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兔儿爷成中秋节形象大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已在北京流传了800多年的中秋节,如今有了形象大使——卡通兔儿爷。昨天,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外进行了公布,奥运福娃设计者之一、2011年兔年邮票设计者吴冠英担任设计。

为了唤醒人们对节日中传统礼仪、传统形象的亲近,也为居民节日消费提供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有关部门想为中秋推出一位形象大使。相比传统泥塑兔儿爷,这位形象大使更卡通、更可爱。它保留了传统兔儿爷的装束,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执药杵,但减少了背后的令旗或伞盖,也不再骑着麒麟、狮、虎、鹿、象等瑞兽。

中秋节供奉兔儿爷是老北京特有的风俗。相传京城曾爆发过一场瘟疫,玉兔知道后下凡,走遍京城在井水中投放治病的良药直至瘟疫祛除,人间百姓出于感激尊称它为“兔儿爷”。民间艺人将兔儿爷拟人化,并成为中秋拜月供奉之物。

北京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兔儿爷形象已完成版权登记。这个形象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欢迎感兴趣的单位和个人前来洽谈,利用兔儿爷形象做进一步的文化开发和旅游商业开发。

中秋节供奉“兔儿爷”是老北京特有的风俗。相传京城曾暴发过一场瘟疫,玉兔知道后下凡,走遍京城在井水中投放治病的良药,直至瘟疫祛除。人间百姓出于感激尊称它为“兔儿爷”,供奉它为祛灾除病之神。而后民间艺人用泥塑造出兔首人身的形象,并成为中秋拜月供奉之物。

昨天,记者采访了设计者吴冠英

我的“兔儿爷”突出“爷”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设计新兔儿爷的?

吴冠英:应该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了,查阅了各种资料,开始的时候设计了一个比较卡通的形象,但是被专家和领导否了。文化局要求新兔儿爷形象更应接近传统。现在的设计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现代的审美观念。最终经过了多名专家的审批,不过总体来说,这个设计要比奥运福娃更容易一些。

记者:我注意到新兔儿爷在眼睛、眉毛等许多方面都与传统的有所差别,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呢?

吴冠英:传统与现代还是具有审美距离的。我问过一些年轻人,他们觉得传统兔儿爷形象在眼睛、眉毛等方面不是很好看。我有意加大了头部的比例,而眼睛虽然设计成了鱼形眼,但也是传统的延伸,在古代的壁画人物里,眼睛就是这样子的。我是把传统兔儿爷和人作为参照的,而不是参照兔子,我要把兔儿爷塑造成一个孩子的形象。有意让他严肃一些,是因为它是兔儿爷,那也是北京的一个“爷”,要有“爷”的气质。

记者:新兔儿爷采用了站姿,而不是传统的坐姿,这也是因为审美的原因吗?

吴冠英:化坐为站,这样让它发展到相关用途的设计中,有利于增加别的元素,更好地开发利用。

兔儿爷改良:越改越不凉

“新兔儿爷挺传统的,就是眉毛有点不对”,30岁的林博说。作为一名兔儿爷制作者,这位辽宁来的北漂笃信一句话:在传统上创新更多的兔儿爷形象,才会有市场。

2007年,林博便在国子监西头开了间15平方米的铺面房,制作和销售兔儿爷。对于兔儿爷大使,林博认为这个形象肯定能够得到人们的喜欢。不过他还是习惯性的挑了点毛病:“眉毛设计得不对,眼睛距离太大了……”

但是他觉得新兔儿爷的设计想法印证了自己一直的观点:传统加现代,兔儿爷才有出路。其实,眼下正是他制作兔儿爷最忙活的时候。在他的店里,既有骑老虎这样的老兔儿爷,也有一些诸如盖被窝的兔儿爷娃娃等新兔儿爷,此外还有能捣杵的活动兔儿爷。

曾经在单位里从事美工的林博并没有过拜师学艺,完全靠自己琢磨,他的创新灵感却来自老兔儿爷:模仿过去,创新未来。

新老兔儿爷三大不同

昨天,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及推广“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兔儿爷”形象。400多年的“老兔儿爷”现如今有了新的模样。与老兔儿爷相比,新兔儿爷的服装服饰、色彩搭配以及所渗透的文化内涵更丰富。而据记者观察,新兔儿爷大体上继承了老兔儿爷的血统,但是也有三大不同点。

■姿态 老的站着新的坐着

市面上最传统的兔儿爷形象就是它坐在老虎上,随后又出现了坐青龙、坐梅花鹿等各种坐姿,总之一句话,“老兔儿爷”离不开座儿,更像一个神。

而新的“兔儿爷”大使则是双脚落地,笔直而立,右手执杵,左手端带,仿佛正在上朝的大臣,更像一个人。

■面相 老的脸谱化新的娃娃脸

“老兔儿爷”眼睛小,眉毛竖着,面色白中透粉,恰如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所描述的“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简单地说,“老兔儿爷”的面相更具有脸谱化。

“新兔儿爷”浓眉大眼,眉毛金色且呈八字云头状,面色如淡金,与“老兔儿爷”木讷的神情相比,“新兔儿爷”则不怒自威,像个小大人儿。

此外,就头部与身体的比例来说,老兔儿爷的头部偏小,而新兔儿爷则突出了头部特征。就精气神而言,老的有些臃肿;新的则显得利落。

■工具 老的有药罐新的只有杵

老的兔儿爷形象中许多都是同时拿着药罐和药杵,以符合月宫白兔捣药之说,而新的兔儿爷形象则只用了一个药杵。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