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天女散花》将现身保利秋拍
张大千 《天女散花》
日前, 记者了解到,张大千的《天女散花》将现身保利2010年秋拍。
此幅《天女散花》有张大千自署年款:“乙亥(1935年)二月”,这一时期仍属张大千绘画创作从师古人转为师造化的时期,无论清、明、元的笔墨情韵抑或宋、唐、晋的气象意境,上下千年,张大千都能“溶古人而有我”,做到融会贯通而自成风格,张大千临古与鉴古堪称现代中国画史上可笑傲古人的一大奇观。在人物画创作方面,30年代之初,张大千开始探索较为工致的人物画画法,其绘画风格由追摹陈洪绶转向明代吴门的唐、仇,加之游历日广,得观诸多唐宋名迹,亦吸收了不少唐宋绘画的特色,因而造就这一时期兼工带写的人物画风格。这幅《天女散花》描绘天衣飞扬的女仙,手持莲瓣,“散尽天花”的景象。所绘人物气象安详娴静,造型雍容华贵,线条的运用圆润自如,转折之处则顿挫有力且富节奏感,整幅作品尽显唐人气度,正符大千自题“拟唐人壁画笔法”之意。
对于画中之女子,可能为朝鲜少女池春红。这位早在1927年就结识了的艺伎,因为在游金刚山期间朝夕相对,又喜爱书画,所以颇得张大千欣赏,以致最后两人竟私定终身。此后一直到1939年池春红因反抗日寇非礼被杀,甚至到张大千逝世,池春红的形象屡屡出现在张大千的笔下,或出以古代仕女,或出以仙佛人物,或出以摩登小姐,如其1944年所作《红拂女》(自题为“惊才绝艳”),画中人即池春红;不过,以壁画之法——而且是敦煌行前的壁画之法——渲染描绘的恐怕只有此件。
此种深意,自张大千自署款及自题跋可窥一斑。款中说:“偶听流莺偶结邻,偶从禅榻许相亲。偶然一忘维摩疾,散尽天花不着身。”“流莺”之言,显然即说的是艺伎池春红,否则以张大千佛弟子之自认,几不可能在此类题材作品上妄书“流莺”之类字眼,且别寄儿女私情。张氏边跋的《浣溪沙》词亦同一论调,只是这时池春红已死,词中多有悼惜之意,故首句即云“每叹飞花委暗尘”,暗指池春红因反抗日寇非礼被杀之事,其心可见一端。此跋书于1944年,与《红拂女》所作同时,其题所寓意又深相牵连,当非偶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