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现身中国 刹一刹“山寨建筑”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寨”悉尼歌剧院


  一幢别具风格的建筑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名片。有这样一栋闻名世界的房子,屋顶仿佛几片荷花瓣向上翘起,又像竖立着的贝壳,也可以说像船帆——大家一定想到了,它就是悉尼歌剧院。最近,“悉尼歌剧院”现身中国大地了,该建筑坐落于江苏省阜宁县尚未开放的公园内,此公园系该县年度重点工程,造价近5000万元。此前,阜宁曾因斥资数百万元打造山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一度引起广泛关注。


  暂不说这5000万元的巨额投资究竟是老百姓说的“形象工程”还是当地一些官员口中说的“民生工程”,人们无疑最先要感叹的是阜宁县的模仿能力太强了,造完“山寨中国馆”再来个“悉尼歌剧院”,让人哭笑不得。


  阜宁版“悉尼歌剧院”这种“山寨建筑”实为拙劣的模仿,它永远取代不了真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建造者期盼有一天人们“难得糊涂”,分辨不出哪里是真庙、哪位是真神,那反而更可笑。这一点稍微有些文化水平的人就明白,可为何仍然有不少人热衷于“山寨”呢?这里反映出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自卑和自我安慰意识——别人穿上名牌衣服,看上去神气不少,面子上放光,自己买不起正品,只好“山寨”一下满足虚荣心。这样的文化自卑的现象发生在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大地上,的确有点讽刺。一方面,我们说自己的文化历史悠久,无与伦比;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大肆模仿外国的文化特征,打造所谓中国“巴黎”“纽约”的口号比比皆是。“山寨建筑”风刮起来之后,这几年似乎就没有消停过——阜阳有个白宫、临汾有个天安门……如果这股风不刹一刹的话,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世界上的标志性建筑都会被克隆到中国大地的某个角落。


  其实,城市名片不是不可以打造,但一定要量力而行,机械的恶俗模仿只能招来口水。在“山寨悉尼歌剧院”事件中,阜宁县寄希望于借标志性建筑提升当地知名度的良苦用心也可见一斑。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是必由之路,但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亵渎。而且,一个地区的形象建设应该与其文明程度、发展水平相配套,做到表里如一。据了解,阜宁是盐城市唯一没有高速公路的县,有多少公众有兴趣过来消费呢?用这笔巨款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岂不是比修建山寨“悉尼歌剧院”更为紧迫、更为重要?明明生活拮据,却非要靠华丽的衣着硬撑面子,不但没人喝彩,反而为自己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