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藏家来杰访谈:收藏是一种投资行为

众所周知,高古玉以出土玉居多,所以其收藏曾一度受到限制,不过随着新《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允许一些文物在国内自由流通、拍卖,这为古玉收藏打开了一扇大门,不过国内玉器拍卖市场目前的现状是“古不如旧,旧不如新,新不如仿”,这种现象会不会使得高古玉收藏再一次遭遇瓶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邮件采访了高古玉收藏大家杭州的来杰,倾听一下来杰老师对这种现状的独到见解。

中国文物网:您最初是缘于什么开始收藏的?

来杰:原因一,手上有闲散资金想弄点什么投资。二,个人比较喜欢古玉。三,觉得古玩可以兴趣利益双收。

中国文物网什么时候的玉器才能称为高古玉?

来杰:有二种版本,一说唐以前,一说东汉以前,其实没确切的分界点,但我认为不要太在乎百来年误差,对于玉的物理特性来说,几百年或一二个朝代对它来说都是弹指瞬间。

中国文物网什么时候开始收藏高古玉的?大概有多少件藏品?

来杰:大约十年前开始收藏古玉,所收藏品的数量和器型非常全面。

中国文物网给我们讲一讲您在收藏过程中,遇到的酸甜苦辣的事情吧?

来杰:因为古玩行业之“水深”,我可谓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入了这行,对内地古玩市场的无序、浮躁有点遗憾。

每个搞收藏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吃药上当”经历,我在这方面因为资金投入甚多,因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

随着经验与知识的累计,每次回头看自己以前收藏的古玉,经常会发现藏品里又多了些伪品。前段时间我整理出了一些伪品打包托朋友拿到安徽蚌埠去处理掉,因为那里是全国有名的仿古玉集散地,我的这些伪品就在那再次销售,当然只能是按仿品的价格卖了,比起以前当真品买进来的价格,这中间的差价损失当然是惨痛的,但也只能当作一次深刻的教训了。

可笑的是买我这些伪品的买家,有些就是当初把这些“假货”卖给我的卖家,他们还记得一些仿品是从他们手里销售出去的,因此半开玩笑的说:“这几年来老板假货没白收,已经能把当初如珍似宝看待的假货给剔除出来了,眼力提高不少,以后跟他做生意可没那么容易了”。当然我可以去找这些当初卖我假货的人算账,但我觉得也全不能怪他们,只能怪自己当初眼力太差,有些卖家给我看玉器时也没说真假,就说是好东西,是自己一相情愿的认为这是真的古玉,然后当宝一样买回家,是当初对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所导致的。

他们说我这昂贵的学费交的还是值得的,因为我的辨伪能力提高了。这些卖家的客户群相当广,其中还包括一部分的古玉专家。有些藏家包括一些专家至今还认为自己所收藏的古玉是绝世珍品,没一点意识到自己收藏的是“假货”。有位卖家曾笑说北京某位古玉界著名老专家,家里半数以上的玉器是从他手里买去的,当然都是假货了,但这位专家至今还没看出来,还在继续收藏。

这些种种现象对我来说既可笑又可悲,可笑之处可悲之处大家就不言而喻了吧。

中国文物网现在玉器市场赝品横行,那高古玉应该怎样辩伪呢?

来杰:能称得上赝品的都是高仿品了,现在市场上的仿品称它们为赝品是抬举了,只能叫“仿古工艺品”,辨伪没有捷径可循,只有多看博物馆的馆藏品,多看制假集散区的仿品,看书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逻辑推理,因为古玉的真伪是考证出来的。

中国文物网国内玉器拍卖市场目前的现状是“古不如旧,旧不如新,新不如仿”,这种情况是不是对高古玉的收藏造成了影响?

来杰:真正的高古玉收藏家是不会受暂时行情起伏的影响的,受影响大的是那些一心捡漏,把收藏高古玉当作买彩票性质一样的投机分子,真正的收藏是“投资行为”,而不是“投机行为”。大部分投机分子没有扎实的技能,又想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回报,最终的结论只能是以买到假货而收场,所以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

中国文物网对于初入收藏界的人士,在高古玉收藏方面您给他们一些建议吧?

来杰:一,去大的、知名的拍卖行或文物公司购买,虽然价格相对贵了许多,但风险也少了很多,对自己更有保障。

二,去古玩市场淘宝,价格便宜,也有真的东西,但试问下自己真的有这眼力吗?

三,先不要急于购买,练好内功再说。

责任编辑:jj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