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造型 重回传统专访“造型——中央美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策展人宋晓霞

  采访人:董慧萍(以下简称董)


  录音整理:坤林


  董:今年中央学术学院举办了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是继去年“素描六十年”又一次大展。宋老师您作为策展人,能否谈一下本次展览的背景和您的构思。


  宋:举办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展,这个想法可谓由来已久。大概6年前,老院长靳尚谊先生就提出了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双年展的设想。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馆落成之前,潘公凯院长也提出要在新馆举办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展。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教师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老美院的时代。


  这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搬入新址后的第一次教师展,参展者包括造型学院在职教师和学院的博导,有100余位。在整个展览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在展览学术委员会上争论最多的就是关于什么样的老师来参展的问题。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按照在编这样的身份来入选。苏新平老师从人事处拿了一份造型学院的名单,后来研究生处又补充了一份学院的博导名单,这就是造型展的参展名单。


  董:您认为此次展览体现了哪些当代中国艺术精神?


  宋:从美院老师的创作实际来看,可以单抽出一部分来做一个通常说的当代艺术展览,相对来说它更容易,因为它价值统一,语言相仿,甚至价值观都相通。同样,你也可以抽出一部分经典绘画作品,我们会觉得它非常经典,而且这个经典又是活的,能做得特别精彩。


  造型展览的特点,就在于它包容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工作方向。参展的100余位艺术家,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和胆力把他们集合在这个展览中。他们有的向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获取精神力量,有的可能向西方19世纪或20世纪汲取养料,有的是跟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对话的,有的是今天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大艺术家,但是造型展会使他们和谐地相处在一起,同在一个空间里。


  董:展览介绍里提到要以当代史的眼光“重构”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传统,请您谈一下。


  宋:这句介绍显露了我策划这个展览早期的一个思路,现在我已经把这个思路给解构了。其实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的作品是无需“构”的,它自身就在那里,自然地存在着,就是我们今天世界中的一部分。它不特别地用绘画语言或者装置语言,甚至观念语言去表达某一个哲学道理或者时代精神,其实艺术本身就从容地道出了这一切。所以这个展览不需要构和解构,也不需要重构,因为它已经是自在自足的了。


  我当初提出的所谓重构,并且从当代史的角度重构,是从美术史论研究角度,希望能够在美术史的层面上建构这样一个对话关系,对话的双方不是对立的,因为它真的不是二元的。我觉得学院也深受整个世界艺术发展的影响,今天我们很多老师都不断出国参加展览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我们和当今世界是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当然这种现实中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塑造,如何能够在美术史论的框架里建构,是另外一件工作。这种阐释工作,不仅仅是策展人一个人的工作。其实近年来学术界对学院与当代艺术的阐释,既是对这个展览的阐释,也是对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的阐释。


  董:请您谈一下这个展览和素描60年展的异同点。


  宋:首先这两个展览同样标志着中央美院在艺术上的学术制高点,是两个地标。其次,这两个展览者都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在学院和当代之间建立对话。


  素描和创作之间是有关联的,也有不同,素描在材质上更统一,语言不断地发展,但是它有一个更统一的东西,尽管素描展上的艺术面貌也是非常丰富的,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所塑造的。造型展不仅在材质上是多元的,而且在整个艺术思维和工作方向上也是非常多元的,所以造型展比较注重发挥参展者自己的艺术创作特点。


  素描更像是对自己理念的日记、对话、训练、自我认识,创作显然是不同的。其实素描里也有思想,我们很难把手头和思想绝对分隔开,素描里沉淀的也是观点、也是认识能力、更是判断能力,其实就是取和舍的关系。那种训练放在我们的创作中肯定是要见效的,这是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造型展和素描60年这两个展览,都是中央美院以展览的形式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高艺术创作的学术水平的举措。通过展览可以激发学院艺术创作的丰富性和活跃性,促进艺术家和艺术传统的对话——这个艺术传统非常广义,既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的大传统,也可以说是近、现代以来的小传统;既可以是西方的不变传统,也可以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传统。中央美术学院一向重视这种文化和精神的含量,这也是每一位老师对于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一种文化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当下创作的一次判断,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如此期待这个展览的一个原因。


  从造型这个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中央美院造型学院的老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怎样看待滋养了他们的学术创造和艺术创造的学院传统。


  董:您如何看待传统与当代的学院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宋:我认为这个关系就是互相孵化,一方面很多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就毕业于中央美院;另一方面学院中人的创作也就是活跃的当代艺术中的一部分。在这个互相孵化的关系里,有主动建构的对话关系,造型展就是主动建构对话,主动地在学院和当代之间建立对话。我们把这个关系的两端分开来看,其实学院也是当代的学院,当代也是学院毕业以后的当代。除了孵化和主动建立对话的关系,客观地讲还存在一种较劲儿关系,在我看来这种关系也是有益的,有了这种较劲儿会促使大家的创作更好、更棒、更厉害。较劲才有利于在艺术内部产生一种动力,催进产生更优秀的作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