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如流、疾恶如仇,勇于讲真话的鉴定家——王立军访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立军: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古玩商会鉴定中心主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名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专家组组长;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专家组组长;中国《荣宝》出版集团艺术总监;《荣宝华人艺术》杂志专家委员会主任;香港中国艺术中心研究员、高级鉴定师;《收藏快报》、《东方收藏》专家委员会主任;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收藏中国》专家组组长;中艺传媒艺术鉴定中心鉴定专家;美国东方收藏协会艺术总监;国内外多家艺术公司、拍卖公司艺术顾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美国孔子学院客座教授;2008中国收藏界10大风云人物、2008中国艺术品打假特别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代粉彩凤纹碗

中国文物网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的?最初是因为什么开始走上收藏之路的?

王立军:此话说起来挺有意思。我是记者出身,八十年代后期,有一次到苏州采访,在火车站等车,一个小孩来到我的身边,要把一把小茶壶卖给我,我不要,小孩掏出一根火柴,朝小茶壶上一擦,火柴着了。我觉得很奇妙,这玩意挺好玩,问小孩这把壶是从哪儿来的,小孩说是祖传的,现在家里急着用钱,爷爷叫我把它卖了。此刻我动了恻隐之心,心想,壶买回家去既可以当火柴盒用,也能帮助别人,最后花了200块钱买了。谁知道回家后,我把小壶小心翼翼洗干净后,火柴再也擦不着了。后来,我去请教了专家,道理很简单,作伪者在小茶壶上涂了一层磷,磷被洗礼了,自然擦不着了。现在想想,这一个是我的第一件藏品,是个假货。因为我当过警察,又是政法记者,平时都是为别人排忧解难的,被一个小孩给骗了,心里总是有点不快!从来不上古玩市场的我,没事开始到古玩市场转悠了,渐渐地就喜欢上古玩了。其实我小时侯对历史就很感兴趣,小人书收了几百本,古代的不少英雄人物的故事我能倒背如流。关键是古代的艺术品那种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我。现在回头想想,是那个不知名的小孩把我领到了收藏界。他是我的“导师”呵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代矾红龙纹红

中国文物网众所周知,您不仅是大收藏家,还是全国著名的鉴定大家,从收藏到鉴定您是怎样成功转型的?

王立军:大收藏家谈不上,大鉴定家也挨不着。我没有在任何场合说过我是什么收藏家,鉴定家,更谈不上大家。因为收藏家与鉴定家没有什么硬性标准,成形的理念。收藏多少藏品,什么档次的藏品才算是收藏家?眼光好到什么程度才算是鉴定家?说句不好意思的话,我是没有钱买藏品了,才转型搞鉴定的。要知道,收藏是要有经济基础的,我一个穷记者,每月工资几千块钱,还不够买半个乾隆小盘子的,想当收藏家,可以说是痴人说梦。我的一部分藏品,都是十多年前“以藏养藏”得来的。还有是“捡漏”来的。现在的东西太贵了,有的东西翻了几十倍,根本买不起。我当时想,如果这样继续收藏下去,用不了多久,自己一定会成为穷光蛋。说句实话,我搞收藏最穷的时候,身上只有十块钱。要不是有工资,我可能是丐帮中的一个人物了。因为收藏这玩意有瘾,可以说是健康的“鸦片”,搞不好就会陷进去。既然成不了收藏家,又买了这么多书,学到了不少知识,花了这么多精力,放弃了有些可惜。不如为收藏初学者看看东西,自己是记者,又能写两笔文章,可以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会,经验和收藏界形形色色的现像写出来,呈现给广大藏友,使他们少走弯路。此后,就这么一边写文章,一边给藏友们看东西。时间长了,找的个人和单位多了,就成了什么所谓的“鉴定家”了。在这里,我一定要强调一下,鉴定家一定是从实战中磨练出来的。不经过收藏的磨练,那怕你头衔再大,也不可能成为鉴定家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少文博系统的领导反对专家到市场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一到市场就认为你是在做生意。一参加社会活动,就认为你想出名。结果把我们的不少研究员搞成了书呆子,眼光差的可怕。我可以说,我天天与专家打交道,情况十分了解。你虽然是在博物馆工作,常见的东西才几件?再说也没有仿品帮助你学习。但是比起巨大市场,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市场应该是个大学堂。我们的文博部门的领导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你的专家在外鉴定东西,对了,是你单位的光荣;错了,是你单位的耻辱。要鼓励专家到市场去磨练,要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为老百姓服务,就是收点正常的劳务费也是应该的。优秀的专家不让去为老百姓服务,伪专家自然可以横行霸道了。害的都是老百姓。这些领导的做法,是与党的精神相背的,不是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的。广大群众现在需要优秀专家,这是“民声”。我记得,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现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就表扬过金申先生,赞扬他常为群众服务,同时扩大艺术院的知名度。这才是有思想有水平的领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春秋青铜觚

中国文物网知道您的藏品众多,在多个领域也都很有研究,不过为何对青铜器和金铜佛的收藏,鉴定情有独钟?给我们介绍几件您的得意的藏品吧?

王立军:我的藏品不多,大多是一些青铜器,佛造像,还有一些明清陶瓷。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从收藏明清陶瓷开始走进藏界的,尤其是彩瓷。古代的彩瓷器十分美艳,色彩的搭配既艳又不俗,看上去十分高雅。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各显风姿。有时候我会被一些精美的藏品深深打动,产生许多联想:古代并没有什么美术学院,为什么画师们的审美情趣和技艺那么高,使现代人都望尘莫及。后来知道了,古代艺术家的艺术源泉来自于生活,他们能把大自然的天然之美科学的浓缩在器物之上,使人感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古代人做事非常认真,没有现在社会这么多诱惑,悟性也好,所以创造出来艺术品有一种永恒的魅力,百年千年之后人们依然喜欢。那时,我收藏了两百多只古代盘子,九十年代初在南京举办了我的个人收藏展,反映很好。后来,瓷器,特别是官窑器很难收到了,便停止了收藏。当时收藏古陶瓷的人很多,搞鉴定的也很多,我不想和他们“抢饭”吃,发现青铜器没有多少人问津,尤其是汉传金铜佛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所以我对这两类艺术品发生了兴趣。青铜器是我国特有的瑰宝;汉传金铜佛,当时在海外一尊二十多公分的作品已经买到一百多万了,国内许多人还不认识它。我想,这两类藏品虽然眼下不被人们所重视,以后一定会“前途无量”。所以我捷足先登了,这一晃就是十多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代金铜佛像

中国文物网青铜器和金铜佛的鉴定辨伪有哪些要点?

王立军: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说的清楚的。首先简单说一下青铜器:我们一般鉴定青铜器从五个方面入手:一、造型,二、纹饰,三、工艺,四、皮壳,五、气息。造型、纹饰我们可以一带而过,因为现在是电脑时代,什么造型、纹饰都可以做出来。着重点要放在工艺、皮壳和气息上。“陶范法”工艺现在已经失传,赝品往往在这个方面露出马脚。再就是皮壳,真正的青铜器皮壳是自然形成,许多层,作伪者这方面的难关目前还没有突破。所谓气息,也就是,真的假的见多了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得到。这就要鉴定家有一定的悟性,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气质一样,不是一句两句就可以说清楚的。所以我认为没有灵性和悟性的人即使你看了再多的书和实物,也不可能成为好的鉴定家的。这就好比画家一样,有千千万万个人在画画,出来的也就这么几个人。

再说一下汉传金铜佛:过去的金铜佛大多是“石蜡法”做成的,不像青铜器那样有“范线”。鉴定时要掌握三个要点:一是造型,因为每尊造像形态的形成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人文风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断代的根本基础。二是包浆(也可称皮壳),汉传金铜佛,艺术水平和经济价值最高的当属宋代以前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出土的,有的是早年出土的,有的是近年出土的。早年出土的我们称为“老坑”,近年出土的称为“新坑”,两种皮壳是不一样的。老坑的金铜佛一般都失去了它出土时的原有风貌,有的经过清理,盘玩仿佛变成了传世品,但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出出土痕迹的,尤其是内壁。新坑作品的皮壳与新出土的青铜器大致一样,粘土和锈斑都很坚硬。有时没有青铜器那样层次多,锈斑一般都产生在佛像的脱金之处。三就是看神韵,古代人做事很认真,尤其是做佛像时十分虔诚,作品大部分十分生动,有一种似乎神来的亲和力,这是现代急功近利者望尘莫及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周青铜簋

中国文物网在这么多年的收藏鉴定中,发生过那些让您记忆深刻的事情?

王立军:二十多年了,很多。这里仅举一例:有一位沿海城市的老板,收了六百多尊金铜佛,大的两米五,小的一寸半,请我去鉴定。我去一看,百分之九十五是赝品,还有百分之五是存疑的。我去时,他在门口挂了个大红标语“热烈欢迎著名鉴定家王立军莅临指导”。我进门一看,许多记者已经在那里等候了。当着这么多记者的面,我又不能说他的东西全是假的,只好说东西不到代。其实明眼人一听就知道“不到代”就是假的。我走后,他制作了一盘CD,把我的讲话全部录了上去。当播放到“不到代”时,咔嚓一声“不”字就没有了,变成“到代”了!当地政府听了我的录音,准备花一千多万人民币在当地建设一座“古代佛像艺术博物馆”。好在后来当地政府来找我征求意见,我说建博物馆是件好事,最好把“古代”两个字去掉,改成“佛像艺术馆”。这样一改性质完全变了,估计没有建成。所以说,鉴定工作不好做,是把“双刃剑”,搞不好就会得罪人。

中国文物网在赝品横行的现在文物市场,您是怎样看待“打眼”和“捡漏”的?

王立军:“打眼”是正常的,每一个收藏家、鉴定家都打过眼,因为现在的仿品水平太高了,几个月不上市场就会落伍。应该说每一次“打眼”都是一次教训,关键是能不能正确对待,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切莫夜郎自大、盲目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大部分走眼专家都存在这个毛病。有了这个毛病,如果不改,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鉴定家的,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关于“捡漏”的问题,现在的机会不太多了。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视报纸广播天天在宣传,人们的文物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就看你的眼力和知识面过不过硬。前年,我还差一点捡了一个大“漏”。一天,我在某个城市的古玩店转悠,发现一尊高约二十五公分左右的“大明永乐年施”的鎏金度母造像,是件开门的真品,当时的市场价是二百五十万到三百万人民币。卖主仅要五万块钱,我当时没带钱,叫他把这尊佛像留着,明天来取。结果第二天来取时,被一个北京人给买走了,失之交臂。事后我想,卖主为什么只要五万块钱,一定是这个人不读书不看报,也不看电视,知识面窄,眼光不行,全然不知道“大明永乐年施”造像的历史、艺术价值及目前的市场价格。真假可能也搞不清,所以只当一尊普通的佛造像卖掉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代掐丝珐琅鼎

中国文物网作为一名鉴定家,您觉得最重要的心态是什么?

王立军:首先思想要健康,正直,要说真话,对得起每一位找你鉴定的藏友,不要想以鉴定来获取某些不正当的利益,把鉴定作为一种神圣的职责。鉴定家也和干部一样,腐败了,就有钱,廉政了,就受穷。作为我本人来说,二十多年来没有做过亏心的事,当然我所鉴定的东西不是每一件都是正确的,专家是人不是神,要保持一种胜不骄败不垒的心态,犯了错误要即时改正,不能固执己见。不要怕被人骂,宁愿被人骂一时,不愿被人骂一生。你买了件赝品我说你好,你当时很高兴,时间长了发现东西不对了,会骂我一生;你买的东西不对,我当时就向你指出,也许你会骂我一顿,但是时间长了,你发现东西确实不对,就会认为我是个好人。

中国文物网给初入收藏界的藏友们一些忠告或者说建议吧?

王立军:建议很多:首先一点就是不要总想着以收藏来谋取大的利益。收藏本身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需求,是提高你素质的一种好的行为;二、切忌不能盲目自信;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看不起张三,瞧不起李四;三、不要按图索骥,因为许多藏品是按照书仿的,有时做的比书上的还好;四、不能听故事,古玩市场的故事汇集起来,可以出一本厚厚的书,其精彩程度不亚于传奇小说;五、偏僻的山区,荒郊野岭也有赝品,不能看地点买东西;六、只认货不认人,八九十岁的嬷嬷老人也会捧着赝品让你买;七、“标行学”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不能迷信,因为有些东西是没有“标型”的,遇到这些东西,大部分是臆造品,也有极少数是真品,不能急于定断,需要综合分析;八、古玩市场“捐客”很多,遇到这些热情的人要当心,他们基本都是赝品的推销者,刚开始搞收藏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上过这些人的当。

责任编辑:jj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