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语:别让“垃圾”扭曲文化记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贺圣遂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

核心观点

如果大众只拥有读书权利,而无法得到丰富的营养,对社会而言,阅读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英国有位绅士曾讲过,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所有发明当中最具道德意义的东西,因为它使得一般民众可以读到书,使得原来愚昧无知、粗暴、处于底层的人,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教养、性格乃至命运。所以,印刷术推动了人类道德的发展,塑造和改造了人。

对此,我深表赞同。读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意义实在太大了。不过,我们不仅要提倡和宣扬读书的好处,还要对读书给予指导。因为现在的书太多了。有种说法:一个普通人一生能读的书差不多就是3000种左右,现在中国一年要产生24万种图书,从科学角度看,人的一生大体能记住的、能够在生活当中发生影响的,最多也在3000种左右。如何让每个人通过有限的阅读量,收获最大的阅读效果,值得探讨和深思。

对于大众来说,由于时间、精力和学识等方面的差异,读书的兴致、趣味和辨别能力各有不同。为了让全社会都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的确是需要引导的。

特别是眼下,粗制滥造的垃圾文化太多。市场化、文化产业化带来消费文化的滥竽充数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像历史,我们已经看不到真实性了,被大量的“话说”、“戏说”淹没了,知识和思想观念的错误、杜撰比比皆是。实际上,我们这个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年物质文化在发展,民众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却未见同比上升,甚至不少人与基本的历史文化状况都有些隔膜,实在可悲。而这种倾向,也延续到了一些当代大学生中间,在基本知识方面接受着很多荒谬的信息。

如果大众只拥有读书权利,而无法得到丰富的营养,对社会而言,阅读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所以,应该通过适当的读书引导,建立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信心。这对于一个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