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大家唐寅、文徵明、郑燮等书法精品将亮相广州艺术博物院

“书画同源——中国画家书法展”于2010年8月20日开始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这次展览展出了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的从明代至现代的绘画大家唐寅、文徵明、董其昌、陈洪绶、朱耷、郑燮、居廉、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高剑父、徐悲鸿等的书法精品。

“书画同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书法附着于文字,而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这就是“书画同源”的最初含义。

当文字的书写具备了艺术品质之后,它就成为书法艺术。不过,因社会功能的不同,书法和绘画分别走上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成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而且在五代以前,书法家和画家也都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身兼双重身份者并不多见。因此,书法和绘画是“同源而异流”。

从北宋开始,书法和绘画这两股“异流”出现了相互靠拢的趋势。当时,由于士大夫文人的介入,不仅书法是文人的必修之道,而且绘画也逐渐向文人化发展,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强调用笔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文人画开始出现。这样,画家兼擅书法也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由此,“书画同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这一思想在书画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画家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更为敏感,对空间的构成方式更为擅长,他们的审美联想也更为丰富。他们在从事书法创作时,往往会将绘画的用笔方法、造型手段、构图原理,以及他们作为画家特有的思维方式、艺术灵感、创新理念等有意无意地渗透到他们的书法当中。因此,画家书法的线条质感更加丰富多姿,造型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形成更为强烈的艺术风格。画家书法具有不同于书家书法的艺术追求与特色,成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 唐寅 行书题松崖图诗扇面

唐寅及其作品

唐寅即唐伯虎。在艺术史上,他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与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合称“吴门四大书家”, 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而在民间传说和一些影视作品中,他便是所谓的“四大才子”之一。

作为民间传说的宠儿,唐伯虎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才子。在“唐伯虎点秋香”等传说中,他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风流倜傥,妻妾成群,玩世不恭,纵情书画。然而,真实的唐伯虎却是一位悲情才子,他仕途受挫,半生穷困,妻子老早就弃他而去,红颜知己又先于他而死,他只能孤苦终老。

唐寅以作画为主,兼擅书法。他上承元代赵孟頫及东晋“二王”等大家,复注入自己的才气性情,作品清雅脱俗。这次展出的《行书扇面》,题“松崖图并诗”,则原该扇的另一面可能为唐寅所作的《松崖图》,但现已下落不明。纵观此作,虽然清雅俊秀,但却不似赵孟頫那么圆熟,而略具“二王”清幽烂漫的风韵,宛如一曲缠绵悱恻的江南小调,又如一群大观园里的窈窕淑女,即便偶有劲健之笔,也似偎红倚翠的怡红公子,呈现出一种女性化之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 文嘉 行书七言诗轴

文徵明、文嘉父子齐亮相

文徵明是“明四家”之一,素以行书与小楷见长,均有深厚的功力。其行书主要受王羲之影响,如这次展出的文徵明作品《行草书轴》,既有王羲之《十七帖》的清雅明丽,也不乏怀仁集《圣教序》的沉实内蕴。

以文徵明为首的“文氏一门”延至清代,有成就的书画家达二十多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书画世家。其中著名者有文彭、文嘉、文伯仁、文从简、文震亨、文俶、文点等。

这次展览与文徵明作品并排在一起的就是其次子文嘉的作品《行书轴》。从作品中可看出,文嘉能变文徵明家法,克服了文徵明书法过于尖刻之弊,气息淳雅,风格疏秀清润,神韵超逸,造诣实不在其父之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 郑燮 行书五言联

郑燮及其“六分半书”

郑燮即郑板桥,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怪杰,“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之一,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他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含有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辛辣。从他身上,也产生出不少的民间传说。

他最擅长画竹,是中国美术史上久负盛名的画竹大家。他笔下的竹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他还擅长书法,“法汉八分杂入楷行草”,再加入绘画笔意,写来字形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形成“乱石铺街”的独特效果。他曾用他的“六分半书”写下一些耐人寻味的名言如“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难得糊涂”是最后悟出的人生哲理,越是“糊涂”就越是清醒,“糊涂”只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表现形态。他给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索空间。

这次展出的郑板桥作品《行书五言联》,就是用他独特的“六分半书”写成的,以篆隶笔法求其骨力劲健,以画兰竹的笔法增强气势,峭拔奇险,瘦硬奇古。

居廉及其《行书扇面》

居廉是居巢的堂弟,二人都是清末广东著名画家。居廉是一位职业画家,传统文化素养有所欠缺,早年在题画时常写错别字。因此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不擅长书法。其实,他的书法是相当有造诣的。

从居廉的题画书法以及这次展出的居廉作品《行书扇面》中可以看出,其书法受苏轼影响较大。此作用笔沉厚,结体紧密,风格古雅。与其画作色彩艳丽、追求通俗性的做法不同的是,他的书法无丝毫俗气,这点尤为难能可贵。

黄宾虹的大篆书法

长期以来,黄宾虹的书法为其画名所掩,一直少为世人注目。其实,他是一位难得的篆书大家。由于他在艺术上广采博取,并致力于金石文字的研究,更以艺术家的才情对大篆进行改造式的创作,因而其书法与绘画一样体现了非凡的创造意识,自成一格,大雅不群。

这次展出的黄宾虹作品书体为大篆,其字里行间固然不乏沉雄博大之气,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写出了潇洒风神。笔法与其绘画笔法如出一辙,信笔勾勒,既不追求线条的光洁匀净,也不表现残泐剥蚀,而是波曲摇曳,稚拙枯劲,如同垂挂的长青藤,老枝新条,参差摆荡,暗含无限生机。虽然并不完全追求商周大篆的真实形貌,却能得其真魂。(来源:广州艺术博物院)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