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浮扶岭古墓发掘结束

 

墓群

 

 


从底铺河卵石的木椁墓清理后墓室出土的配饰。(考古所供图)

 

    历时一年之久,广州境内已发现墓群规模最大、墓葬数量最多的古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已基本结束!位于增城白湖村的浮扶岭古墓地,整个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推测埋藏墓葬近千座,作为专门的墓葬埋藏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延续时间近4000年,创造了一项项广州古墓之“最”。

    在考古发掘即将结束之际,广州考古队又清理出一座底铺河卵石的木椁墓,推测属于秦至南越国早期。根据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考古专家推测,墓主身份属于级别颇高的贵族官吏,甚至可能是南越族首领。

    发现最大铺石子木椁墓

    最让队员们兴奋的是,在发掘即将结束之际,在南坡坡脚地势极低之处,清理出一座底铺河卵石的带墓道竖穴木椁墓。记者在墓地边看到,墓底密集地摆满了河卵石。专家称,这是目前岭南地区所见的规模最大的铺石子木椁墓。

    墓底为什么要铺石子?专家解释,墓底铺石子是战国至西汉时南方越人的埋葬习俗,但此墓葬的棺椁制度和墓内随葬品又体现出汉人风格,表明当时“汉越杂处”的时代背景。

    虽然墓葬出土文物不多,可其中由龙虎形牌饰和蓝色玻璃管组成的配饰,与南越王墓同类器皿造型相似,而且年代偏早,加上原始瓷杯精美异常,都显示出墓主人的尊贵身份。专家推测,墓主人下葬年代在秦至南越国早期,身份属于级别颇高的贵族官吏,甚或是一名南越族首领。

    出土文物2000余件

    自去年8月进场开始挖掘,张强禄带领考古队的五六名队员奋战了整一年时间,几个年轻的考古队员皮肤晒得黝黑发亮,其中辛苦一言难尽。

    经过历时一年的考古发掘,目前浮扶岭古墓地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宣告基本结束,考古队共挖掘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元明时期的墓葬525座,其中以平民墓葬居多,明代砖瓦窑址1座,出土珍贵文物2000余件(套)。

    张强禄介绍,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以墓葬随葬品为主,质地有陶、原始瓷、石、玉和青铜器等。墓葬数量以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中期居多,夔纹(双“F”纹)陶、原始瓷豆等特点明显;其次是战国晚期到南越国时期,“米”字纹和方格纹陶是其典型特征;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商周之际的墓葬数量较少,以夹砂陶豆和曲折纹圈足罐为代表。

    保留区暂不发掘

    浮扶岭的东坡及东南坡,仍然是一片草绿的丘陵原貌。这是3.6万平方米的保留区域,地下埋藏的墓葬数量应有三四百座之多。因为高速路路基没有覆盖触及,暂时“保住性命”不再发掘。

    这片河卵石墓底,将被异地保护重建。浮扶岭墓地表明,古时南越国之前,在广州东北边的增江河畔,曾经存在过规模庞大的聚居中心,甚或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也印证了南越文明不断向西迁徙的漫漫历程。

 

 

(责任编辑:孙丹)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