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遗址修缮 黎元洪墓将变民国大总统陵园(图)
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黎元洪墓,在辛亥革命百年到来之前,将迎来它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将现有不足2亩的墓地扩建成占地12余亩的陵墓,总投入约2800万元。
这是一处静静的墓园,一条约10米长的墓道的尽头,伫立着—块十余米高的水磨石墓碑,碑上刻有“大总统黎元洪墓”几个大字。其后是座由大理石堆砌的圆形墓冢,墓后的—面碑墙上,镌刻着墓主人的生平。这是位于武昌元宝山南麓陈家湾附近的一处墓地,这里埋葬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人物——黎元洪。
史料记载,武昌首义成功后,湖北革命党人在湖北咨议局成立鄂军都督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黎元洪任副总统。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由副总统继任大总统。后因府院之争,他辞去大总统职位。1922年再次出任总统,次年被驱走。1928年病逝天津。1932年移灵柩至武昌。1935年国民政府为黎元洪举行国葬。“文革”时,黎墓被红卫兵破坏。198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70年周年时,武汉市政府根据全国政协的意见,投资约2万元,在原墓后侧高处十余米重建了这座新墓。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27个遗址修缮项目中,黎墓扩建是所投资金最多的一个项目,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拆迁。建成后,黎墓将由现在的小墓地,变成一个占地超过12亩的民国大总统墓园,整座墓园由寝陵、照壁、黎公亭、休息长廊、墓园广场等几个部分构成。
投入5000万元
武汉重现首义之城
彭刘杨三烈士的雕塑昂首屹立,浩气犹存。傅克强/摄
昨日,记者从市文化局获悉,为迎接辛亥革命百年大典的到来,武汉将投入5000万元对全市27处辛亥革命遗址进行维护和恢复。目前,一些遗址周边的拆迁工作已开始进行。据悉,这也是建国以来我市最大规模的一次辛亥革命文物修缮项目,所有工程将于明年8月前竣工。
从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武昌工程营旧址,到掩埋阳夏保卫战牺牲志士的汉口辛亥革命烈士墓……被列入修缮的这27处辛亥革命遗址遍布三镇,像一部立体的教科书,述说并见证了百年前发轫于武汉的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首义风云。
市文化局何永乐副巡视员透露:27处遗址中,起义门、黎元洪墓及烈士祠的修缮和复建为市里负责实施,其余24处遗址修缮则分别由6个城区负责筹措资金,按照市里统一要求实施。其中武昌区承担了包括张难先故居、日知会旧址、三烈士亭、庚子烈士墓等在内的11个项目。
据了解,这27处修缮项目中,有些是需要对文物建筑本身进行修缮,有的则是要按历史原貌在原址重建,还有些是对遗址周边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预计总投入将达5000万元。市文化局副局长郑自来说,这些辛亥革命遗址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最好的实物见证,省、市政府历来都重视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工作,每至辛亥革命纪念周年大庆,都拨专款对其进行修缮。“而如此大规模、大投入的修缮,建国以来尚属首次。”
(责任编辑:单晓冰)
整体方案拟定将迎大修
辛亥革命博物馆前,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以及鄂军都督府、“拜将台”等,昭示着当年的首义风云。傅克强/摄
起义军占领武昌后,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此为湖北军政府大楼,原为湖北省咨议局
本报讯(记者瞿凌云) 辛亥革命首义旧址——红楼即将迎来大修。记者昨日从省文物局和辛亥革命博物馆负责人处获悉,目前有关红楼的整体维修方案已拟定,已报湖北省发改委,正等待批复。
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邢光昨介绍,红楼修复主要有两点,一是将对红楼主楼维修,另辅之周边环境整治;二是要复原红楼背后早年垮掉的议员公所。
辛亥革命博物馆副馆长高利昨告知记者,2001年红楼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进行过初步维修,但受武汉天热、雨水多等影响,一些不可移动文物有一些损害,目前即将进行维修。他还介绍,前期一直经费不足的议员公所这次也将完整复原。
武汉红楼位于武昌蛇山南麓阅马场北端。1911年武昌起义后,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大清国号和年号,建立中华民国,从而开启了划时代的“民国之门”。此处为鄂军都督府(湖北军政府)办公地,原为湖北省咨议局。因主体建筑为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红色两层楼房,故又称“红楼”。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议员公所全景复原
呈现“四合院”
本报讯(记者瞿凌云) 往返长江大桥,我们会发现红楼后面的空地上是残垣断壁和瓦砾杂草。实际上,这里原是与红楼并立的“灰楼”原址。记者昨从有关方获悉,湖北咨议局议员公所将全景复原。
据介绍,1910年湖北省咨议局大楼(红楼)落成时,后面4800多平方米的地块上原有4栋二层楼连成的四合院式的建筑,为供咨议局议员食宿的议员公所,因主体颜色为灰色,而被称之为“灰楼”。目前,“灰楼”的南楼保存完好,为博物馆的办公区,其余3栋建筑于1938年武汉会战时被日机炸毁。
1909年9月,按湖广总督核准的规划,湖北咨议局的建筑先只有议场一项。咨议局成立后,议员们认为,东西洋各国的议场,是特别严肃庄重的地方。议员开会时,分住旅馆,是不能寄宿议场的,这可以杜绝弊端,避免嫌疑,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但由于我国习惯不同,交通阻隔,如议员分散居住,开会时必然有迟到和缺席。因此,提议在咨议局议场后面的空地,另建专供议员食宿的议员公所。湖广总督“参采舆情”,批准了议员们的这一请求。
辛亥革命博物馆副馆长高利昨日介绍说,复原后的议员公所很宏伟,为四合院形式。因其背后建有一条路,其复原后的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
(责任编辑:单晓冰)
虽完好仍将加漆整瓦
本报讯(记者禹宏)13日下午,武昌紫阳路湖北省总工会院内的清新军工程八营旧址,一对广西南宁的青年夫妇正在此追寻历史。男青年曾就读华中农业大学,对武汉较熟悉,这次出差,专门带妻子来看看“震惊中外”的武昌首义遗迹。
1987年10月10日,武汉市政府在此立纪念碑。碑高4米余,麻石砌成。上方是三支汉阳造步枪的石雕,碑座正面刻着“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字样,两侧雕有九角十八星旗,背面刻有记述工程营发难经过的碑文。后面廊亭正中的石碑,刻着冯天瑜先生1995年1月撰写的《辛亥武昌首义发难处纪念亭记》。
旧址占地不大,前碑后亭,绿草如茵,藤蔓如盖,庄严肃穆。
昨日,市文化局文保处张处长告诉记者,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新军工程八营发难处纪念碑及廊亭,虽保存比较完好,也将加漆整瓦,修缮一番,以新貌迎接八方来者。
遗址公园休闲广场
本报讯(记者蒋太旭 实习生赵习星) 位于武昌梅亭山的楚望台军械库遗址,是武昌首义义军占领的第一个目标。之后,各路起义军集结于此,这里一时成为起义军的大本营。昨日,记者踏访现场发现,山上已有施工队进驻,山坡下的拆迁工程已基本完成。据工程人员透露:这里将建成一个融休闲、绿化、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遗址公园。
记者踩着施工现场的残砖碎瓦,沿山坡攀上山顶,果然在一处军营的空闲草地上,看见一块约2米高的水磨石碑,中部嵌有一块大理石,上刻有“楚望台军械库遗址”,“湖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公布”等字样。
展读碑文,历史得以呈现:明洪武14年(1381年),朱桢就藩武昌,为感恩父皇朱元璋封其为楚王,朱桢常在此遥望帝京,故建“楚望台”。从此,这里成为武昌城内的名胜之地。清末,清军在此建成全国乃至远东最大的军械库。工程营革命党人在驻地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后,迅速占领此处。
如今,军械库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茵茵绿草和石碑相伴。据了解,在建的楚望台遗址公园,将以起义门为中心,向东230米建成休闲广场、园林绿化、风雨游廊;向西60米复建城墙。计划明年7月完工。
复建古城墙再现原风貌
本报讯(记者蒋太旭 实习生赵习星)“这是我第一次来武汉,起义门也是我来汉参观的第一个景点。”11日下午,来自加拿大的董金先生兴致勃勃地登上起义门城楼不禁感慨:一百年过去了,没想到起义门的门楼仍然这么有气势。
起义门位于武昌首义南路起义街,原名为中和门,为明代武昌古城九城门之一。武昌起义爆发,湖北革命党人迅速控制占领中和门,并打开城门迎接南湖马队、炮队入城,从而取得了武昌首义的胜利。为了纪念武昌首义的伟大功绩,1912年鄂军都督府将其改名为“起义门”,并被誉为武昌起义的起点。解放时起义门已毁,门洞损坏严重。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政府拨专款在原址复建起义门城楼。市文化局何永乐副巡视员透露,此次市里将投入800多万元,对起义门的城楼进行全面维护,并复建部分古城墙及与之相邻的瓮城城墙。昨日,记者见到起义门的施工场地已开始打围。城门楼上,叶剑英元帅生前题写的“起义门”三个镏金大字,在阳光下槢槢生辉。
红色墙面与红楼呼应外观呈V字型设置4项功能
辛亥革命博物馆主体工程月底封顶
本报讯(记者瞿凌云)为纪念首义百年,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纪念活动重要场所——辛亥革命博物馆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中。记者13日在原武昌首义体育馆处看到,辛亥革命博物馆主体框架基本建成。
尽管天气还较凉爽,但正在工地干活的湖北红安人龚师傅仍是满脸汗珠。他告诉记者,这个工地共有3个建设公司近千人在此施工,他们已在这里干了好几个月。
据介绍,目前博物馆主体工程进度已完成65%,预计9月底封顶。按计划,辛亥革命博物馆明年4月完工。
据介绍,辛亥革命博物馆将采用红色石材墙面,与红楼的建筑色彩相呼应。博物馆设置四项主要功能:辛亥革命文物存储(藏品库区)、辛亥革命历史展览(陈列区)、武汉近代史研究及学术交流(技术及办公区)和综合服务(观众服务区)。
辛亥革命博物馆去年8月起动工。据设计图,其外观为V字形,寓意胜利,粗糙的表面纹理凸显百年沧桑。该馆占地面积767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138平方米。
(责任编辑:单晓冰)
首义广场3年扩大3倍
目标18万平方米新建15.6万平方米地下空间休闲娱乐
武昌黄鹤楼下,首义文化公园郁郁葱葱。傅克强/摄
本报讯(记者欧阳春艳)“五六年没来武汉,阅马场红楼这一片可真是变化太大了!”昨日,从浙江绍兴来汉出差的朱明先生站在宽阔的首义广场上,连连感叹。而他还不知道,就在这个巨大广场的对面,新一期的广场扩建工程也正在加紧进行中。
2005年,朱明第一次来武汉,就在朋友的指点下慕名参观了曾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红楼。此行给朱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他留下小小的遗憾:“全国各地来参观的游客不少,来散步的本地居民也多,这里就显得有点拥挤和喧闹了。”
就在这一年,武汉市启动首义文化区规划建设,核心区总面积达107公顷。
2007年,在有着百年历史的红楼前,总面积达5.42万平方米的首义广场崭新亮相。首义广场的建设过程中,红楼、武昌首义纪念馆、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等也已同步修葺一新。
这个新建的广场种有110多棵大树,是全国种树最多的广场。北广场上,雪松苍苍、绿草如茵,更有一排排棕榈,一方方花坛,一条条曲径;南广场上,彭、刘、杨烈士雕像用红砂石重新铸造;广场中央,一个以十八星旗为图案的大型喷泉花坛凸显出此处的辛亥首义历史。
去年底,为进一步彰显武汉这座首义之城的历史文化特色,首义广场再次启动扩建,目标18万平方米,扩建后的面积将是原来的3倍。
首义广场下,还将新建15.6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供市民休闲娱乐。这里,大型超市、商业街、运动休闲、数码港、影院及大型停车场应有尽有,并与现在的北广场地下连通。
昨日,记者走进首义广场的建设工地,这里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外观已初见雏形,配套工程的土方开挖和支护桩施工都在有序进行之中。
一直参与首义广场工程建设指挥的武昌区政协主席刘君介绍:“全新的首义广场将在明年10月前完工,这个武昌城区最大的景观开敞空间,既有庄严肃穆的辛亥革命历史遗存,又有现代时尚的娱乐休闲设施,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一定会给每一个前来缅怀革命志士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碑顶安装集束灯
光线射入天空几十公里外可见
“辛亥革命纪念碑”已完成工程桩施工
辛亥革命博物馆、纪念碑效果图。
本报讯(记者瞿凌云) 记者昨日在施工现场看到,辛亥革命博物馆正前方的辛亥革命纪念碑也已完成工程桩施工。
据权威消息,原名“首义广场观光塔”,现改名为“辛亥革命纪念碑”,目前其名称已报中办,正等待批复。
据悉,正在建设的“辛亥革命纪念碑”最终方案中,碑体采用了简洁的四棱柱形状,碑高100米,采用深灰色花岗岩石材。碑身则将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镂空的艺术手法,自下而上、从小到大开凿不规则的三角形镂空孔洞,并使用红色LED照明,象征着辛亥革命的火花有如星星之火。
纪念碑顶部将安装高功率惰性气体集束灯,将一束光打至天空中数千米的高度,在几十公里外都将清晰看到,这象征着革命之火的生命力。纪念碑碑体内还将设置景观电梯,市民可以乘电梯直达纪念碑顶部参观。
据介绍,纪念碑工程建设预计今年底完成地下结构施工,明年6月底正式完工。
武汉辛亥遗址重点修缮项目纵览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