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开放前质疑声四起 专家列四大疑点

  核心提示:近日,由“反曹派”主要人物,学者倪方六发起的“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在苏州召开。全国各地的23位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曹操墓的真实性进行了反驳,最终形成共识:安阳“曹操墓”在发现和发掘过程中,存在人为策划、蓄意造假的行为。存在四大疑点。


  本文摘自:《深圳晚报》2010年08月25日第A14版,原题:《曹操墓开放前质疑声四起》


  从安阳曹操墓的发掘之日起,关于曹操墓真伪的议论一直不绝于耳;而学术界也因此分为了“挺曹派”与“反曹派”。安阳曹操墓被评为2009年十大考古发现后,有关曹操墓真伪的质疑声并未因此消失,近日,由“反曹派”主要人物,学者倪方六发起的“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在苏州召开。全国各地的23位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曹操墓的真实性进行了反驳,最终形成共识:安阳“曹操墓”在发现和发掘过程中,存在人为策划、蓄意造假的行为。


  疑点1


  出土石牌出现“现代文字”


  金石研究专家,江苏省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李路平对出土石牌的文字提出质疑,李路平首先介绍了《鲁潜墓志》。鲁潜,是后赵时期的一位正三品官员,他的墓志1998年出土于河南安阳。这个墓志详细指出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因而成为验证真伪的源头环节。


  李路平说,通过对《鲁潜墓志》的研究发现,《鲁潜墓志》中有一个“年”字,写法和现在的写法几乎一致,不符合当时的隶书书写规范。其中的“岁”字北朝时期的人写上半部分应该写成“止”,而不是“山”。《鲁潜墓志》的“岁”字上半部分恰恰是“山”,同样不符合当时的写法。


  与《鲁潜墓志》同样受质疑的还有那3块出土于曹操墓的“文物”,“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还有个是“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前两件“文物”上的“武”字与《鲁潜墓志》上第二个“武”字写法一样,错把“止”部写为“山”。“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石牌中“武”与《鲁潜墓志》中第一个“武”字同样“止”下横出头太长,错写为“之”部,差一百多年间“武”字错写、刻画的工匠如出一辙,这三件“文物”与《鲁潜墓志》为同一人操刀。


  疑点2


  当时不会被称为“魏武王”


  历史学者、河南开封文联书画委员会主任林奎成考证了古人名号由来,认为在整个曹魏王朝时期(即公元220~265年),曹操不可能被称为“魏武王”。


  林奎成说,曹操生前受汉封,先封“魏公”,继封“魏王”。“公”和“王”都是爵号。但曹操死后,“魏王”就不再是曹操,而是曹丕了,因为曹丕世袭了曹操的爵位。曹操死后,谥号“武王”,对他的称呼只能是“武王”,绝不可能是“魏武王”。


  疑点3


  画像石明显是用电锯锉的


  一直研究魏晋文学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博导黄震云教授,从安阳曹操墓中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方面对曹操墓的真伪进行了考证。黄震云教授说,他早在2008年就在动车上看见了河南安阳为曹操墓做了一篇题为“这儿就是曹操墓”的广告,可那时曹操墓并未进行正式发掘呢。


  黄震云教授说,从曹操墓一些已公布的画像石图片中看出,作伪者找到了最能表现作战场面的图像,认为这和曹操身份符合。恰恰闹了笑话。


  其次,画像石的刻工水平低下,整个图像用现代工具开槽太深,说白了就是用电锯锉的,边框斜打得太过明显,甚至连石头印痕、石头粉末还在的情况下在上面抹上黄土冒充。


  疑点4


  老子与儿子墓怎会同规模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魏晋史博士张国安说,“因为‘魏武王常所用’石牌是正方最直接证据,恰恰也是反方最有力证据。先不论‘魏武王’这个称号,单‘常所用’这三个字,无论考古学还是历史学都没有这三个字。”


  此后,张国安称自己从墓葬形制变迁看,曹休墓与东汉晚期墓有着明显相似,但安阳的曹操墓平面形制则与西晋洛阳两室墓常见格局相同,以及象征墓主身份地位的墓葬内收台阶,曹操与曹休居然都是7级,老子与儿子墓居然都是同等规模,无法显示身份差异,因此西高穴墓主不可能是曹操。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