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物惑,不为人惑,不为己惑,收藏中华民族文明的大藏家——徐有发访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网您是怎样走上收藏之路的?您通常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自己心爱的藏品?

徐有发:我的收藏有些家庭影响,自幼受家庭的熏染对于书籍非常的喜欢。

六十年代,糠菜半年粮,我正在长身体,东西吃的多,又赶上渡荒,家里在解放初期为了五年计划买的所有公债连本带息,全部兑还现金。钱没的可买,一元一个鸡蛋,眼看着把钱花完了,我家是没落的旗人祖父在前清供职,有文化,父母希望我们学好文化,光宗耀祖,于是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弟兄身上。我找家里要了一点钱说是上学买书用。有了钱,我每天放学就来到劝业场二楼天祥书肆,长在旧书堆里,闻着呛鼻子的书香,我最初的收藏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默默的开始了。

“书香”是我收藏的敲门砖,我爱书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旧书肆的学习,使我的收藏之路开始了,万万没有想到,这一走竟走了几十年。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一转眼竟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我今年63岁了,收藏了很多的书籍。这对我的收藏,研究古玩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天津从历史角度上讲,位于天子脚下,北京前清的遗老遗少,大部分和天津有关系。民国时期的政界要员,都在天津做起了寓公,这些人退下了追逐风雅,收集了大批的古玩,出了不少的收藏家。

解放后,有些东西归为国家博物馆,有些东西流落市井店铺。所以我的藏品,一般是通过市场和朋友介绍的“大户人家”所得,而且我的收藏也占就了天时、地利之光,身无分文却富甲天下,这就是我现在的状况。想一想,再看一看,自己这几十年付出的是艰辛,收获的是快乐、满足。

现在我的藏书已有几万册,住房很大,我的卧室也是我的书房,二十四平米的地方竟没有我安身的地方。我睡在书上,坐在书上,书陪伴着我,它赐给了我无穷的智慧。我一生爱书,爱藏书,爱的要命。如果有来生,我还爱书,还要闻那呛鼻的“书香”味。

中国文物网看到您在中国文物网的藏家论道里面称自己的收藏天地为琮王府,能不能讲一下这个名字的由来?

徐有发:说起琮王府,还真有些故事,很多朋友问过我琮王府是什么意思。现在我把这个名字的起因给你们解释一下。

我喜欢收藏,在我的藏品中我偏爱的是玉。我收藏的玉比较多,大约有千百件,在这么多的藏玉中,尤爱玉琮。对它的喜爱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它是祭祀的礼器;也许它太过于神秘,这些我都说不清。

玉琮古代祭地的一种礼器,一般几公分至十几公分,大者二十几公分。我收藏的玉琮非常有特点,小的如拇指,大的如人腿,而且数量庞大。我这有几个半米的玉琮,大者为上,大者为王,故将玉琮之中的大者,比喻为玉琮之王,琮王府于是就这样叫起来了。

至于这个斋名,是在2006年?嗯,对,就是06年,有一批德国的学者来天津访问,他们访问的主题,就是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以唐代的大漠文化为主题。我记得要讲,“葡萄美酒夜光杯”德国学者要看看夜光杯是什么样。大冯犯了难,找到了我,我借给他四只唐代贺兰玉制作的夜光杯。夜光杯我一共有六只,现在我这还有两只。

这个就是贺兰玉制作的夜光杯,非常规整,杯壁薄而且均匀,制作工艺十分精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说当年斟满葡萄美酒的时候,美酒真能透过杯壁,隐隐可见的美酒在杯中荡漾,美哉乐哉。荡漾的杯中美酒,与客人同醉?与主人同醉?

他的讲学任务得以完成。夜光杯没有拿来,打发人给我捎来了这幅书法,并转告我,要办大漠敦煌展览,夜光杯还得用,于是我就将这四只夜光杯留在了冯骥才文学研究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是大冯为我题写的斋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是大冯为我写的条幅

中国文物网琮王府珍宝馆的宝贝分为那几个大类?大概有多少?

徐有发:《琮王府收藏大系》上部共八卷。 《琮王府收藏大系》计划撰写十二卷至十五卷,现在撰写了上部,八卷共四十三章,1021个条目,大系文章前面有引子、前言十一节,不在正文卷数章节里。

下部准备撰写金铜佛像、木佛、玉器、青铜器、石器、拾遗补正。七卷至八卷,文章现发表在全国古玩网, 《琮王府收藏大系》下部的撰写,正在进行之中,准备在贵网站——中国文物网发表,谢谢朋友的支持。

1、书法有郭沫若、冯骥才、刘炳森、王世太、柯璜,古代有成亲王、明代朱碞和大批奏折。

2、玉器是我的大项:满汉文填金碧玉、妙法莲华经、编钟一套七件(有康熙年制款为清宫造办处所制)、春秋玉编磬一套(九枚刻工、玉质堪称一流)。玉器我收藏有近2000件。

3、金铜佛像极是尊最大的鎏金佛像,高1米10公分,有几十尊。

4、金漆木雕大佛以后发表可见。

5、金银法器十分珍贵。

6、缂丝唐卡精美绝伦有50余幅。

7、刺绣唐卡有40余幅。

8、精绘唐卡有60余幅,其中大幅有6米。

9、皮唐卡有羚羊皮、野牦牛皮,绘画精美、整皮制作。

10、金属唐卡有银和鎏金。

11、竹木雕100余件,品种比较全。

12、青铜器100多件,以后陆续发表。

13、历代金银器。

14、皮影、书籍、文献照片、名家版画、新文学初版书籍等等。

中国文物网琮王府的宝贝不仅珍贵,而且数量还很多,想必这些宝贝的由来件件都是有故事的,给我们讲一下您印象最深刻的吧?

徐有发:从废纸车里捡来的国宝——捡来的郭沫若书法。

2003年的下半年,“非典”刚过,我的朋友看见一辆三轮车拉着一车废纸,从天津特种工艺品厂出来,我们上去搭讪,以隔山买牛的方法,把这批废品拉回来家,翻来翻去,找出了一批名人的字画,其中郭沫若的书法使我们狂喜。我们用发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反复看了半天,用资料和它比对,确知是真迹后我们将这张郭沫若的书法小心翼翼的收好放了起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郭沫若书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郭沫若书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周铁衡为郭沫若治印印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印章郭沫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周铁衡先生

郭沫若的书法在社会上个人收藏的不多,收藏人将得到郭沫若的书法,为至上的理想,他的书法不但著名,在文学、戏剧、考古、等等各方面都有巨大成就。

这幅书法的印章是他的好友,齐白石的弟子,沈阳故宫博物馆的馆长周铁衡制印。

郭沫若的书法,古玩店收藏,当为镇店之宝,私人家庭收藏,当为镇宅之宝,所以说郭沫若书法是我的镇宅之宝。

西洋落地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是一台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由德国约翰生兄弟公司生产的五音落地钟,他的造型非常的豪华,整体由高贵的柚木,精工细雕而成,嵌上意大利的精磨椭圆型玻璃,更显它的豪华,时尚。尤其是它的走时,每一刻一报时,音乐非常悦耳,一刻打乐一次,半个小时,打乐两次,四十五分钟打乐三次,正点打乐四次,结束后,再打点,几点打几次。声音清脆悦耳,余音绕梁片刻不散,甚是动听。

此钟,上个世纪1969年,我的同事在天津委托店花了几十元买的,买到家后,表不走时停摆,家里人意见很大,他也很尴尬。然后他找到了我,讲明情况准备卖给我,我和他说,表不走停摆我可以给你修一修,没有多大问题,你自己留着吧,他死活非要给我,我当时多给了他一百元钱,他不要。于是我按他当时买的价格付了钱。几天后,我修理好了,走的很好,一直到今天,这台落地式大钟,真是和我有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是我家的客厅的一角,落地钟的两侧分别是红木大衣架,朱漆香几,香几上陈设的铜像是法国david签字的少女铜像,高85公分。落地钟高一米九十公分,非常有气势。我很喜欢这个落地式大钟,我将让它陪伴着我和我的家人一直生活下去。

人要守信,钟要守时,朋友们您说对吗?

中国文物网您怎样看待“买假”和艺术品投资这个行业的?

徐有发:古玩鉴定讲求“眼学”,它是一门非常的学问,令国际艺术品业内人士都惊奇的绝学。买假不怕,你不能接二连三的买假,如果你真的这样,古玩行你真的不能干了。

艺术品如果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能买好的、贵点的,不买便宜、次的。好的越来越值钱,次的没有增值空间。越是稀有的,越是有价值的。买贵了不要怕,就怕买错了。艺术品升值需要时间的积淀,实际上就是用时间来赚取差价,所以要有长远目光,如果短期想获取收益,还不如买股票呢!有些藏家认为艺术品买完了就能赚钱,这是很可笑的,如果真是这样的,那就轮不到你们来买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网您是怎样看待收藏的?作为一个大收藏家,您给初入收藏的朋友们提点建议吧?

徐有发:自娱自乐,满足自己的心里需求,多收藏一些好的东西,将我们的文明收藏起来,把人生的快乐收藏起来。

网络被人民们戏称“虚拟的世界”,不过我很珍惜在网络的每一天,在网络所做的每一件事;上传的每一张照片;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写的每一个字;我所交的每一个朋友;珍惜着对每一个朋友的感情。从不虚拟,认真对待;从不马虎,总怕出纰漏,影响了朋友的理解和交流。每天我认真的核对着朋友的留言,认真的回复着朋友提出的问题,并且征求朋友是否满意。网络是虚的,但人心、朋友的感情是实的,不能有半点行乎,差一点都不行,这是我自己的收藏现象,可能和他人不同。

大收藏家不敢当,充其量是一个古玩爱好者。朋友入行先学习,看专业的书籍;找有德的老师;到博物馆看真东西;多看拍卖的预展;多遛古玩市场看赝品;多和朋友交流;多吸收别人的经验,要用心去体验一件东西。看东西要全面,一点有怀疑,坚决全部否定。要掌握“书皮学”,我觉得藏家要提高欣赏水平,多看看书,多跑跑博物馆,尤其是国内很多著名的博物馆,耳濡目染才会让自己视野开阔。

责任编辑:jj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