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引进来 黑龙江省博物馆欲借“活水” 激活力

  俗语道:“变则通,通则久。”今年以来,黑龙江省博物馆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在向外打出本土特色展览的同时,首吃“螃蟹”引进外展,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让外省的观众欣赏到了具有黑土特色的精品展,同时也让省城的观众不出“家门”看到了外展。在“走出去” 、“引进来”的双向互动中,藏品“动”起来,展馆“活”起来,此举为黑龙江省博展事业的发展再添活力。


  走出去 特色展览“墙外香”


  近日,喜爱邓散木书画篆刻作品的江西省吴珉任老人,没想到在自家门口就实现了梦寐多年的愿望,欣赏到了来自黑龙江省博物馆的珍贵的邓散木书刻艺术作品。


  1983年11月,邓散木的夫人张建权老人将邓散木遗作近800件及书籍、碑帖等遗物全部捐赠给黑龙江省,黑龙江省政府决定在哈尔滨建立邓散木艺术陈列馆。1986年9月6日,邓散木艺术陈列馆在省博物馆正式落成,其印、书、画和收藏等正式供世人参观和鉴赏。从那时起,吴珉任老人就一直盼着有机会到黑龙江省博物馆去看自己最喜爱的邓散木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没想到,今年9月份,《邓散木书刻艺术展》来到江西展出,让他非常意外而惊喜地圆了这个梦。看着一幅幅、一件件珍贵作品,老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把独具黑龙江特色的展览办到省外去,让外埠人不必远行就能欣赏并感受黑土文化、黑土文明,黑龙江省博物馆建立展览超市,着力把特色展览打出去。今年以来,省博物馆已先后组织赴外展览近十次。其中赴云南省、贵州省展出《潘天寿书画特展》两次;赴宁波、苏州展出古生物化石展;赴沈阳、北京、深圳文博会展出《黑龙江省古生物化石展》;赴江西展出《邓散木书刻艺术展》,该展还将赴澳门展出。


  这些独具黑土特色的外展,都受到当地市民和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取得非常好的展览效果。其中远赴云南展出的《大颐寿者——潘天寿书画特展》,共展出潘天寿41件作品,其中37幅由黑龙江省博物馆提供,4幅为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其中既有绘画精品,又有书法力作。创作时代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跨越近半个世纪,几乎囊括了潘天寿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如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湖边所见》。展览还包含了20余件珍贵的历史生活图片。如此集中地展示潘天寿的书画作品,这在国内展览史上尚属首次,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视觉盛宴艺术大餐”。


  引进来 不出家门看天下


  在大力向外埠推出自家特色展览同时,今年,黑龙江省博物馆首开先河引进外展。7月16日,由黑龙江省博物馆“引进”并承办的“人民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书画展,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开展。展览采用以书画带历史的表现形式,通过一幅幅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呈现了一部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画卷,讲述了中华儿女爱国御敌、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激励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赢得了省城观众的喜爱。


  黑龙江省博物馆馆长庞学臣告诉记者,省博物馆馆藏珍品、珍贵文物虽然不及南方一些文博大省,但拥有很多独具特色的黑土文化、边疆文化特色的文物和珍品。比如,我省潘天寿的作品收藏量居全国第二;我省邓散木作品收藏量居全国第一;古生物化石,富拉尔基出土的披毛犀,在国内同类标本中是较大、较完整的个体,被定为一级标本,松花江边肇源县出土的猛犸象化石骨架,是我国第一具较完整的猛犸象化石。但在过去,由于受资金因素等限制,我省一直未能将外展引进来。但现在看来,要想与国际接轨,提高博物馆的对外影响力,就必须“走出去”,同时还要“引进来”,从而实现馆际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文物资源的使用价值和教育作用,让市民不出“家门”就能看到省外乃至国外的博展。


  他告诉记者,“人民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书画展,是我省引进外展的一次尝试,效果不错,很受欢迎。明年,黑龙江省博物馆还将引进江西景德镇瓷器展以及云南少数民族展,相信这些独具外埠特色的精品展一定会受到市民的欢迎。


  藏品动起来 展馆活起来


  让博物馆“走出去”,“引进来”,在黑龙江可谓刚刚起步。但在全国范围内许多省市,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给黑龙江省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近年来,辽宁博物馆向境内外引进和推出了多个大型展览,真正让博物馆“活”起来。特别是2008年中国奥运年,辽博于3月12日至4月27日,首次引进国外大展,联合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以展示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精神为主题的“凝聚世界的艺术——百年奥运海报展”。通过与英国伦敦博物馆联袂举办这项展览,辽博最终实现了由偏重馆藏向注重展示转变、由依靠自身资源向整合社会资源转变、由单一的展示手段向服务型展示手段转变、由相对固定向适度流动转变、由计划经济运作方式向市场化运作方式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四川博物院从去年12月以来,开始大量引进外展。在引进过程中他们发现,要想别人愿意来,首先需要自家的博物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在场地、安全等方面达到一定要求,外展才可能放心进来。所以现在他们着力修建临时展厅,为引进外展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黑龙江省博有关专家认为,一个博物馆如果缺乏对外形象宣传或宣传力度不够,不但其博物馆的功能和文物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甚至根本无法生存。所以博物馆应当“动”起来,采取“请进来”和“拿出去”措施。博物馆工作人员应走出去多学习,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馆际交流,从中了解最新信息,然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引进特色展览满足观众的需求。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和一些民间收藏之类合作,扩大影响。另外,在搞好固定展览的同时,还可以灵活地搞一些展期短、内容新的临时性展览,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样,博物馆才能从最原始的单一的“收藏”,发展到“陈列”、“研究”,最终实现“传播交流”的功能,才能真正的活起来。


´,´

  [记者手记]从收藏到传播的蜕变


  都说“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这显然与现今社会的要求不符了。昔时只是作为最原始的单一的收藏之地的博物馆,如今已逐渐发展到“被”要求具有“陈列”、“研究”,直至“传播交流”功能。所以如不能在“沉寂”中“爆发”,就只能在“沉寂”中“灭亡”。


  激起沉寂之水,需要“活水”、需要“活力”。“请进来”和“拿出去”,就是要让展品“动”起来,让展馆“活”起来。这是一个新举措,虽然在全国来讲尚不算早,但为时不晚,其带给我们的启示也多多。多年来,我省的展馆多是“自娱自乐”型,许多珍贵文物从未迈出藏室一步,更别说走出省界,走向全国。


  而事实上,从全国博展发展好的省份来看,无不将博物馆事业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它需要经营、需要走市场、需要品牌化,乃至科技化。省博已经有了这个意识,提出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先机,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一个主题、依托两大品牌,争取文化产品科技化、品牌化、市场化。


  希望我省所有文化展馆都能“活”起来、“动”起来,磨砺成我省文化产业链上的一颗颗独具特色的璀璨明珠,为我省文博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