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军慰安所原址建设"罪行展览馆"对外开放
2010-09-20 10:19:58 来源:新华网 已浏览次
新华网昆明9月19日专电(记者李怀岩)近日,云南省龙陵县“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慰安妇制度罪行展览馆修缮完毕并对外开放。展览馆共展出文物100余件,图片资料200余幅,史料16条。
据龙陵县文体局局长李绍元介绍,龙陵“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滇西时的一处重要罪证遗迹,是一部“活”的慰安妇血泪史,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慰安妇的一个缩影,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的毫无人性的慰安妇制度的有力控诉。
目前,董家沟日军慰安所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得到全面修缮。修缮期间,龙陵县邀请了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大教授苏智良,多年与苏教授一起从事慰安妇问题研究的陈丽菲教授,中国慰安妇赴日诉讼团首席律师康健,滇西慰安妇问题研究专家沙必璐等,到龙陵指导慰安所修建和展览馆布展,并为龙陵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及诉讼原始材料。
龙陵“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是一处典型的民居四合院走马串角楼建筑,房屋始建于1921年,占地1.26亩,全院有大小房舍23间,建筑面积367平方米,内部装饰精巧华丽,是当地富户董氏的豪宅大院。
1942年4月,日军占领龙陵后,该房屋被强征为城区日军慰安所,成为日军蹂躏慰安妇的场所。在1942年至1944年的两年中,这里长期住有多名慰安妇供日军官兵淫乐。在中国远征军收复龙陵的战斗中,1944年11月,这些慰安妇全部被日军枪杀或强迫服毒自杀。
展览馆在陈展的内容上,采取“编年体夹专题”的形式,以时间先后为序,重点从“慰安妇”制度的建立、发展、消亡到战后艰难的追诉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丑恶本质。
展馆共设展厅四个。第一展厅主要从宏观上介绍日军“慰安妇”制度的起源、确立、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第二展厅详细介绍了滇西日军慰安所设立的整体情况,目的在于以滇西为基点,辐射全国;第三展厅以李莲春和朴永心两位慰安妇为典型,深刻揭示了二战期间受害慰安妇的苦难历程;第四展厅为艰难的追诉,总体介绍了近几年来各国受害慰安妇到日本进行申诉索赔的情况。
李绍元介绍说,建设“慰安妇”制度罪行展览馆,旨在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文字等史实、真实、客观、公正地把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对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公之于世,揭开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来龙去脉,控诉日军疯狂蹂躏各国妇女的可耻罪行,展示多年来世界各国幸存的日军“慰安妇”的起诉活动,对当今那些仍然否认侵略中国、否认“慰安妇”制度存在的分子给予有力的回击。
据龙陵县文体局局长李绍元介绍,龙陵“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滇西时的一处重要罪证遗迹,是一部“活”的慰安妇血泪史,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慰安妇的一个缩影,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的毫无人性的慰安妇制度的有力控诉。
目前,董家沟日军慰安所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得到全面修缮。修缮期间,龙陵县邀请了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大教授苏智良,多年与苏教授一起从事慰安妇问题研究的陈丽菲教授,中国慰安妇赴日诉讼团首席律师康健,滇西慰安妇问题研究专家沙必璐等,到龙陵指导慰安所修建和展览馆布展,并为龙陵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及诉讼原始材料。
龙陵“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是一处典型的民居四合院走马串角楼建筑,房屋始建于1921年,占地1.26亩,全院有大小房舍23间,建筑面积367平方米,内部装饰精巧华丽,是当地富户董氏的豪宅大院。
1942年4月,日军占领龙陵后,该房屋被强征为城区日军慰安所,成为日军蹂躏慰安妇的场所。在1942年至1944年的两年中,这里长期住有多名慰安妇供日军官兵淫乐。在中国远征军收复龙陵的战斗中,1944年11月,这些慰安妇全部被日军枪杀或强迫服毒自杀。
展览馆在陈展的内容上,采取“编年体夹专题”的形式,以时间先后为序,重点从“慰安妇”制度的建立、发展、消亡到战后艰难的追诉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丑恶本质。
展馆共设展厅四个。第一展厅主要从宏观上介绍日军“慰安妇”制度的起源、确立、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第二展厅详细介绍了滇西日军慰安所设立的整体情况,目的在于以滇西为基点,辐射全国;第三展厅以李莲春和朴永心两位慰安妇为典型,深刻揭示了二战期间受害慰安妇的苦难历程;第四展厅为艰难的追诉,总体介绍了近几年来各国受害慰安妇到日本进行申诉索赔的情况。
李绍元介绍说,建设“慰安妇”制度罪行展览馆,旨在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文字等史实、真实、客观、公正地把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对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公之于世,揭开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来龙去脉,控诉日军疯狂蹂躏各国妇女的可耻罪行,展示多年来世界各国幸存的日军“慰安妇”的起诉活动,对当今那些仍然否认侵略中国、否认“慰安妇”制度存在的分子给予有力的回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