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东汉古井简牍:封装210盆 为长沙郡官方文书

    8月26日,长沙五一广场东汉古井考古发掘正式结束。今日(9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部分经过清洗的简牍。目前,绝大部分出土简牍已经被封装于210个大小盆内,接下来将对其进行揭剥、清洗、释文等工作。
    
    “从发掘情况来看,古井平面为圆形,井壁规整,微呈袋状。”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朴华说,经过精细测量,已确定古井基本形状,其井口直径3.6米,井底直径约4米,井口距地表3.8米,井深1.5米,井底平整,“根据古井的形状判断,它应该是一个做窖藏用的无水井。”
    
    另外,古井井内堆积共分三层,第一层为灰色土堆积,土质粘软,夹较多炭末和红烧土颗粒,包含物以木质文物和陶瓦片为主;第二层为灰黄色土堆积,质地较疏松,包含物较少,以青砖碎片和陶瓦片居多;第三层为灰黑色堆积,质地疏松,包含物丰富,以简牍和竹木残片为主。
    
    古井出土物中有大批简牍,同时也包含较多漆木器和陶瓷器。
    
    据黄朴华介绍,此次出土的简牍有竹简和木简两类,其中木简较完整的约有2000枚,包括大木简、木牍、封简、签牌等,“形制之丰富为国内罕见。”而在这些出土的简牍中,最长的大木简长达47厘米,木牍长达23厘米,两者长度均为国内之最。
    
    “根据已经清洗的小部分简牍,我们初步推测是东汉时期官方文书档案。”与媒体此前报道相同,黄朴华确认,部分简牍上的文字清晰隽美,包含有“贼曹史”、“户曹史”、“永元十年”(公元98年)、“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临湘丞印”等内容,证明这批简牍为东汉中期长沙郡的官方档案文书,但“因为目前绝大部分尚未清洗释文,更多的内容还有到我们去整理研究。”
    
    黄朴华说,除较完整的木简外,井内还出土了大批竹简和木简残片,发掘时因分块整体揭取,共封装于66个大盆和144个小盆内,因目前尚未清洗揭剥,数量难以统计,“总之,简牍总数可能超出发现时估计的近万枚的数量。”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黄朴华称,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组织专家对简牍进行初期保护,并对分层、分块整体揭取的简牍进行清洗、揭剥、整理,随后申请立项,对出土简牍进行脱水、脱色等科技保护工作,直至对简牍进行释文并整理出版。
    
    而据主要负责上述工作并曾全程参与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整理、保护工作的文物专家肖静华介绍,因为这批东汉简牍为数众多,加之有部分残片和残杂物,完成清洗工作至少需要几年时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