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滘头赵氏"是崖门海战南宋皇室遗民后裔吗?(图)

 

宋太宗赵匡义。

 

 

新会银洲湖一带,是宋元崖门海战遗址。

 

 

赵宋皇室成员衍进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滘头的新中队(今为新中社区)的井里曾经打捞出2把出水后仍然锋利无比的青铜剑。当地人认为这是宋元时期的兵器,并确认宋元时为大海滩边的滘头,不少地方还有摇橹行舟时船家用竹蒿撑刺过的洞痕。在我接触的滘头人中,依稀听到过滘头赵氏乃宋帝昺遗民后裔的说法,但我搜罗一些本土的民间资料,了解到滘头赵氏是崖门海战南宋皇室遗民后裔的说法,史据不足,而应当是宋皇室重要成员赵元份的另一个支脉。

    1

    滘头赵氏

    是赵崇澥一脉


    根据新会古井和顺德碧江的赵氏家谱《西外赵氏家乘》手印传抄本所录,江海区滘头赵氏系“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的第4个儿子赵元份的后裔。赵元份封为商王,为当朝威名显赫的皇室成员之一。从源流世系上界定,赵元份无疑是滘头赵氏的一世祖,即自闽入粤的赵氏的先祖。

    从赵元份起,一世祖至四世祖的赵氏族人在宋王朝的京师汴京生活。五世祖赵士敒任官福建并南迁福州连江县。九世祖是赵汝珇的次子赵崇澥从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以后任南宁知郡时迁入广东。

    赵崇澥的第4个儿子赵必木寺任广东新兴县尉,到南宋赵昺祥兴(1278年)年间擢升为户部侍郎朝散大夫时,就迁到了新会县东郭外的赵村。十一世祖的赵必木寺的次子赵良轼“修身洁己,耻为元官”,不愿去做元朝的命官——父辈荫袭的官运在赵良轼这一代开始式微。

    2

    真正入迁滘头

    的是赵宗道


    真正入迁滘头的是赵良轼的单传嫡孙赵宗道。滘头赵氏十三世祖的赵宗道生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死时只有59岁。他入迁滘头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其祖父赵良轼“耻为元官”的影响。作为宋皇室的嫡系宗亲,也有可能担心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搜捕和灭绝。据牒谱所云,赵宗道“风月幽怀,山林清操,晦迹龙溪,明哲是保”。赵宗道一个鲜为人知的明智之处是:他把原葬于新会赵村铁炉坑山的父母骸骨改葬到滘头石嘴渔山,后又移至滘北黄坑小下蓢蟛蟹山,反映他毅然决然选择了与世无争的隐姓埋名。这个时候,宋皇族官宦后代的赵宗道已经非其所愿地沦为务农工的一介乡民。

    赵宗道在滘头安居乐业,直至明代建文元年(1399年)去世。他有4个儿子,其家族和子嗣相当庞大。滘头街道西京里的占地面积350平方米的江门渔赵公祠,是祭祀入粤后至滘头的赵宗道长子赵仲方的一个保存良好的赵氏宗亲祠堂。赵氏定居滘头,至今超过650年。滘头原有10条村的居民,赵姓人占了三分之二。在广义的人口进化角度思考,说滘头赵氏全部是赵宗道子嗣的传人,我觉得并非言过其实。

    3

    新会古井霞路村赵氏是赵崇濎一脉


    南、北宋朝合起来共有319年的历史,比明朝和清朝的时间还长。在赵宋王朝这样一个持续的汉民族主政的朝代,众多的皇族嫡系封疆治吏,自然有了更大的迁移空间和时间。建炎南渡以后,由江南进入广东的皇室族人为数不少,他们在所在的聚居地开枝散叶,并互为呼应。

    散居在江门、新会、台山和珠海斗门的赵氏族人,由于各自所携带的宋皇族支脉特色以及封王衍进的历史不同,客观上形成了他们之间的异同。斗门区南门村的赵姓族人,系宋太祖二弟魏王赵匡美的子孙。南门村的赵氏族谱记载了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以来魏王赵族的源与流。美轮美奂的南门赵氏祖祠菉猗堂,始建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魏王后人赵隆以其曾祖父赵梅南的别号“菉猗”立祠纪念。生于元代而终生不仕的赵梅南是元朝诗人和一代理学先贤。据传,分布在斗门南门村的魏王之后,俗称魏王派。

    新会古井霞路村的赵氏族人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后人,俗称太宗派,主要是跟随南宋小皇帝而来的赵元份九世孙赵崇濎的族脉。台山斗山浮石村的赵氏也是这一支的后人。

    公元1276年,南宋文武大臣在福州拥立赵昰即位为景炎帝,建立海上行朝,沿海岸南下直至广东。随后,发生了宋元崖门海战——一场距今700多年、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海战之一的战役。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败退到香山沙涌,魏王后人赵若梓、赵若桃和赵若榉招募乡勇去恭迎、护卫宋帝昺。崖门海战南宋兵败后,随帝南逃的赵元份九世孙赵崇濎的次子上柱国大夫赵必樘把儿子托付琼州知府林玄辅,并易姓为林,避难于顺德、台山和新会,后至江门的北街(即今滘北、外海金溪)。新会银洲湖一带现有5个“宋皇裔村”——古井的霞路村、慈溪村;三江的新江村、联合村;沙堆的鹅溪村。这些村的绝大多数人姓赵,并且各自拥有祭仪一统而又风格迥异的“宋宗室亲臣赵公祠”。

    南宋抗元名将张世杰从新会崖门撤退到台山下川岛南面的南澳湾的小岛(自此以后称为王府洲)和琼洲岛,并把一些行动不便的臣民留在岛上,而且代帝封侯。现在台山下川岛王府洲的山岭上仍然有点将台、练兵场的遗址以及当年皇族专用的汲水井。

    4

    有关滘头赵氏的一些题外话


    其实,滘头本土除了赵姓人以外,还有本地居民。根据《西外赵氏家乘》标示的“山图”(一种牒谱编著人徒手绘画的地图),西江的水域范围囊括了现在滘头街道的正安村、南雄村,至观音山、南泉小区以及稍远一点的礼乐。赵宗道隐姓埋名“晦迹龙溪”,实际上他生活和奔走于外海、滘头等地。明代的外海南山学人伍云经常与江会大儒陈献章相聚,自摆光风艇往返于外海和新会其它地方。在外海街道南山村后山,尚存渡泊拴舟的遗迹,伍云的后人、清末民初的伍子豪镌题的“津艇风光”横排阴刻石匾,至今掩藏于山陬、民宅间的树丛之中。至于时属“龙溪”范围的外海南山究竟何时从汪洋一片形成沼泽或者陆地,外海、滘头现存的史志资料似乎语焉不详。

    还有一个令人留意的现象,足以说明滘头赵氏先人对本土的依恋。在滘头的石嘴渔山周围,有一条藏于地表深处的地质学上谓之石脉而俗称石龙的折叠岩层。按照牒谱资料记存,赵氏先人多葬于这条石龙的两侧。2008年,江门雪峰寺准备在白水带风景区的牛峰山南麓重建,我参与协调外海麻园的坟穴清迁工作,对麻园元代马氏祖坟等墓葬的风水走向、修筑规格及其人文背景略有认知。马氏先人墓葬集中在牛峰山南麓的当地人称为龙脊的地方,以至不少后筑墓穴都往元代马氏祖坟里靠,以沾其“皇气”。可见,滘头石嘴渔山的赵氏先人墓葬,与外海麻园马氏祖坟的历史形成及其葬祀范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5

    结论:滘头赵氏不是崖门海战那一支南宋皇室遗民的后人


    宋朝皇族经闽入粤,当时进入滘头一隅的赵氏族人只是其中极小的一个分支。宋元以来尤其是崖门海战以后,遗散和流落在广东各地的中原士人更多,然而,滘头的赵氏族人与本土的非赵姓人共处一地,入迁的孰先孰后,已经难以考究。随着时代的演化、嬗变,宋赵氏后人的皇族历史优越感逐渐趋向淡化。

    事实上,商王赵元份嫡系的滘头赵氏九世祖赵崇澥是从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时入迁广东的。此后过了27年,才发生宋元崖门海战。换句话说,南宋灭亡于南宋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而进入广东本土的先人在此地生活较之早了近30年。概而言之,滘头赵族是宋朝皇室成员的后裔,而非崖门海战那一支南宋皇室遗民的后人。宋元崖门海战遗散在新会、台山等地的赵氏后人,与在此之前已在江门、新会乃至滘头生活的赵氏族人,是两支不同时期、不同封王派系的后人,其迁移成因、活动范围以及衍繁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6

    入粤南宋赵氏皇族后人近况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入粤南宋赵氏皇族后人一直在寻根问祖。2006年,福建晋江市300多人专程到新会崖山祠祭祀。近年崖山祠举办的“万人国母诞”礼祀活动,聚集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粤、闽、桂以及港澳台的南宋君臣后裔和赵氏后人认祖归宗。今年6月9日,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举办的第四届“国母诞”祈福文化节暨千佛灯塔揭幕大典,盛极一时,被誉为纪念国母杨太后767年诞辰的“五邑第一诞”。

    毋庸置疑,新会区崖山(祠)是南宋末代君臣最终立足的领地,而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宋元崖门海战史话确实令宋皇族赵氏后人引以为自豪。据我所知,除了福建福州连江县、晋江市和广西南宁市以外,佛山市顺德区、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的赵氏宗亲所形成和建立的较大的赵氏宗亲会,与世界各地的赵氏后人都保持着紧密联系,并且建立了族谱溯源互联网络。

    值得欣喜的是,江海区滘头街道现存的、零散的赵氏族谱也已经输入了这个网站,与世界各地的赵氏宗亲组织有了相互的信息反馈渠道。

    ●编后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直以来,包括滘头本地的很多人都认为,江海区滘头赵氏族人是南宋末代皇帝赵昺退守广东崖门时所携带的皇室遗民的后人。江海区地方志办公室的余球添同志经过考察族谱等资料后,纠正了这一看法。

    通读全文,我们得知:滘头赵氏和崖门海战那一支南宋皇室的后裔,先祖虽同为宋皇室成员商王赵元份,却是赵元份不同的支脉。赵元份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的第4个儿子。新会古井霞路村的赵氏族人是赵元份九世孙赵崇濎的次子上柱国大夫赵必樘儿子的后人,江海滘头赵氏却是赵元份九世孙赵崇澥的后人,而且可能比古井这一赵氏支脉更早地来到了新会、江门一带生活。

    根据考证,赵元份九世孙赵崇濎的次子上柱国大夫赵必樘随帝昺南逃。南宋王朝在崖门海战兵败于元朝后,赵必樘把儿子托付琼州知府林玄辅,并易姓为林,避难于顺德、台山和新会,后至江门的北街(即今滘北、外海金溪),新会古井霞路村是有名的“宋皇裔村”。

    而赵元份九世孙赵崇澥则早在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即入迁广东。赵崇澥的第4个儿子赵必木寺任广东新兴县尉,到南宋赵昺祥兴(1278年)年间擢升为户部侍郎朝散大夫时,迁到了新会县东郭外的赵村。赵必木寺的重孙赵宗道入迁滘头并定居下来,开枝散叶,至今已超过650年。

    但是追本溯源,他们仍然是亲戚,也就是都是宋太宗赵匡义第4个儿子赵元份的子孙,都应当归到所谓的太宗派。再说得广一些,福建各地和广东的佛山、珠海等地的赵氏皇族的后人,也都可以追溯到先祖赵匡胤、赵匡义那儿。

    其实,朝代兴废、身份变更,是历史的必然,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朝南迁的赵氏皇族的后裔,不是一次性直接进入岭南的,而是分批次、分支脉,先后进入的,并分散在了广东乃至世界各地,有的早就失去了世袭爵位,有的则是在宋元崖门海战后才最终失去了南宋王朝的庙堂庇护,但不管怎样,南宋灭亡以后,赵姓皇族基本上都选择了远离政治、隐居在民间开枝散叶的生活方式。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远离了刀光剑影的赵宋皇族后人,在自食其力的同时,也为岭南的开发建设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以及精妙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而且他们当中也出了不少精湛的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

    当赵氏人家和其它百家姓上的人民一样,真正成为创造历史、推动历史进步的劳动者时,这其中的快乐,又岂是一个皇族头衔能抵得过的呢?(李夕菲)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