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万名群众“残历碑”下纪念“九一八”历史

冒雨纪念九一八 展“勿忘国耻,振我中华”的横幅
天空低垂,秋雨冰冷。9月18日,在“九一八战争”79周年之际,从清早开始,辽宁省沈阳干部群众、工人、农民、学生、解放军等社会各界一万多人,纷纷来到沈阳“九一八”博物馆,在残历碑广场,在国耻警钟前,在纪念馆,缅怀英烈,铭记国耻。
18日上午,尽管秋雨冰冷,从博物馆入口到停车场,排队参观的人流数百米。从年过九旬的解放前老战士到十岁左右的小学生,个个表情凝重。不少参观者,不时用手机对博物馆内反映日军暴行的实物、展板,进行拍照。
在残历碑广场,有人自发制作了写有“勿忘国耻,振我中华”的横幅,数千名参观者冒着淅淅沥沥的雨,在横幅上签名,表达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奋发努力、振兴中华的决心。

立“残历碑” 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醒目的残历碑广场前,来自辽宁昌图县的房先生,高高举着自己制作的木牌,上门书写着黑色的大字:“勿忘国耻,还我船长”,表达对日本政府无辜扣押我我渔船船长的愤慨之情。房先生每年9月18日,都会来沈阳“九一八”纪念馆。这次制作了标语,一早就赶到沈阳。他只告诉周围人“姓房”,当被问到叫什么名字时,“我只是一名中国人”。房先生说。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连日来,每天都有上万名各界人士,到“九一八”纪念馆铭记历史。
沈阳每年都举行鸣警撞钟仪式,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今天晚上9:18分,沈阳警种将再次鸣响,9天马路、18条大街,将拉响警报,汽车长鸣。
79年前的9月18日,沈阳北大营烽烟骤起,日军炮击北大营,中国人民14年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从此打响。
位于沈阳市柳条湖桥,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为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残历碑”,1999年又扩建成“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残历碑”,整个建筑高18米,宽30米,厚11米,用混凝土铸成,花岗岩贴面,呈立体台历状,两边对称。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