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头窑:千年薪火不熄
9月2日,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大型文化采风团一行驱车到达澄城县尧头镇,观看了尧头古窑文化遗址。眼前的一切让我们感到新鲜而又震撼:田边窑头到处是堆积在黄土瓦砾之中的残瓷碎片,废弃的残亘、参差错落的旧瓷窑以及匣钵、瓷片、窑渣布满山坡,绵延不断。
据有关资料和“仰韶文化”考古推断,尧头古窑始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而明朝澄城县志“澄城瓷砂始于唐(公元618年)”的记载是最早关于尧头窑的文字记载。根据推断,尧头陶瓷最早可能始于汉代,发展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尧头地区许多古老的传说,民谣都与瓷器有关,“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只要此日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买来大碗吃米饭。”这反映了旧时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也印证了尧头瓷窑的不可或缺。民间流传,尧头瓷窑在鼎盛时期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一路走下来,大部分古窑都已破败不堪,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保存完整并有人居住。在一所窑洞里,我们见到了一位烧制瓷器的老艺人,他正在案上用类似和面的手法反复揉搓着一大团陶泥,看到我们感兴趣,老艺人热情地给我们讲解一个瓷器产生的整个过程。他使用的仍是最早的纯手动工具,先把和好的泥放在转盘上,再用一根长棍搅动转盘,转盘带着泥坯飞速旋转,老艺人手沾水轻巧地掬、捏、压、塑形,一个碗立刻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把口抚圆,表面磨光,用挂在旁边的绳子轻轻一转,一个碗的陶坯就被切了下来。老艺人动作娴熟,几分钟时间,碗、罐、钵、盘、瓶、笔筒之类的就在面前摆了一排,整个过程就像游戏一样简单,让我们大为惊叹。烧好的陶器,就要在上面画上图案,看老艺人用毛笔蘸颜料,笔法轻松灵动的随自己心意画出个花鸟虫鱼,这功夫更是让人佩服。
尧头陶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其中又以黑釉最负盛名。运用刻画花、青花、铁锈花及黄、褐、蓝、酱、窑变釉等进行装饰,题材极为广泛。比较常见的有挺拔秀美的缠枝牡丹纹,也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多子多福的石榴纹,连年有余的莲花纹,五行八卦纹,花鸟虫鱼,传说典故,几何纹样等,工匠们用稚拙的笔法绘制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出北方民族的淳朴之美。尧头陶瓷无论划花、刻花,形象都生动活泼,笔法简洁豪放,造型粗犷古拙,色调柔和雅润,形态惟妙惟肖,釉色纯净细密,丝毫不受官窑细货的影响,我行我素地走着面向庶民百姓的家庭之路,也构成了尧头陶瓷粗中寓巧、朴而不俗的独特艺术风格。
站在东坡向对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街望去,高高低低的窑洞连成了片,破损的缸、罐随意扔在一边,虽然已经是残垣断壁,但尧头古窑仍能让我们感受到它兴盛时期的画面:成百上千的工匠在制作陶坯,通红的窑火和天边的夕阳连成一片,千百年前,直至今天,由尧头窑烧制的陶瓷用品走向千家万户。
斗转星移,岁月如水,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尧头窑的昔日盛景一去不复返。但尧头古窑遒劲雄浑的风格,却反映出了历史的原貌和时代气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民瓷代表,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