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老油画”不合适普通收藏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国内当代艺术圈中,低调、随和的林松可是“元老级”人物,当初从中央美院毕业两年后就开办了自己的画廊,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成就了今天的“世纪翰墨”。生意场中林松经营的是“70、80后”艺术家群体,标准798风格式的当代艺术。但在私人收藏领域中,林松最倾心的则是“老油画”。


  所谓“老油画”,主要指20世纪初开端的中国油画史中那些第一代油画大师们的作品,包括大众熟悉的徐悲鸿和林风眠。当然更多是普通人并不熟悉的那些艺术家:李铁夫、关良、陈抱一、庞薰琹……这一类作品的区间大概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民国时候起,截止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科班出身的林松始终认为,好画卖出好价钱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是要有历史传承,不能凭空而来。相比于近现代中国书画传承有序的背景,近现代油画就不成什么体系了,而如今市场上火爆的所谓“写实油画”,其实与“老油画”是一脉相承的。后面的“写实油画”贵必然带动前面的“老油画”价格上涨,因此“老油画”的升值潜力值得期待。


  2009年春拍中出现的“林风眠赝品”风波,让人们见识了“老油画”市场巨大的风险,在中国油画市场中,赝品最泛滥、最猖獗的板块就集中在这里。因此林松强调,“老油画”其实是一个很专业、技术含量很高的收藏领域。而且作品流通数量也很少,资源极其有限,所以基本不太适合普通收藏者介入。


  即使是如今当代艺术市场急剧下滑的时候,张晓刚等艺术家的作品也动辄上百万元,而“老油画”的价位最高也就在几十万元,林松判断应该是被严重低估了。当然,这些“老油画”作品由于当时材料的限制,普遍作品尺寸较小,大部分艺术家也不太为大众所知,因此目前正处于“价值洼地”区域。


  采访最后,林松似乎变成了一位大学教授,骨子里他还是有很深的文人气质,喜欢东方情调的绘画,关注画面背后的学术含量。林松不止一次的强调:自己收藏“老油画”并非投资目的,也不完全是个人喜好,实际上它是一个学术课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海粟 圣扬乔而夫飞瀑 布面油画 1934年 79.5x59.5cm


  问:在你的日常经营活动中,“70、80后”的当代艺术和“老油画”相互之间有交叉吗?


  答:前一个是生意,后一个是个人趣味,是两条平行的线。接触“老油画”属于机缘巧合,一次在香港拍卖场上碰到了,发现价格很低,而且被淹没在众多拍品中,觉得很可惜,就开始收藏了。


  问:“老油画”的艺术家群体似乎不是很有名气?


  答:他们大多数经历坎坷,属于中国油画史绕不过去的一群人,学术价值很高,作品艺术性也非常强。但这样的作品很不好找,而且大部分资源集中在香港、台湾和海外市场,目前主要的购买途径是拍卖场和私人收藏家。


  问:也就是说普通人很难企及?


  答:是的,这一领域赝品太多,非专业人士不建议轻易购买。普通收藏者首先应该学习,学习艺术史,了解当时的创作环境和艺术家资料。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