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馆举办“武林雅韵——中秋古乐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0年中秋前夕,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举办了一场中国传统节日主题系列活动暨“武林雅韵——中秋古乐会”。此次古乐展演将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融汇贯通,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复原文物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中国传统展示的真实氛围,以此推动博物馆陈列领域中多学科、综合性的展示研究。2个半小时的展演,近20支美妙的古乐,让在场观众尽享中华古文明的音乐盛宴。

以往,博物馆在向观众传播非物质文化信息的时候,大多以讲解员的口头表述为主,辅以文字说明、录像播放、电脑演示等多媒体手段,但总体上仍是属于静态的模式,所以,往往显得沉闷与单一,因此,在博物馆试图向大众传达的文化符号、历史片段的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浙江省博物馆开拓陈列展示新思路,尝试利用新的展示手段来突破静态展示模式,营造一种动态的历史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通过文化形象的复原主动阐释历史,并将博物馆人在这种阐释中获得的感悟传递给观众,以激发和撞击观众的心灵,使文物展示变为观众与科学、艺术、历史的对话。这是今天博物馆陈列所应追求的一种完美境界。

博物馆通过古乐展演这个平台,旨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方交流与合作,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博物馆主办,民企协办”的形式是浙江省博物馆2003年免费开放以来开展大型文化活动新路子的一次有益尝试,将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引入社会资金,由民间和博物馆合力搭建非遗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探索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这样的活动应该长期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博物馆要为民族与社会发展服务,表达社会大众的文化期望,参与文化变革,与时俱进地展示文化的多样性。上个世纪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不断的进化,博物馆也相应地进行了重大的变革。21世纪,博物馆需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找到自己的坐标。除固定古乐展演模式外,博物馆还可以在能力范围内,进行古乐的研发探索,传承中华文明、保存中华乐脉,为抢救、保护世界音乐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使其在历史上不失位、学术上不失声、艺术上不失音,从而,唤醒社会大众对中国古代音乐历史地位的新认识。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进行其他文物复原性展演。除了古乐器复原展演外,可以结合展览创新思路,将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景或祭祀礼仪等等融入到博物馆未来的展演模式中,动态地复原古人的衣、食、住、行,全方位地传承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的文化瑰宝,使得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陈列展示有了活态的保护和传承,从而,使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趋于形象化和立体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文明。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