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保基金会理事长解剖圆明园文物修复:150年150件文物修复 圆明园见证人类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保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

10月18日,圆明园将迎来罹难150周年纪念日,在本次的纪念活动中,由中国文物基金会主持修复的150件圆明园文物将首次展出。那么在这次的文物修复中,有哪些技术的运用,克服的难点,以及有关圆明园外流文物的回流的问题都具有极大的意义。为此,我们请中国文保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先生来谈一谈本次文物修复的一些情况。

瓷器、石雕与青铜器的修复技术是工作重心

中国文物网: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中国文保基金会历时半年之久修复150件圆明园文物,修复这些文物都运用到了哪些技术手段?

马自树:圆明园的事大家都比较关注,文物丧失的很多。现在圆明园内部的文物很少,大部分在海外。现在修复的主要是在遗址上发掘出来的,其中有一些不完整的文物,比如瓷器的碎片、瓷片等,大概有几万件,那么修复这些文物的其中一件工作就是清理瓷片,在瓷片里面挑出比较相象的,比如清代的青花瓷,(将)青花瓷集中到一块儿拼,拼出一些瓷器出来,(虽)是不完整的,但是基本上是一件瓷器。这是第一个工作。

第二个工作是,有一些比较完整的东西,比如经过多少年风化以后已经损坏了,(或)从其他的地方收回的一些文物,瓷器、也有些其他的玉器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损坏了,对其进行局部的修复。

第三个工作是石雕(的修复)。圆明园里面有一些石雕,因为这些东西不是很好带,而且价值也不是很高,所以当时英法联军没有带走。因为在园里经过风化而损坏了,现在也进行整理和修复。

再有就是青铜。青铜器将经过除锈等等工序的整理。另外圆明园里还有一些画作,但也没有进行大的修理。圆明园今年是150年罹难,前几天搞了个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因为圆明园属于海淀区管理,所以海淀区很重视,区书记、区长、区里各部门的领导都去了,还修复了园中的正觉寺。正觉寺是属于圆明园遗址公园里面的一部分,并没有烧毁。目前正觉寺也已经修复,但是没有完全修好,(只是)整个的框架都修好了。

按照博物馆的规格修复圆明园文物

中国文物网:我了解到这次文物的修复是从近40年发掘的3万多片瓷器残片中挑选出来的,在挑选及修复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又是怎么解决这些难点的呢?

马自树:我们(文保基金会)有一个科技保护专业基金的组织,有一批科技保护的专家,通过他们派人去修复的,在修复的过程当中,他们的技术是没有问题的,按照博物馆产品的规则去修复的。博物馆的修复和商业修复是不一样的,商业修复就是这个壳坏了,会修补的比较完整,而且修补和原样会做到相一致,修的比较完美,比较完整,一般的人看不出来,要到达这种程度,这是商业修复。博物馆修复不是这样的,博物馆修复是能够让人看到修复的痕迹,比如文物缺了一块,也不一定非要找到这一块东西,可能是用石膏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整体来看是完整的,但是是石膏补缺的。一看这个就是损坏的东西,但是原来的模样和形式是这样的,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残品,是经过修复的。形式是这样的,但是不是完全的恢复了圆满的程度,博物馆的修复和商业修复的一个区别,就是一看就知道他是被损坏过的。其他的博物馆修复也是这样的,就是让人知道这个文物是损坏的部位在什么地方,不是以假乱真。

无论文物的价值如何,都是一个历史的见证

中国文物网:这150件修复的文物,在这些已经修复好的文物中,有哪些是价值比较大的?我看到有一个乾隆时期的青花碗的修复,很意外修复到这样一个文物,除了这件,还有没有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呢?

马自树:修复的总体来讲价值都不是太高了,因为太好的东西被人家抢走了。大多数都是一些简陋的,有的是一些产品拼接起来的,处于中等的一个水平。但是不管怎么样,是那个时代的东西,从历史来讲也是非常珍贵的,但是从艺术品来讲,可能不是顶尖的,但都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重视。

突出修复痕迹,还原文物当时模样,为让世界人民看到和平的美好

中国文物网:在修复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些资料称,圆明园的文物修复刻意的突出了被破坏的痕迹,刻意的突出它的沧桑感,目的就是为了让人记住这个屈辱的历史。是这样吗?

马自树:对,150年的沧桑变化,我们现在的人看到原来的文物的形态是这个样子的,当时帝国主义的掠夺、损坏,当然也不完全都是他们损坏的,后来也有一部分是我们的因素破坏的。要让我们现代人能够看到圆明园当时的模样就够了,要记住这段历史。

中国文物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和不还原圆明园的本身的面貌这一说法有相同的意义呢?

马自树:是的。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次莫大的损失,要让世界人民看到和平的美好,记住这个教训,这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残缺也是一种美,保留圆明园现状,要后人记住这个历史。

中国文物网:圆明园本身修复有很多人都有争议,有的说需要大量的修复,还原圆明园本身的面貌,有的人说要建一个遗址公园,就这样不修复了,您是持一个样的观点呢?

马自树:这个观点几十年了,争论不休,有的人说圆明园要修复原貌,有的人反对,说这是一个遗址公园。我觉得后一种意见是对的,恢复原貌,当时的辉煌可以不可以做到,可以不可以做到当时的模样这个很难说,这是一个。第二,这是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个罪证,如果恢复了原貌以后,后人是看不到当时毁坏的情况,就把历史这一段的帝国主义的侵略的罪证给无形当中掩盖了。掩盖了罪证,掩盖了这种惨痛的历史,我们并不是说要记住仇,这是历史的教训,这个是不能不被记起的,对侵略国来讲,对他们的后人也同样是一个教训。如果现在可以发出那么愤怒的呼声,也表明了人类是需要记住教训的,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们不能粉碎历史,历史的原貌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把这个破坏的形态保留下来,记录下来,在这里以此存照,让后人看到破坏的情况,这有什么不好呢,让后人记住这个东西。

在国外也有很多遗址公园,像二战时期纳粹党建了很多的集中营,现在很多集中营就是原址保留了,那就是一个遗址,遗址公园就是一个罪证,一个参观点,让人们记住历史。

不光是侵略的、加害的这种东西,不是这种东西的遗址都没有恢复。比如说意大利的斗兽场也是一个遗址,并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情况,就是这种残缺的美,放在这儿不是很好吗。这个美的角度并不是说非得按照原来的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的豪华的美才对,残缺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在某种意义上的内涵可能是更加丰富一些。

高科技局部修复,辉煌的局部与整体的遗址形成对比

中国文物网:现在有3D影像科技手段,用一种高科技的手段还原下来,但是不把文物本身给还原了。

马自树:还有另外一种意见,我们可以不可以恢复局部,用某种科技手段,并不是按照原来的工艺来做,可以使用科技手段来反应当时某一个局部的辉煌的状况。这样做话可以看到局部的景观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跟遗址进行一个对比,这样做也是可以的。现代无非是这么几种意见。现在据说有一些部门在考虑使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恢复某一个局部的景象。

中国文物网:那么这就是说不是不保护,而是保护被破坏的历史的现状,这样更具意义。

马自树:对,是这样的。

150年,150件文物修复,具有一个阶段性的象征意义

中国文物网:圆明园从50周年,100周年到今年的150周年, 150件文物修复是第一次,这是不是圆明园里的文物全面修复的一个契机呢?

马自树:这个阶段正好是150周年,有象征的意义,所以取了150件修复作为标志。圆明园本身,圆明园管理处他们自己有一些他们自己的计划和规划,如果他们需要跟我们进一步合作,我们当然愿意跟他们合作,我们在那个地方准备建立一个科技保护中心跟他们合作,如果需要,我们继续跟他们合作,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一些。我们跟他们合作,这种修复工作今年完全是免费,是义务的,根据我们将来的力量,尽量的做一些这样的工作,从保护的角度来讲,文物基金会是一个公益的组织,以保护为宗旨,只要对文物保护有利的,我们就愿意做这方面的工作。

300年圆明园悲歌的反思:文化需要积累,文化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

中国文物网:圆明园从开始修建到一次又一次的破坏再到现在的这个状况已经历时300年了,但是有这样一种言论说300年的圆明园,300年的悲歌,您怎么理解呢?

马自树:圆明园之前是很辉煌的,皇家园林,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得那么一个园子,这个园子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一个大的园林。这是一个收集、收藏皇家珍宝的这么一个宝库。当然它也是一个景色秀丽的园林,规模很大,有很大的水面,也有很多的,非常高雅的一些建筑。湖光山色非常的美,又是珍宝之地,所以这么一个地方对于中国历代来讲,除了故宫之外,收藏的宝物比故宫还要珍贵,还要多。历代的皇帝也把它视为是自己一个非常了不得的场所,很多重要的活动在那儿举行。

当时不仅在国内,在世界范围之内,圆明园都是了不得的一个地方。当然150年之后,当时的清朝走上了衰落的路径,当然也跟清朝政府闭关锁国,不懂得世界发展的趋势有关,还是以天子自居,对外的政策仍然是那么一个闭关锁国的政策,因此就造成了对外的政策上的失利,导致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结果使之付之一炬,而且很多宝物被他们抢劫一空。一个豪华的园林一时间变成了一个废墟,因此这是历史的非常的惨痛。中国文明最集中的表现的场所就是这样的毁了,这是我们国人的一个永远的伤痛。对世界文明来讲也是一次浩劫。雨果也写了关于圆明园的一篇篇文章,非常气愤的指责英法联军的行为。这段话在圆明园的石碑上已经记载了,你们可以查一查。大文豪对圆明园的毁坏是怀着非常愤怒的心情,来声讨强盗行径,这是世界文明里面是一大损失。也是帝国主义用他残暴的手段来毁灭世界文明的一个典型的罪证。我们要记住这么一个事件,倒不是说要记住什么仇恨。世界文明需要全人类都来呵护,所有的人都要来保护,所以这个文明的破坏应该说是一种惨痛的教训,不管对于谁,对于毁坏者,对于加害者,都应该反思我们需要和平,文化需要积累,文化需要全人类的人来共同保护,我们的文明程度才能被提高。

这种行为不仅对中国人,对全世界的人民都是一个惨痛的教训。都是一个损失,都是一种破坏,对文明的一种戕害,所以一定要记住这个事件,对我们全世界的人类来讲,对我们遗产保护来讲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训,从这里面可以总结出很多的经验。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