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会古典家具:轻脚慢步走向全国

 “何为中国古典家具?中国古典家具就是中国古代的工匠,用‘心材’经过干温处理和榫卯结构制作而成的家具。”昨天上午,新会古典家具城江门店开业典礼结束后,随之进行的“古典家具文化沙龙”,让参加开业典礼的嘉宾们受益匪浅,在新会古典家具行业协会会长邱德厚的讲解下,嘉宾们了解了中国古典家具与新会古典家具的由来和辉煌的历史,对新会古典家具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前景有了清晰认识。


  新会成中国古典家具商业化发源地


  “要说新会古典家具的历史,必然离不开红木的引入和新会是侨乡的历史背景。”邱德厚说,红木的引入是郑和下西洋的产物。明朝期间,为弘扬中华文明、宣扬皇恩浩荡,派郑和三下西洋,去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南洋、印度和东非一带。当时,郑和船队每次都是带着中华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出去,但是带回来的东西却很少,为了使船安全回来,需要用很重的东西来压船舱,当地的土人就建议用红木。


  红木从此来到了中国,明朝政府就请木匠将其制作成家具,这就是“京作”,后来苏州的富豪对红木家具很感兴趣,就通过关系弄了一些红木出来,请苏州的工匠制作成家具,这就是“苏作”的由来。


  “但是,无论是‘京作’还是‘苏作’,都没有商业化,只供宫廷或少数富豪使用,真正把红木商业化引入的是当年的新会华侨。”邱德厚说,当时新会华侨发现郑和把红木引入中国后很受欢迎,就认为这是一个大商机,于是,就把东南亚一带的红木运回中国,而他们首选地点就是自己的家乡——新会。从东南亚到崖门,再经银洲湖到潭江上岸,而当年他们的红木上岸的地方,即仁义、三联、河北、莲塘一带也是现在新会古典家具制作企业最集中的地方。


  明清时期,新会的红木贸易和古典家具制作行业已经十分发达,是“广作”古典家具的典范。由于历史悠久,深厚的红木和古典家具文化基础使得新会的华侨和老百姓对古典家具情有独钟,虽然在文革期间,全国的古典家具一度销声匿迹,但是改革开放后,新会率先复兴古典家具制作,并大批量生产,销售给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的复兴发源地。


  由此可见,新会不仅是中国红木和古典家具商业化的发源地,还是近代中国古典家具复兴的发源地。


  新会古典家具  行业现状既喜又忧


  “中国古典家具,因其具有经久耐用、不怕虫蛀,数百年不腐、可拆散修补、重装如新等特点,可谓是世界古典家具史上一颗‘璀璨明珠’。”邱德厚说,目前古典家具市场上主要是明清家具,明式家具的特点是“稳定中求轻巧,简朴中显情趣”,而清式家具则是追求“富丽华贵,精雕细琢”。


  “中国古典家具行业现状可以说是既喜又忧,喜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忧的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邱德厚说,新会古典家具行业的现状也是如此。


  在行业优势方面,新会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古典家具之都”,其产业规模、工艺水平和产业集群度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目前,港澳台和北京、上海、广州、中山等地销售的古典家具,相当部分产自新会。


  但新会古典家具行业也存在销售能力弱,缺少大型品牌营销商,受外地经销商控制,利润率太低;质量上良莠不齐,行业规范不够;价格上比较混乱,一般不标价,造成客户不信任;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等配套环节不完善等问题。


  新会古典家具要走向全国


  “但是,现在新会古典家具行业已经达成共识,一定要用‘心材’,一定要经过干温处理并使用榫卯结构。”邱德厚说,在他看来,目前的中国古典家具行业绝对是一个朝阳产业,现在非洲黄花梨和中南美洲红木的价格才每立方米几千元,而它们的品质则可以与价格高达每立方米200到300万元的海南黄花梨媲美,现在投资古典家具行业,可以说是以买石头的价钱买玉器。


  据了解,下一步,新会古典家具行业协会打算把新会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古典家具研发、生产、销售集群地,成为更加名符其实的中国古典家具之都。


  “首先,建立大型销售平台(新会古典家具城),提升集群销售的能力(销售就是龙头),带动会员企业做大做强。把新会的古典家具推向全国。”邱德厚说,同时,制订新会古典家具行业标准,为升格为中国古典家具质量标准作准备,提高新会古典家具的档次和市场地位。


  □相关链接


  中国古典家具两大特点


  一是所选材料必定是“心材”,即木材中没有生命的、已石化了的部分,这要求木材砍下后要先放在深山中,经虫蚁啃吃数年后,再放入水中浸泡数年,然后再放在空气中,让阳光雨露晒洒数年后,才能生成“心材”。


  二是卯榫结构,目前常用的的卯榫结构有20多种,是家具制造中最为复杂的结构类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