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9月25日这一天 雷峰塔倒塌 "花子军"进城

 

雷峰塔倒时,众人纷纷上山寻宝。摄于1924年(丁云川供图)

 

 

1919年西方人拍摄的雷峰塔

 

 

塔砖里的经卷

 

    在杭州这个城市的历史上,有一个日子非常特殊。

    因为这一天,西湖边矗立了近千年的雷峰塔倒掉了。

    杭州人很在乎这个塔。

    杭州人在乎这个塔,在乎它世世代代陪伴着我们,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乎它收编了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使这个城市氤氲着绵绵情思;在乎它连接着吴越文化的脉络,源远流长,让人涌起一种久远的情怀和意蕴。

    雷峰塔早已成为杭州人的一个情结。

     1924年9月25日这一天,农历八月廿七,雷峰塔倒掉了。镇妖之塔倒掉后未见妖孽现世,但杭州人心里空落落的,总觉缺了什么。一年又一年,十年又十年,杭州人依然无法忘怀它,依然在乎它,在乎已经没有了的雷峰塔。

    关于雷峰塔的倒掉,四方八界说了又说。真真假假,玄玄乎乎,神神秘秘。今天,我们要说的,可全是真事。

(责任编辑:单晓冰)

    场景之1

    “花子军”进城,雷峰塔倒塌

     1924年秋,浙江督办卢永祥,与江苏督军齐燮元,因争夺地盘,发生内战。浙江省会警察厅厅长夏超,勾结福建省督办孙传芳,自浙闽边境进入浙江,以捬卢军之背。雷峰塔倾圮的时间,正是孙传芳军队到达江干进入杭州的时间。

    ——摘自阮毅成《三句不离本杭》

     1924年9月。一天上午,吴山药王庙里的测字摊前,来了一位颇有气度的男子。此人身穿薄长袍,头戴礼帽。站在庙门口,一脚门外,一脚门内,听测字先生解字。待人少时,他上前报了个“门”字。测字先生写了几句话,折好,交给他,说:“先不要付酬金。纸上的话回家再拆开看。如解得对,付酬金;如不对,明天可以来掀掉我的测字摊。”

    第二天,此人叫副官送来五十大洋,这是测字先生摆摊以来所得的最大一笔酬金。那测字先生写的是两句杜甫的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解语为:身倚门框,欲进不进,欲退不退,处境是进退两难。急流勇退,后期有望。

    此人便是当时的浙江督军卢永祥。

    军阀混战年代,督军是地方上的实权人物。卢永祥自1919年任浙江督军以来,主张“地方自治”。那年月体制不顺,上海虽属江苏省,却由浙江督军管理。卢永祥坐镇杭州这块富庶之地,又安享上海这块大肥肉,日子别提多美了。他一点也不想挪地方。可是,上海肥得流油,光是鸦片收入,就可以养活三个师,怎能不让其他军阀垂涎。卢永祥似乎预感到,在杭州的好日子就要过到头了。

    江苏督军齐燮元首先不干了,摩拳擦掌,要动真格的。卢永祥不想开战,他派人去讲和,愿意平分上海利益。但齐燮元早已暗中联络好福建的孙传芳,要一口吞掉卢永祥。求和无望,卢永祥只好调主力集中在淞沪一线开打,余下少许力量由他亲率坐镇杭州,看守老家。去吴山测字,就在此时。他哪里想到,孙传芳从背后摸上来了。

    卢永祥大势已去。孙传芳登场了。

    孙传芳率领的一万多官兵军容不整,人称“花子军”,但孙传芳有自己的办法,他给官兵每人发了一本《入浙手册》,无论是行军途中还是宿营,连、营长官都要高声朗读。手册说,福建回不去了,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要纪律严明,就一定能够进入杭州。这样,这支“花子军”倒有了些敢死队的气概。

    孙传芳部队进入杭州城这一天,正是1924年9月25日。

    其时,城内慌乱一片,有携家带眷出城避乱的,有藏匿起来躲祸的,也有大胆出来看“花子军”的……然而谁也没想到,下午1时40分许,一声巨响,大地震颤,耸立在西子湖畔的雷峰塔倒塌了。

    童大年《雷峰塔〈华严经〉残石真形》:“午后一时三十分,塔欲倒未倒之际,遥见塔脚微起黄烟,疑是野火方起,既而忽如黄雾迷天,殷雷震地,久之烟消雾淡,但见黄土一堆。而敦庞大塔,不知何处去矣。”

    雷峰塔耸立在西湖边上已经有近千年了,杭城人早已习惯了它。突然倒塌,消失了,谁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好容易回过神来,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都认为孙传芳杀气太重,带兵进入杭州,雷峰塔才倒掉的,不是好兆头。对于杭人,孙传芳带兵入城是件大事,雷峰塔倒塌也是件大事。但孙传芳只是件杭城易主的现实之事,易主嘛,那年月见得多了。这雷峰塔,有镇妖之说,向来蛊惑于通俗社会心理,一旦坍塌,会发生什么不祥之事?个个内心惶恐,魂儿发懵。

    孙传芳却大笑说:“雷峰塔倒了,白娘子由蛇成龙,自由行空。这不正预示着我辈的出头之日吗?”

    此时踌躇满志的孙传芳想不到,他占据杭州的日子,在这个城市的历史上只是短短一瞬,短到人们早就把他遗忘到爪哇国了。只有说到雷峰塔倒掉这件事,还会让人偶尔联想到他的名字。

(责任编辑:单晓冰)

    场景之2

    湖上远眺,亲见一缕黄烟升起


    塔历九百五十不为暂。夫岿然不敝者殆千秋,而俄空于一旦,则一旦固凛乎未可逾也。

    ——摘自俞平伯《雷峰塔考略》

    孤山南麓,俞楼。

    俞楼所处的位置,恰与雷峰塔隔湖相望。这天,俞楼少主人、25岁的诗人俞平伯与隔壁广化寺僧人下棋。正迷思在棋局,忽听女人的尖叫声:“塔!雷峰塔!”随即,轰隆声排山倒海而起。俞平伯推枰急起,赶到平台眺望,为时已晚,只剩半空中一团滚翻的雾尘。

    刚才尖叫的是他的四妹季珣。几分钟之前,她正在阳台上对着湖面发呆,突然,湖对岸传来闷雷般的轰隆声,放眼望去,一股黄烟从雷峰塔塔脚腾起,犹如野火一般。继而黄雾迷天,殷雷震地。俞平伯赶到时,黄雾还在升腾翻滚。但一会儿工夫,就只见黄土一堆。敦庞大塔,不知何处去矣。俞平伯不顾家人反对,立即乘船渡湖,要到对岸去看个究竟。

    苏堤跨虹桥一带很是热闹。原来有些胆大的人聚在这里,本来是想看孙传芳的部队,没想到地动山摇,雷峰塔出其不意地塌了。众人慌乱无着,往各个方向逃窜。一边乱窜一边喊:“雷峰塔倒掉了,白娘娘出来了!”后来,人群便朝了一个方向涌,西湖上,几乎所有的船都朝着雷峰塔进发了。

    俞平伯乘的船十几分钟就到了对岸。塔已不见了,他在人流中急速穿行,从樵径登山,来到了现场。

    眼前的景象极其陌生。他儿时就住俞楼,雷峰塔的身影对于他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塔身经过数百年风雨剥蚀,成了一棵秃顶的大毛笋状,巍然矗立于万绿丛中,却有了古朴敦厚的气象而更具神韵。塔顶上有许多鸟窠,在朝暾晚晖中,群鸦穿阵,飞鸣悠扬,尤有诗趣。他曾听曾祖父俞樾取笑雷峰塔道:“别看他身披袈裟,春天来了,头上还戴花,好不臭美哩!”因为那老衲般残破塔身的顶部,不但有鸟鸦筑巢,还生长出一株野桃树,阳春三月,半空中树上开出粉红色的桃花,居高临下,竟让苏堤、白堤的桃花相形减色。

    而更早,他曾祖父出生之前,就有雷峰塔要倒掉的传说。洪升曾记道:“杭州旧传有三怪:金沙滩之三足蟾,流福沟之大鳖,雷峰塔之白蛇。隆庆时,鳖已为屠家钓起,蟾已为方士捕得。蛇之有无,究不可得而知也。崇祯辛巳,旱魃久虐,水泽皆枯,湖底龟裂。塔顶烟焰薰天,居民惊相告曰,白蛇出矣!互相惊惧。”

    杭州有俗语:“塔倒湖干,白蛇出世。”这俗语如同咒语般在这个城市代代相传。然而,惊惧归惊惧,雷峰塔那老态龙钟的身躯,究竟还是没有倒。以至于杭人以为它会永久支撑下去。6年前,诗人徐志摩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路上我们逛了雷峰塔……塔里面四大根砖柱已被拆成倒置圆锥体形,看了危险极了。”也许杭人看了要说那是敏感诗人的大惊小怪。

    而现在,雷峰塔突然没有了,俞平伯还有些反应不过来。纵目徘徊,见雷峰塔塔基尚存几级,累累塔砖齐刷刷向东南方斜倒。边上,一垄垄一堆堆都是塔砖,四散遍地。

    蜂拥而来的人越聚越多,人群如蚁般在废墟上游离聚散,有的乱扔砖块,有的扒砖翻捡,欲寻得宝贝,嘈杂声此起彼伏。俞平伯当然知道,眼前数以万计的人群,是在糟蹋老祖宗留下的宝物。但正如他不能力挽雷峰塔的倒掉一样,在如山的残砖和人堆里,他亦如一只小小蚂蚁,如何阻止得了这场面!

    雷峰塔以残破之躯苦苦支撑近四百年,没想到在它寿终正寝之时,竟是以这样的“热闹”来收场。人们在它的残骸上拥来挤去,从砖洞里掉出的经卷,因年久霉烂,多被掷弃,被踏碎,碾入泥尘。

    俞平伯看得心酸眼热,在破败狼藉中踯躅良久,只能手拾断砖半块,嗟叹而归。

    场景之3

    密室响雷,惊闻白蛇出世


    藏经砖是扁长方体,长市尺一尺一寸,阔五寸二分,厚一寸八分,经洞圆径八分,洞深二寸五分。……(经卷)大小约如喜庆时所放长鞭爆最后这几个较大的样子。其外面裹上一层黄色丝绢,贴上一条狭小的黑白交织的纹锦作标签,无题字。作为卷轴的竹签两端露出处,点有哏朱,朱色显红不变。每卷如此,藏入砖洞内洞口用泥封闭,年久受潮,纸质变色,两头霉烂尤其,故其形色颇似今日的雪茄烟状……

    ——摘自姜丹书《雷峰塔始末及倒出的文物琐记》

 

     1924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廿七,正是孔子诞辰日,各校放假。因孙传芳部队入城,美术教师姜丹书和一些同事携带眷属,藏匿于城内皮市巷宗文中学的一间密室,以避乱兵凶锋。

    大家密切关注着外面的动静,有小孩哭,大人急欲遮掩。突然,闷雷般的隆隆声传来,起先他们还以为是孙传芳兵力了得,重兵进城。但随着一声巨响,大地摇动,外面骤然喊道:“雷峰塔倒掉了,白娘子出世了……”姜丹书急跃而起,冲到门边想出去看个究竟。但兵荒马乱再加上雷峰塔倒掉这样的不好兆头,家眷都拉住他不放,同事们也力劝他不要出去。

    好在卢永祥已生退意,而孙传芳意在杭州站稳脚跟,一开始就不许他的“花子军”乱来,所以此次杭州易主,社会秩序并未大乱。

    第二天,姜丹书听说有文物倒出,他再也按捺不住好奇,放胆去看热闹。

    原来,雷峰塔初倒时,有人发现砖中有藏经,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开了。杭州话“经”、“金”不分,大多数人便以为雷峰塔下藏有金子,塔倒掉了,漫山遍野便多是金子,于是敲砖寻“金”者接踵而至,尚存的塔基不多时就被翻乱了。

    找金子的人,只找到经卷。而年深日久,经卷已为“古朽之状”,有如雪茄烟,霉气扑鼻,有的手指一抿就成尘屑,因此,大多被人随便丢弃。净慈寺的僧人及附近的道士,见塔经满山散弃,拾的多是无见识之人,认为是对佛经的亵渎,是大罪过,于是也加入捡拾队伍,将捡来的多卷经书焚化。

    但满山的人中,总有识货之人。有人识得这是建塔时放进去的五代、宋初木版印刷物真迹,我国早期的木版印刷物存世者绝少,得到宋代的刻印已经奉若至宝,何况五代、宋初的!这经卷可比金子贵重多了。消息一经报纸宣传,情况更是不得了,拥聚而来的人更多了,敲的砸的,争相搜取。想找一卷完整的经卷几乎不可能,连残坏的也不可多得。姜丹书只在现场购得残卷四卷。

    至于砖块,几经寻觅,总算找到一块较为完整的。姜丹书带回家一刀一刀地将其凿成了砚形,并在上面刻了雷峰塔的图形,用蜡液加以浸泡,置于书案成文房一宝,算是对雷峰塔的一个念想。后来,时任西湖图书馆馆长的范均之对该砚赞赏有加,姜丹书又为他也制了一块同样的砖砚。

(责任编辑:单晓冰)

    场景之4

    万人空巷,杭人上山寻宝

    以下均为当年亲历之人的描述。

    姜丹书《雷峰塔始末及倒出的文物琐记》:“……表面上的砖头竟无完整者了。惟压在下方的,无法翻起,加之以第二日即有警察弹压,不许乱翻,故未能彻底翻动,如今一大堆颓砖的下层,或尚有此砖藏经及其他古物未经出现亦未可知。当时曾有上海投机商人愿为整理塔基,不取工钱,只要允许他们如得古物归其所有云云,向有关方面献议,未获许可。”

    “此经既出土后,远近传为奇迹,流入上海及日本者颇多。但惜完整者极少,当时杭州商会会长王芗泉得一完整者。大井巷懿文斋裱画店主人许某(诸暨人,忘其名,抗战中店闭,人亡,版亦毁)借来仿刻一副木版,刻工甚精,印刷出来,一模一式,毫不走样,虽有很少数误字,然在大体上可以乱真。此版并不冒为赝品,乃是复制品,补助流传,有益无损,当时连裱价在内,每卷只售银币一元,价廉物美,销售颇广。”

    童大年《雷峰塔华严经残石真形题记》:“……其初犹剩末级,遗址可寻,聚而观者日以万计,竞捡遗物不惮颠踬。无何(不久),逻子(警察)麇集,环列禁阻,重筑围墙。(农历)九月十二日,有十余军人谓衔京师某公命,于围中掘去砖贮经卷。九月二十六夜半,又有千余兵蜂拥上山,破围突入,搜拾捣碎,穴地成坎。乡人踵至相效尤,惟余黄土一抔。”

    “塔崩数日,作伪、兴谣、矜奇、炫异、惑人之术层出不穷”。除了经卷成为伪造的对象外,还有“砖刻造像、或题记、或秘诗、或碑文籀篆隶真行书”的赝品令人防不胜防,连拓本的购买者也很踊跃。比如,有人把“翻砂小铜佛及铜石十二生肖像等物”埋在废墟里,等到有过路人打听是否手头有货,即从废墟中挖出所藏之物,抬高价格,一番讨价还价后出售。像这般“迷离诡诞之状不胜枚举,为经卷互相殴打,巧取豪夺之事比比皆是”。

    最有趣的是胡长风在《雷峰塔砖及藏经琐记》中描述的:“塔倒次日,即有军警看守,并以塔砖筑围墙护之。至第三日筑就,禁人入内取携文物,老百姓仅能在围墙外徘徊瞻眺而已。听说守警中也有很多拾到经卷的,亲友想了个计策,曾以‘六金’向守警处购得二卷,虽不完整,尚佳。”

    “某日在雷峰塔附近上岸,听人说,塔倒之日有拾得整卷的人在向某人兜售经卷,索要价格很低。正巧碰上这位先生麻将搓得正酣,以为是什么次货,把兜售的人骂走了。三天之后,这位先生听人说此佛经是了不得的宝贝,于是急急‘出十金’把经卷购归。

    “朋友告诉,雷峰塔倒之初,有某车夫,因奉主人的命令前往废墟拾得塔砖一箩筐。这位车夫是勤劳之人,看到塔砖面上积满泥土,于是携箩筐来到湖滨,仔细洗剔,洗着洗着留意到砖块上有洞,还藏着经卷,车夫不知是佛经,心里奇怪砖里怎么会有这些字纸,于是取出都丢到西湖里去了。回家后车夫将此事告诉主人,主人亦不在意,后听为砖里藏的是珍贵的佛经,主仆均大懊丧。

    “万松岭有某台州人拾得完整的佛经一卷,拾的时候在废墟上摔伤了脚踝不能走路,卧病在家,靠向邻里抵押佛经借贷度活,伤势大致复原后以合适的价格赎了回来。曾有人答应出‘七十余金’向他购买,他尚不肯脱售。有一天,一位老乡人伪称能代他卖出个好价钱,于是骗得佛经离去,逃匿得无影无踪。这位台州人受到债务和病痛的双重打击,最后自杀身亡。真是悲惨的传言。”

    ……

    场景之5

    重建


     1926年1月1日《申报》:官绅商各界发起重建西湖雷峰塔,迭开会议,决议募捐与工,现将捐册刊成,计七百本,已在编号盖印,预备函送各界,共襄斯举。

     1926年10月31日《新浙大事记》:西湖雷峰塔由本省官绅筹款万元,拟加修复,此款旋拨作犒军之用,修复无望。

     1929年6月24日《申报》:浙省因事实之需要,设置观象台一所,案经省政府会议决定……择雷峰塔旧址为台址。

     1936年1月14日《申报》:西湖南山雷峰夕照古迹,自孙传芳由闽入浙时倒坍后,虽经士绅发起筹款重筑,终因工程浩大,经费困难而中止。现杭市府为保留古迹免于湮没起见,决在塔之围墙四周,加以整理,并在塔旁建一碑亭,详镌事实,并辟公园,以资永留云。

    ……

    事隔75年,有如下日程链接:

     1999年9月,雷峰塔景区建设正式启动。

     2000年2月至6月,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并制订多项保护方案。

     2000年12月26日,雷峰新塔建造的奠基仪式举行。雷峰新塔沿袭了原塔风貌,为楼阁式塔,八面五层。

     2001年2月15日,发现雷峰塔地宫。

     2001年3月11日,雷峰塔地宫正式开启,出土内藏佛螺髻发金棺的阿育王塔等珍贵文物77件及大量丝织品。

     2002年10月25日,雷峰新塔落成。

     2002年11月1日,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雷峰塔正式对外开放。宣传词里说:“一件历史的遗憾,一段78年的断层,一个西湖十景的残缺,终于在这一天宣告结束。”

(责任编辑:单晓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