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记忆缺失:“流氓兔”取代“兔子王”成孩子新宠
2010-09-25 10:25: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距离中秋还有几天时,济南市民王颖已然忙得团团转。中秋晚上的团圆饭,6岁的孩子最想吃的是必胜客;丈夫则盘算着中秋3天的短线游;得买些东西送给公公婆婆;还要想着向自己的父母解释中秋为何不在家呆着非要出去过……
“节没变,变的是人吧。”问起王颖自己愿意怎么过节,她却怎么也想不起小时候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了。在铺天盖地的“中秋经济”下,对于中秋传统失忆的人,正越来越多。
“兔子王”远去,迷失的中国味道
“儿十年前,哪有人专门说中秋节怎么过啊,大家都知道。现在不得了,竟然叫"民俗学"了。”退休多年的马爱奎,是个谙熟传统风俗的“老济南”,当他的肠胃享受不起越来越油腻的月饼时,儿时的过节记忆也变得珍贵起来。
“倒回去40年,中秋和过年一样是个重要日子。济南人叫"八月节"或"八月十五",一进农历八月就开始准备过节日了。卖水果的鲜货铺、卖月饼的点心铺都开始整理铺面、布置橱窗。大点心铺进门的柜台上,都把大到锅盖、小到棋子的月饼摞成塔形,还撒上彩纸、彩条。”马爱奎回忆说。
在老济南的中秋风俗中,“兔子王”是比月饼还要重要的物件。在北京被叫做“兔儿爷”的“兔子王”,其实就是兔首人身的泥塑,取意感谢月宫中的玉兔为人间祛病除灾。
“就跟春节卖鞭炮似的,那时候城里主要街道都是卖"兔子王"的,有的店家在大方桌上搭成台阶,铺上白布,大小、造型不等的"兔子王"一级级摆上去。”马爱奎说,“那时候送礼,就是一提鲜货篓子、两盒月饼,再加儿只"兔子王"送给小孩。”而现在“兔子王”早已远去,孩子们似乎对流氓兔更感兴趣。
在中秋节当天,济南人一般要在中午吃饺子,然后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也有白天约上亲朋好友游湖赏景的习俗。但在马爱奎的记忆里,中秋的“团圆”全在晚上的拜祭月亮中。
“老济南拜月也简单,就是在条岸上摆上"兔子王"、香炉,再放些月饼、石榴、苹果的果盘,不过济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祭拜"兔子王"的都是女人。拜过之后大家就一起吃供品,月饼是不分男女老幼都必须吃的,而受过祭拜的"兔子王"也就成了小孩子们最好的玩具。”
缺失的中秋,断裂的记忆
如今,中秋之夜,一盘月饼,一壶茶再加一些瓜果,“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仍是多数人度过中秋的传统场景,但过去有滋有味的中秋记忆,却不再清晰。
在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看来,如今在人们记忆中失去“味道”的中秋节,正是传统与现代文明断裂后的表现。
陈炎教授认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道家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特色,这就使得国家在靠法规和政策治理之外,还需要伦理和礼仪来维护。“比如中国的家国天下理念,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来构建
政治体系,所以中国用"五伦八德"作为人在社会中自处的标准,而像中秋这样的节日,就用阖家团圆来突出"孝"的作用,含有了以节庆和仪式凝聚人心,维系团结的意味。”
找回中秋在文化、生活层面上的效益
“和西方节日的宗教意味浓厚相比,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具世俗性,更多地与家庭伦理相联系。像中秋的团圆祝福、尊老爱幼以及春节的除尘沐浴、辞旧迎新、敬天祭祖,都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为贵"等民族伦理和精神的反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将传统节日纳人国家法定假日、恢复传统节日的内容,是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一种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只有得到大众认可,并在日常节庆中内化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自觉,才可能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节日列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2007年,国务院经过长期调研,确定把春节(含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作为法定假日,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
尽管中秋节已经在国家节日体系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但刘魁立仍然认为,“假日作为一种资源,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取得效益,也会在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上收到效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否过于重视经济层面的收益,而忽视了这些假日在社会、文化等方面改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社会的作用?”
本报记者 崔滨 (来源:齐鲁晚报)
“节没变,变的是人吧。”问起王颖自己愿意怎么过节,她却怎么也想不起小时候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了。在铺天盖地的“中秋经济”下,对于中秋传统失忆的人,正越来越多。
“兔子王”远去,迷失的中国味道
“儿十年前,哪有人专门说中秋节怎么过啊,大家都知道。现在不得了,竟然叫"民俗学"了。”退休多年的马爱奎,是个谙熟传统风俗的“老济南”,当他的肠胃享受不起越来越油腻的月饼时,儿时的过节记忆也变得珍贵起来。
“倒回去40年,中秋和过年一样是个重要日子。济南人叫"八月节"或"八月十五",一进农历八月就开始准备过节日了。卖水果的鲜货铺、卖月饼的点心铺都开始整理铺面、布置橱窗。大点心铺进门的柜台上,都把大到锅盖、小到棋子的月饼摞成塔形,还撒上彩纸、彩条。”马爱奎回忆说。
在老济南的中秋风俗中,“兔子王”是比月饼还要重要的物件。在北京被叫做“兔儿爷”的“兔子王”,其实就是兔首人身的泥塑,取意感谢月宫中的玉兔为人间祛病除灾。
“就跟春节卖鞭炮似的,那时候城里主要街道都是卖"兔子王"的,有的店家在大方桌上搭成台阶,铺上白布,大小、造型不等的"兔子王"一级级摆上去。”马爱奎说,“那时候送礼,就是一提鲜货篓子、两盒月饼,再加儿只"兔子王"送给小孩。”而现在“兔子王”早已远去,孩子们似乎对流氓兔更感兴趣。
在中秋节当天,济南人一般要在中午吃饺子,然后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也有白天约上亲朋好友游湖赏景的习俗。但在马爱奎的记忆里,中秋的“团圆”全在晚上的拜祭月亮中。
“老济南拜月也简单,就是在条岸上摆上"兔子王"、香炉,再放些月饼、石榴、苹果的果盘,不过济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祭拜"兔子王"的都是女人。拜过之后大家就一起吃供品,月饼是不分男女老幼都必须吃的,而受过祭拜的"兔子王"也就成了小孩子们最好的玩具。”
缺失的中秋,断裂的记忆
如今,中秋之夜,一盘月饼,一壶茶再加一些瓜果,“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仍是多数人度过中秋的传统场景,但过去有滋有味的中秋记忆,却不再清晰。
在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看来,如今在人们记忆中失去“味道”的中秋节,正是传统与现代文明断裂后的表现。
陈炎教授认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道家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特色,这就使得国家在靠法规和政策治理之外,还需要伦理和礼仪来维护。“比如中国的家国天下理念,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来构建
政治体系,所以中国用"五伦八德"作为人在社会中自处的标准,而像中秋这样的节日,就用阖家团圆来突出"孝"的作用,含有了以节庆和仪式凝聚人心,维系团结的意味。”
找回中秋在文化、生活层面上的效益
“和西方节日的宗教意味浓厚相比,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具世俗性,更多地与家庭伦理相联系。像中秋的团圆祝福、尊老爱幼以及春节的除尘沐浴、辞旧迎新、敬天祭祖,都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为贵"等民族伦理和精神的反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将传统节日纳人国家法定假日、恢复传统节日的内容,是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一种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只有得到大众认可,并在日常节庆中内化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自觉,才可能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节日列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2007年,国务院经过长期调研,确定把春节(含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作为法定假日,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
尽管中秋节已经在国家节日体系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但刘魁立仍然认为,“假日作为一种资源,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取得效益,也会在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上收到效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否过于重视经济层面的收益,而忽视了这些假日在社会、文化等方面改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社会的作用?”
本报记者 崔滨 (来源:齐鲁晚报)
(责任编辑:李岩)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