花在了收藏上,她们认为我有些“犯傻”,有时听到些埋怨和唠叨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不够用是时间不够用,工资不够用。由于本人在旅游开发部门工作,越到节假日、星期天越忙,工资奖金也不高,所以“两个不够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国文物网:您自己本人是怎样看待收藏的?
收藏老张:倘若有人问我,什么是收藏?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收藏是一种境界,它让你修身养性;收藏是一个癖好,它让你心如止水;收藏是一针兴奋剂,它让你欣喜若狂;收藏是一消费,它让你倾家荡产;收藏是一种储蓄,它让你财富倍增。
一、搞收藏不是一条平坦的路,这方面你要有地方预备收一大堆无用的破烂,准备花无数的冤枉钱,你要戴好接受人嘲笑的面具,你还应该做好被碰得头破血流的思想准备。做一个成功的收藏家或者想在收藏领域有所建树,就应该横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有学子般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学者般务实较真的严谨态度,仁者大海般的广阔胸怀,智者机动灵活的机智变通。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业余收藏爱好者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二、收藏要有良好的心态,要做到荣辱不惊。在某种意义上说,古董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国家的财富、民族的财富,只不过是借我们自己的手暂时替国家保管、传承一段时间罢了。搞收藏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把收藏的过程当作锻炼眼力、磨练意志、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过程,这样才能做到淘着宝贝不忘乎所以,买到赝品也不垂头丧气,在荣辱面前神态自若,处世不惊。
三、收藏要讲缘份,不可动歪心眼。古董,顾名思义,就是宝贵而有稀少的东西,并不是遍地可寻的。正因为罕见,仿品、赝品才应运而生。在仿品赝品泛滥的文物市场里能够寻到自己喜欢的古董,除了靠眼力、精力和经历之外,还要讲究缘分,这方面的事例数不胜数,相信搞收藏的人都有亲身体会。所以搞收藏的人要加强自身修养,以德养藏,心存厚道,切不可坑蒙拐骗,因为“吃一百个豆儿也不嫌腥”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四、收藏是一门软功夫,要持之以恒。一是勤学苦练,打好基本功。所谓基本功就是做到“四勤”:脑勤:多思、多想。眼勤:多学、多看。嘴勤:多问、多寻。腿勤:多跑、多转。二是要尽己所长,专业收藏。世界之大,包罗万象。进入收藏这一行你就会知道,收藏的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选择你所熟悉的行业,你会得心应手,不走或少走弯路。对于你所不熟悉的行业你就不要涉及或多观望少下手,这样就会减少风险,少花冤枉钱。三是要有远见卓识,有正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好多有影响、有实力的收藏家都是从小时候开始收藏或培养收藏兴趣的,“临时抱佛脚”,总是跟在别人的后边跑,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那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四是收藏必须打持久战。搞收藏是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财富的积累,是一门科学的软功夫,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站在这个山望那个山高,更不能见异思迁。
收藏老张(张联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