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比利时--蜕变的艺术

  不久前,一场以“蜕变”为主题的中国、比利时文化交流艺术展,在天津市重点保护级别历史风貌建筑——鞍山道38号段祺瑞旧居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可谓中、比两国艺术家一次颇具深度的艺术对话,也是当代艺术与百年历史建筑的一次跨领域互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UDO MICH 《PERFORMANCE WITH STRINGS》2010


  一段生命与艺术的对话


  近日,在天津鞍山道38号的段祺瑞旧居,艺术仿佛就在时间和空间里流动。偌大的展厅里挂满了96幅来自中国和比利时60岁以上的艺术家的作品,那些流动的线条里蕴含着艺术家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次关注艺术家如何看待生命和艺术生命的展览。”在张漫宇看来,此次展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把这个敏感的问题醒目地摆在了艺术界和艺术家的面前,这在中国艺术展览和艺术研究中,具有不同以往的意义。据了解,此次展览由拥有近400年历史的欧洲著名艺术殿堂——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荣誉院长斯麦德(RAF DE SMEDT)担任策展人,张漫宇为中方策展人。


  张漫宇向记者介绍说:“当人们遇到一个瓶颈时,就会想如何去突破它,就像蜕变。艺术家也如此,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生命有了不同的理解。当我们去拜访几位艺术家时,他们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如中国艺术家金一德,他以前的作品主要是画人物,传统写实的风格,但大多是年轻人或人体,从前年,他开始画老人,因为,他本人已经70多岁了,他的父母也已是年过百岁的老人。他理解的蜕变,是使艺术探索愈来愈贴近自己的内心。在他的《暮年系列——渴望长寿》中可以感受到老人孤独但又渴望长寿的状态。” 展览中,24位艺术家通过人生不同阶段的3幅作品,以丰富的艺术生活阅历和文化的沉淀,多角度的艺术视域、信仰诠释或解读他们的过去、未来和远见卓识,以及面对生活、生命的问题,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感情在艺术创作过程的转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金一德 《暮年系列——渴望长寿》2009


´,´

        一座城市与建筑的对话


  在“蜕变”中比文化艺术交流展中,中国和比利时艺术家们展示了丰富的艺术生活阅历和文化沉积,而承载此次展览的历史风貌建筑也将其自身的建筑艺术、人文故事在历经百年的时代风雨后积淀、转折而再现给世人,本身也扩展了“蜕变”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如果说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表情,那么城市也通过不同时期的建筑记录着她的蜕变过程。”此次展览的主办方THARD(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军告诉记者,开始与策展人接触时听到他们提出“蜕变”这个主题,最初的感觉就是,这个主题和THARD有着非常巧妙的联系。“THARD对于文化活动是开放和包容的, THARD所扮演的,其实是一个推动者的角色,利用百年历史建筑这一独特的展示平台,让当代艺术的创造力和影响力融入老建筑中,重新唤起建筑优雅的品位,同时也赋予老建筑新的文化内涵。”冯军认为,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表达,经过岁月的洗礼,她所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人文积淀越来越深厚,就像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集散器一样,她的感染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但有力地释放出来。历史建筑是宝贵的城市财富,在当代应该有她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只有这一点得到公众的认可,人们才能够通过对建筑遗产合理有效的保护,实现修复城市记忆,创造新城市文化,彰显独特的城市个性。


  据了解,此次展览持续到10月24日,届时,在末代皇帝溥仪旧居——静园、庆王府、民园西里、注意空间也将推出丰富多彩的中比文化交流活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金一德 《春》1989


  对话


  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荣誉院长斯麦德


  每一个展览,每一个策展人其实是在提出问题,然后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阐释一些问题,对艺术界的未来产生一些影响。您能跟我们谈谈此次策展的最初构想和希望最终展览能达到怎样的意义吗?


  RAF DE SMEDT:这个展览的特点,首先都是老艺术家。这些老艺术家们整天呆在画室里画画,与外界没有交流,把他们请出来,是想让世人们看到他们的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看到他们的思想,尤其是对生命的交流。在这些作品中,有的可以看到答案,有的则没有,而有些作品是带着问题去画的。我希望观众能从中得到答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THE VAN BERGEN 《TRANSITION》2010


  此次展览的主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和延伸性吗?


  RAF DE SMEDT:“蜕变”的原意为转折、转变、转换,从一个形体转变成另外一种形象,从一种物体转变成另外一种物体,由一种变动或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如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蜕变就像一个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思考的,是事实存在的。


  您怎么看待天津这座城市在当代艺术方面的特殊性?


  RAF DE SMEDT:在我看来,天津的这些建筑不是古代风格是现代风格。中国向西方开放以后,很多不同的思想以及建筑风格传播过来,这是中西方的一种交流,但是这种交流有两面性。现在,看到天津开始保护这些风貌建筑,相信能更加促进中西方交流。


  这次与16年前来中国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RAF DE SMEDT:每次来感觉都不一样。第一次来与这次不一样,包括建筑、交通。那时马路上的车很少,我喜欢原来的状态,因为我喜欢人多的地方,比如小城镇,车不是很多,而现在,所有的人都呆在自己的私家车里。当然,这不是说交通问题,而是发展城市化的步骤。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