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项“皇帝的玩意儿”走进非遗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把年纪的朱武志用一张粉色小碎花绒毯怀抱着一个近1米长的大家伙,小心翼翼地送进历代帝王庙的西配殿。绒毯揭开,原来是一方清代仿唐代的琵琶端砚。整个砚台形如琵琶,还刻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句。今天,连同这方砚在内的33项共160件与古代宫廷生活密切相关的展品,将亮相西城区宣南文化节中的“民间瑰宝耀京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之‘皇帝的玩意儿’专题展”,展露宫廷文化中富有情趣的一面。展览中,端砚、湖笔、徽墨、宣纸“文房四宝”成为最具文人传统,最耐人寻味的展品。


  此次展览是两区合并后原西城区和原宣武区的非遗资源首次联合展出。展览消息一出,就有很多民间收藏者主动要求送藏品来展,文章开头提到的老北京朱武志就是“献宝”人之一。端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出自广东肇庆,但却因备受古代宫廷赏识而在京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朱武志就收藏有40多块老端砚,此次他送展的四方端砚都是清代作品。其中的一方紫端有九龙十三眼,堪称宝物。“古人评砚有‘七珍八宝’之说,七眼就算珍贵,可见十三眼有多难得了。”西城区非遗办负责人说。


  湖笔也是清代贡品。传说咸丰帝过生日时,当时还是懿妃的慈禧曾送“腾蛟起凤”湖笔庆贺。此次展出的戴月轩湖笔也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案头最常用的毛笔。展品“仁义礼智信”5款毛笔分别由羊毫、石獾、狼毫等制成,每款笔杆上还题有一句诗,处处体现出雅致之气,让人忍不住想挥毫一试。


  在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现的清秘阁纸笺,背后也有一番故事。据说乾隆的乳母曾请乾隆给自己的儿子一份差,但此人不能文亦不能武,纪晓岚得知后就建议他在琉璃厂开设宣纸店,服务于赶考的文人,结果生意兴隆。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清秘阁的宣纸都带有水印,算是一种早期的防伪标志。


  据悉,展览将展至10月底。今天的开幕式上起源于宫廷“善扑营”的摔跤、源自于清代满人踢石球运动的“蹴球”、曾随顺治皇帝入宫的“路家班”皮影戏等都将现场表演。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