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藏家惊世发现 钓鱼岛归属中国又添新证

本报9月11日讯 今天上午,审阅评估《(<浮生六记>卷五)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专家认证会在北京举行。海峡两岸9名知名专家学者经过比对、研讨,确认该抄本确系清中期学者钱泳的手稿。专家们一致认为,在《海国记》中描写出使琉球,册封船航行到钓鱼岛(台)附近海域,对钓鱼岛的描述真实可信,可作为我国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又一新证。
《浮生六记》为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作品。因其文风朴实真挚且对主人公的情感描写细腻,作品问世后被文学界称为“小红楼梦”。与古典名著《红楼梦》一样,《浮生六记》在流传中佚失最后两卷。一个多世纪以来,海内外文化界、出版界和民间爱书人士对两卷佚失部分的搜寻从未间断。
2005年秋季,山西古籍收藏者彭令在南京偶尔购得清人钱泳的杂稿本《记事珠》。彭令在查阅大量史料文集后认为,书中记录的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清代使者在出使琉球途中所见所闻的18页6200多字,系出自失传已久的《浮生六记》中第五记初稿《海国记》。该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海内外学界巨大反响。201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增补”《浮生六记》,将该稿本钱泳所录《海国记》中的6200多字全部录入。
这次认证会,由中国太平洋学会举办。会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教授,中国太平洋学会常务副会长鹿守本教授,著名文献学家郑伟章,《浮生六记》研究专家、台湾高雄师范大学蔡根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金灿荣教授等发表意见和研究成果,一致认定《海国记》确为真品,并就其重要价值进行了交流。
彭令其人
彭令身材偏矮,面容黑瘦,走路风风火火,一副敏捷干练的样子。他1970年出生,祖籍太原市万柏林区的义井,后居湖南。其一度就学于北京,毕业后虽曾主要以为报刊撰文和推销儿童益智玩具为生,但对古籍旧书兴趣极浓。1998年,他携妻子和女儿返回山西,定居平遥。现在,他的女儿在平遥某中学高二就读。
2000年起,彭令奔波于京、津、沪等地古旧书市,做起古旧书籍生意。在9月11日的采访中,提及自己的职业,彭令颇为自豪,“既兼顾兴趣,又能养家,何乐而不为?”
今年7月记者曾采访过彭令,那时听到一个称呼:“平遥古城及时雨”。谈到这个称呼的由来,一位南京的书友在其记述中如是说:与彭兄本素不相识,一次和两名朋友到平遥,电话联系了他。彭令坚持邀请到平遥县的云峰宾馆共品平遥牛肉,请吃山西美食,一起畅饮当地黄酒,不亦乐乎。
如今,北京古旧书籍行内的人士,凡与彭令有过交往的人,无不夸赞他的豪爽和热情。
机缘巧合淘到清抄本
2005年秋,一个星期六的清晨,彭令早早来到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一个偏远的地摊上,打着手电筒搜寻古书。
一个多小时的寻求中,彭令被一本外表破烂、封面写着《记事珠》的手抄本吸引。就着手电筒的光亮,彭令小心地翻阅着书本,立即迷上了里面漂亮的书法和对金石书画的记述。“起初,我以为它只是一本民国时的杂稿本。”回忆当时的情景,彭令欣喜溢于言表。摊主看到他爱不释手,又是外地口音,连连说本子破烂,但里面的字却写得好,开价很高。几番讨价还价后,彭令才高价将该书买到了手。
《记事珠》买回后,彭令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立即仔细审阅字迹和内容,并参考相关的书籍辨认。连续多天的辨别后,彭令惊奇地发现,他无意中购得的古书,竟然是清代中期著名学者、书法大家钱泳的“笔记本”。
此后,多次相约后,彭令将古书呈送给著名古文献专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审鉴,辛教授认同彭令的查证结果。2006年,彭令拿着经辛德勇鉴定的《记事珠》到中国书店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公开拍卖,但因没有合适的买家,古书稿流拍。
如今提起这部古书,彭令不禁为当时的流拍而高兴。拍卖会结束,彭令又拿着书稿,找到天津古籍版本专家张振铎,将破烂的书本大体分为杂记、金石字画、《履园丛画》草稿及信札底稿四部分,并请高手装裱成册。
慧眼识得“金镶玉”
破烂的旧书成了精美的册子,彭令开始逐字逐句查证。翻阅《记事珠》中的杂记部分《册封琉球国记略》时,他见文中提到齐鲲、费锡章、沈复等清代人物。
逐一查证这些人物,彭令惊奇地发现,钱泳所抄录的嘉庆十三年有关人员出使琉球的文字,极可能是沈复《浮生六记》卷五的佚文。网购来多达百余斤相关书籍资料,并参考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蔡根祥教授《浮生六记》的研究成果,彭令了解到,《浮生六记》在沈复身后才刊行于世,但不久即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光绪三年才被人偶然在苏州发现,但“六记已缺二”。其后流传的所谓《浮生六记》足本,后两记均为伪作,这让他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
往返于国家图书馆、搜寻众多关于《浮生六记》的资料,直至联系蔡根祥等一批专家学者,彭令求证出钱泳抄录的6200多文字,正是沈复的《浮生六记》第五记《中山记历》(原名为《海国记》)中的内容。
今年3月12日,依据彭令的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专门出版新增补的《浮生六记》。在该书的出版说明中,特地指明:可喜的是,最近有收藏者发现了沈复同时代人,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钱泳的《记事珠》手稿,其中有关于沈复和《浮生六记》的重要文献。特别是《册封琉球国记略》一篇,更被多位学者认定为抄录失传的《海国记》的初稿本。
《海国记》证明钓鱼岛属中国
《记事珠》这本看似破烂的旧抄本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2006年春季拍卖会后不久,彭令接到香港一位神秘人电话,表示愿出高价希望他转让。行家们的出手,更让彭令加深了对《记事珠》的研判,远在台湾高雄的蔡根祥教授,更是在自己研究的同时,积极支持彭令的研究。
考证过程中,曾经在轰动一时的“香港龚如心遗产纠纷案”中进行文字鉴定的我国著名文检专家担当技术顾问,确证《记事珠》与举世公认的钱泳书法“俦游纪胜”为同一人书写。专家同时作出判断,钱泳与沈复为同时代人,他亲眼目睹了《浮生六记》并作了抄录。
随着研究考证的深入,《记事珠》中浮现出失传已久的《浮生六记》中第五记初稿《海国记》,一个事实也清晰出现在人们面前:公元1808年,沈复以“司笔砚”身份,随同齐鲲等出使琉球,途中,沈复以生动简洁的笔触记下了在钓鱼岛领域祭海的场景:“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记事珠》中明确指出,琉球国西部领域是从姑米山(现冲绳的久米岛)开始的,黑水沟是中国(当时的清朝)与琉球的分界线,很明显,钓鱼岛在中国领土内。当时沈复可能想不到,他不经意间留下的这些优美灵动的文字,足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钓鱼岛毫无疑义属于中国。“沈复个人记述的角度,正说明当时的社会和民间有着自然而然的共同认识,钓鱼岛就属于中国。”蔡根祥教授说。根据时间推算,沈复见到钓鱼岛的时间为1808年,比日本提出的“发现”钓鱼岛的时间早76年。
惊世的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让这本手抄本成了众藏家甚至日本许多人士青睐的珍品。2008年,在多位行家高价购买《记事珠》不成后,一位神秘收藏者表示,沈复与他同为苏州人,他愿出60万元收购此书,并提出要捐给苏州博物馆。
但彭令多方打听,苏州博物馆根本不知道这件事。2009年年底,日本的一位藏家也给彭令打来电话,开出的价格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彭令当即拒绝。“《记事珠》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文献、史料、艺术的价值,更重要的,它是最新发现的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又一新证。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他国的人就是出再多的钱,也别想拿走。”彭令说。
■相关链接
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苏州人,一生没有考取过功名。1808年(嘉庆十三年),朝廷下旨册封琉球国王,派遣太史齐鲲为正使、侍御费锡章为副使,沈复作为太史的“司笔砚”一同前往。后来,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记述了大清使团此行中途经钓鱼岛的见闻,本是作文自娱,却无意间反映了200年前国家疆界的真相。
钱泳: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家,江苏无锡人。长期做幕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工诗词,善书画。即便在今天,他的墨宝亦随处可见,如扬州的明月楼,常熟的钱牧斋墓,不一而足。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兰林集》《梅溪诗钞》等。
《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清朝上海报人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 《浮生六记》的残稿,只存四卷,交给王韬,以活字版刊行于1877年。《浮生六记》问世以来,不仅得到了百姓的喜欢,而且也为文人所推崇,有“小红楼梦”之称。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俞平伯曾评此书“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