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牵线 引海岩入收藏“圈套”
近期,在北京潘家园天雅古玩城举办的 “伍炳亮海南黄花梨家具作品展”开展,本次展出的家具选自伍炳亮从艺三十多年来所制作的一部分海南黄花梨家具精品,均具有“材艺双美、型精韵深”的特点,极具艺术投资收藏价值,获得了前来参观人士的一致好评。据伍炳亮先生介绍,其中多款精品均已被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岩先生收藏。而海岩眼界高逸精准,购藏渊深海阔,家中尚有更多的仿古家具精工重器秘而不宣,从未对外公布展示。近期海岩先生正在大兴土木,建构一个中国传统风格园林建筑群——黄花梨养习馆,计划将所有的藏品纳入该环境中陈列展示。海岩对传统家具的爱好缘起何处?十余载的购藏玩赏中又有哪些认知与感悟?耗巨资建黄花梨养习馆的本意与目标又是什么?
邓雪松:首先感谢您接受本次访谈,在前期多次的交流沟通中,不难看出,您对传统家具以及黄花梨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有利于传统家具传承发展的各类活动也是积极参与和推动,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传统家具感兴趣,被传统家具中的哪些因素所吸引呢?
海岩:对于传统家具的喜欢应该是在十年前了,有个小故事是起缘。那时和几个朋友路过北京燕莎的元亨利明清家具店,我想下车去看看,朋友们说这个不能看,那里卖的是黄花梨家具,看了会中毒,就拔不出来了。听他们这么说,我越发要下车一看究竟,结果,果不其然,这一看,中毒到现在还没有消退。在此之前,其实我比较喜欢西式家具,看了明式风格的家具后,更被明式家具那种简淡清雅、不事张扬的绚美打动,而且随着年轻的增长,个人的审美口味又慢慢的向自己的本土文化回归,这就是根。中国人自小接受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对中国古代文化潜移默化的感受和了解,时刻在血液里流动潜藏,总有一天会涌动扩展,寻求外在的融合,传统家具就是我的这个融汇点。
邓雪松:我看您目前的藏品中,以黄花梨的仿古家具为主体,其中有一部分是伍炳亮先生的作品,请问您对他的作品是怎么评价的?另外,您的藏品中精工重器很众多,那么在涉足这一领域的初期您是如何把握选款定位的问题?
海岩:是的,我现在收藏的家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伍炳亮先生的作品,而且以黄花梨居多。他身居岭南,而我长期在北京,很长时间都互不相识。他以前在北京有个分店,从我开始喜欢黄花梨仿古家具的时候,基本把北京市场上的家具店逛遍了,那个时侯对伍氏兴隆的家具就比较关注。我身边很多朋友玩收藏,马未都和我很早就熟悉,他逛市场也很多,他自己主要收古旧家具,看到仿古家具做得很到位的就会推荐给我,所以,好几件东西都是马未都推荐,带我去伍氏兴隆北京的店面选购的。那个时侯和伍先生并没有见过面,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情是,我在伍氏兴隆看到过一张紫檀的四出头官帽椅,规格较大,型制磊落大气,尤其是靠背板的那块紫檀用料规格大,油性足,材质非常优异,让我一见倾心。马未都也极力推荐,结果问伍炳亮先生,他说是自己用的,不愿意卖,为了这把椅子马未都打了三次电话,最后伍先生才勉强答应,那个时侯给我的印象是他做生意好像有些傲气。后来接触过,大家熟悉了后,发现伍先生为人豁达豪爽,而且纯朴守信,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伍先生因为有高仿制作家具的经验和工艺,在制作中采取了特殊的风化打磨工艺,而且眼光独到,制作的家具造型拿捏精准、色泽内敛醇厚、意蕴深刻平和,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与魅力,我认为他是这个时代仿古家具艺术之集大成者,必将在中国传统家具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提到我涉足仿古家具收藏初期选购家具的问题,在那个时候我就对明式风格的黄花梨家具情有独钟,购买的就是明式风格的黄花梨家具。选款定位的问题,其实是个不断学习和渐进提升的过程,我这十年中也不断的在更新和淘换,一些不太喜欢的家具也陆陆续续的卖掉,用家具换家具,甚至还有用一批家具换一件精品回来的事情,所以,这十年也是个去粗存精的沉淀过程。再者,我觉得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在本质上和传统家具是相通的,而且明式家具是由文人所设计与引导的,因此我上手还算比较轻松。
´,´
明式海南黄花梨三围板罗汉床(海岩收藏伍炳亮作品)
邓雪松:现在红木家具市场上有不少黄花梨家具出售,而且价格高昂,在此阶段下手购买黄花梨是否合适?您在购买此类家具时如何去权衡判断黄花梨家具的价值标准?您认为怎样的黄花梨家具才能够具有投资收藏的价值和意义呢?
海岩:中国人对价值的认同往往首先是来自材料的,而具备收藏价值的材料必须具备四个要求,那就是美丽、耐久、稀有、纯粹。这四点恰恰都是黄花梨所具备的,也是其它木材难以替代的。论美丽而言,黄花梨木的美丽众所周知;讲到耐久,黄花梨与紫檀木并列硬木之首,有万年不腐之功。而稀有的程度上,明末清初海南黄花梨的野生林就已濒临绝迹,目前越南黄花梨也是货源稀缺;纯粹呢,黄花梨的拼补掺假还是易于辨识的。黄花梨具备了这几点,也就决定了其投资收藏的前景与价值,在目前的情况下只要是黄花梨精品家具,而且兼具型、材、艺、韵之美,那么还是值得投资收藏的。
一件黄花梨家具是否具有投资和收藏意义,展开来说,我们还是以材质、款形与品相、工艺三个方面着手。材质方面,真正具有收藏与审美价值的,以海南黄花梨木家具为首。学会选择真正的海南黄花梨木家具很重要,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的方法是多看经典明清家具珍品,即便不买,也可以去一些专业的古典家具店面浏览,很正规的黄花梨木家具店面,都会对家具是拼接还是整材有客观真实的说明。看多了目光自然会“刁”,同时补充大量黄花梨木家具的知识做辅助。好的黄花梨木家具,无论是何种造型,总能给人整体和谐的美,看上去非常舒服;当然,有刻苦的方法就有讨巧术,如果你对自己的判断不够确信,可以去一些有品质保证的店面选购
关于品相,涉及到两方面,一个和前面提到的材质相关,也就是黄花梨的木材纹理是否生动自然,油润通透,这是材质本身的品相。另一方面就是家具的造型品相,是否文雅端正,各部位结构比例是否协调优美等等。
工艺方面,涉及较多,例如开料、木工、雕饰、打磨、烫蜡等等。以木工中的榫卯结构举例,传统家具所有木料的衔接完全是木与木之间的嵌合与制衡,依靠人的智慧与科学的结构搭建而成。一件上好的黄花梨木家具,应该是没有一颗铁钉,坚固耐用并可流传几个世代的。再例如打磨,家具制作完成后,需要手工用砂纸甚至用挫草细细打磨很多遍,直到木材出现光泽度,那些木纹肌理完全绽放,用手触摸后,有婴儿皮肤般细腻的质感,才算上品。工艺程度的高低,也会决定一件家具作品的档次和价值,所以也是不可忽视的。
必须提醒的是,无论黄花梨拥有怎样的魅力和升值的空间,收藏的入门者仍须谨慎待之。凡有巨大利益空间的领域,必然存在巨大的欺诈黑幕。无论古董黄花梨家具还是新仿黄花梨家具,赝品及假冒伪劣者十占七八,遇到真品和精品的机会也和黄花梨本身一样,变得有限甚至稀缺。用拼补、贴皮、粘接的手法冒充整木,以花梨、白酸枝冒充黄花梨,以海黄的价格出售越黄,等等现象都非常普遍。何况,收藏黄花梨家具毕竟不是收藏木材,如果收藏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审美能力比较欠缺,无法断识家具款型、工艺、色泽、韵味的文野高下,那是很难收藏到具有艺术价值的家具的。如果缺少了艺术价值,再珍贵的木材一旦被分解切割,打制成器,恐怕木材本身的价值也会荡然而失。
´,´
明式海南黄花梨罗锅枨方凳(海岩收藏伍炳亮作品)
邓雪松:是的,目前几种名贵木材制作的仿古家具均价值不菲,看错买错,往往代价高昂。既对传统家具喜爱向往,又对市场黑幕望而却步,是我们很多爱好者的心理,您多年来对仿古家具收藏购买,一定积累了诸多心得与经验,对于这些刚起步的收藏投资者,他们应该如何选择定位?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请您给些指引和建议。
海岩:收藏名贵木材的仿古家具是一项耗资不菲的爱好,爱好者应该准确衡量自己的财力、精力、学识,三思而后行。我想,收藏的范围越小,进步越快。在一块土地上深耕细作,就能自成一“家”。我写小说的时候,专攻公安题材,因为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相关,在这一点上有优势。把一个题材写得深入、写好了,就有存在的意义,收藏也是这个道理。很多人的收藏杂而不精,反而事倍功半。
家具款型多样,种类繁多,很多家具我都喜欢,但是资金有限,只能有清晰的定位。我不收老家具,一方面是因为老家具价格高昂,同时还需要有充足的历史文化知识去鉴别,对刚起步的人来说,陷阱太多,容易“交学费”,所以我现在是以收藏当代高端仿古家具作品为主。高端仿古家具作品一是流通渠道广,另一个就是价格选择层次多,还有一个是信誉良好的商家相对多一些,也比较可靠。现在很多大厂家都有自己的艺术展馆,刚起步的收藏者可以在那里近距离接触黄花梨家具。平时一些工艺大师的作品展也可以前去观摩,提高自己的眼界。看多了精品,那些粗制滥做的产品自然就看不上了。
当收藏者充满了对红木家具的喜爱,下定决心去买一件贵重的红木家具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不要带钱包和信用卡进店,防止自己头脑发热仓促之中签下订单,进行不理智消费。我一般看到心动的东西后第一次不买,回来再琢磨几天,如果有些朝思夜想的惦记,改天再去看第二次,这样反复几次,如果还是难以忘怀,这个东西就不会错了,再去谈价格下定单。当然,这样做也会错过一些好东西,但是在购买初期宁可错过,不可买错,宁缺毋滥还是对的。
邓雪松:据我所知,明代的家具分为髹漆家具与以紫檀、黄花梨为代表的硬木家具这两类大致的风格,其中髹漆家具是明代宫廷家具的主导,而黄花梨家具起源于明代中晚期,请问您对髹漆家具如何看待?您认为明式黄花梨家具为何在明末开始兴盛?您在研究收藏明式黄花梨家具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感悟和理解?
海岩:明代家具中,髹漆家具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在明代髹漆家具不亚于黄花梨家具,在明代宫廷家具中也确实是以髹漆家具为主体的。我觉得从宋元到明,髹漆家具是脉络清晰、传承有序的在承接发展,是我国传统家具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但是因为髹漆家具以杂木为骨,所以保存起来比较难,导致目前这类家具为数不多。前段时间,有一个明代髹漆家具的拍卖专场,我们注意到明代的髹漆家具以红色居多,这与清代的髹漆家具以黑色为主显然不同,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暖色系的黄花梨家具也在明代兴盛呢?参照传统的风水、命理学以及当时的习俗来分析研究,就会发现明代皇族姓朱,在命理学上也是属于火命,加上明朝是从南方起家的,南方属火,崇尚红色,所以对暖色系格外推崇,因此明代的宫廷髹漆家具多以朱漆为主。
关于明代黄花梨家具的兴盛,有几个原因。首先,明代是中国汉族皇权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儒学为主干的古代文化已经非常成熟。释道两家,也在学理上大成于世。明代的知识分子享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无疑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学术修为。黄花梨家具之所以诞生在明代,显然与士族阶层的学养及审美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密切相关。
其次,明隆庆朝开放海禁,打破闭关锁国的千年禁忌。郑和下西洋沟通了海上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亦如通衢。在这种中外交流的背景下,黄花梨木经商贸路径自老挝、越南进入中国,产于中国海南岛的最优质的黄花梨也得以跨海登陆,同时家具制作中例如刨子等先进制作工具的出现也为硬木家具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再次,明代实行以银代役的制度,促进了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工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开放,以及文化的发达,使得许多在统治阶级内部残酷党争中失意的文人抽身官场、厌恶政治,转而寄情于艺术创造和物质享乐,这使得当时的文化中心和时尚中心也随着知识精英们的足迹远离京畿,南移广东苏杭。广东苏杭不仅水米富庶,且得海运漕运之利,无论制瓷、织绣、金石、书画还是家具制作,一时风起云涌。许多知识分子竞相投身,醉心于此,古代文化的许多伟大成就,就是在这一时期创造出来的。历史上常见的“政治越黑暗,文化越光明”的现象,可以在明代找到充分的实证。
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工商繁荣,文化活跃,知识分子日益逃避现实,沉溺于生活享受之中——咏叹山水、崇尚自然,回归田园,以为永恒。将心灵从社会转向自然、从政治斗争转向对艺术的玩赏。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造园运动最热情的时期,也是士族豪门造屋筑宅最热情的时期。而精美的园林和高屋大宅又对良材美器的家具陈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人对家具从设计到制作的全程参与,把自身的风尚志向和对乾坤万物的理解,把长幼尊卑的规则与天理人欲的融会,全都浓缩在家具的造形及材选之中。因此,从明式家具中我们至今仍可清晰地揣摩天地方圆的哲学思辩,体验中国社会的等级伦理,感叹中国匠人的聪明才智,领悟中国文人的心理寄托。
当家具制作成为皇室贵族甚至整个文人士大夫阶层倾心研求,并且乐此不疲的嗜好时,黄花梨突然变成了那个时代一致推崇的至爱。其必然性正是缘于黄花梨不温不燥,不卑不亢,不寡不喧,特别适合打造简洁凝练的素身家具,在显现自然本色的同时,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且香气暗含,历久弥醇,与人的气息彼此交流,相融相通。黄花梨的纹路行云流水,华美而且绚烂;空灵飘逸,与中国水墨彩墨异曲同工;景自天成,与各种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千百年的风雨铅华,日晖月映,在她的光泽及木质之中留下鬼斧神工——台风扭曲树干形成的错节纹,枝杈疤结形成的鬼脸纹,还有麦穗纹、蟹爪纹、山纹、流水纹等等,古人运用各种仿生的想象将这些纹路比拟出来,足以让心领神会的美妙意境沟通古今。产生包浆的黄花梨光泽愈加成熟收敛,其气质更可满足文人雅士韬光养晦的境界追求。这种无可替代的自然性,即黄花梨的外观及品质,恰恰投和了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所形成的特定心理,而且契和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逐步养成的审美情趣,所以当仁不让地成为一代文人的时尚载体。
´,´
明式海南黄花梨镶瘿木大小头柜(海岩收藏伍炳亮作品)
邓雪松:我觉得明式家具代表了文人情趣,而清式宫廷家具则代表了皇权森严,广式家具对应的是商贾大众的审美理念。我们可以看到,由宋至元,再到明代,家具风格是渐进演变、传承有序的一个过程,而明清两朝,则一繁一简,迥然相异,那么,您对清式宫廷家具家具风格的形成,以及其做工用料、审美理念等是如何看待品评呢?
海岩:明清两代家具风格的巨大差异,与当时满清入主中原、政权更迭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满清推翻明王朝,凭借的是军事上的强大和胜利,而并非经济与文化的强大。在文化发达、经济鼎盛、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汉文化面前,统治者要想消除自身的自卑感和树立天授皇权的威严,往往是借助外物来凸显皇权的至高无上和肃穆庄严。家具是实用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统治者自然不愿沿用前朝的器具。所以就转向了紫檀这样一种深色的木材。紫檀的色泽沉稳厚重,庄严大气,肃穆威风,无论横雕竖刻,丝纹不乱不断,最适合雕刻和镶嵌各种主题外露的图案,也最能满足统治者追求威严沉穆的等级象征和吉祥万代的自我祝福。另外,回到风水与命理学上来说满族人是属于水命,游牧民族,自古以来都是逐水而居的,而水命主黑,所以紫檀这种深色的木材自然就是首选了。所以,清代宫廷家具的形成,和朝代的更迭、当权者的信仰以及审美心理有直接的关系,清式宫廷家具在款型、用材、工艺及风格上,也都独树一帜,创造出了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堪与明式黄花梨家具比肩并立,同辉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行列之中。
邓雪松:明式家具的精神内涵潜藏的是出世超脱,清式宫廷家具精神内核倾向于入世统治,所以繁简各异,这种出世与入世两种不同人生态度,在您身上似乎得到了和谐的平衡。一方面您以入世的身份从商,经营管理的酒店有声有色;另外一方面又以出世的心态从文,著书立说也是声誉卓著;再者,一方面写尽当今生活的世态景象与情爱波折,而另外一方面您又赏玩家具、构筑园林,向往传统文人生活的淡泊宁静,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之间的矛盾?您目前正在构建的黄花梨养习馆,建筑这一古典建筑园林的想法是什么?具体规划面积和项目时间大概多久?能详细谈谈吗?
海岩:关于你提到的出世和入世的问题,从我的现状来看,可能旁观者会觉得存在矛盾,就我自己来说做这几类事情都是比较顺,没有碰到角色和身份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用出世的态度来做入世的事情,心态会平和很多。关于构建黄花梨养习馆的想法,其实由来已久,一方面是源于王世襄先生曾有一个夙愿,就是建造一座足够大的四合院,做为明清家具的博物馆。让那些古典家具按史上生活场景的规例,陈设其间,再现和还原古人生活的完整画面。这样的博物馆比之把明清家具置于现代化的展场中,更容易让后人发思古之幽情,体验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中国士人的雅趣禅思。可惜,王世襄先生离去时也未能看到这一愿望的实现。另外一方面就是我认为,一件好的家具,除形、艺、材、韵之外,还有一个“境”字,境是指相互的,既有环境对家具的衬托,也有家具对环境的改变。这一点很重要,没有环境的衬托,家具终归是个器物,在审美中偏于单薄。而有了环境的衬托,才会有血有肉,变得鲜活而生动。所以,家具应该摆放在怎样的环境里,周围的物品怎样搭配、光照怎样渲染烘托,这是一门学问,都会影响家具的魅力和光彩。
我目前正在建立的古典园林,是完全按照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和规划来设计施工的,整体建筑面积近16000平方米,实用面积8000平方米,最终建成后,会按照传统生活中的家居陈设方式,将收藏的这些家具都摆进去,并且不仅仅是达到参观浏览的效果,还要做到可游、可居、可赏,展现一个真实的传统生活空间,这就是我追求的,“境”。“黄花梨养习馆””这三个字,是我生造的。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之所以要这个 “养”字,是因为黄花梨需要与人沟通,勤使用,勤擦拭,与人亲近,能让黄花梨家具油亮光润。而另一方面,黄花梨也在滋养着人,陶冶性情,习得文化。目前这个项目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还有第二期和第三期,估计在2012年左右完工,这个项目耗费了我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如果说作品,这个项目应该是我最大的创作了。这个项目的定位是没有考虑到商业回报,也就是不用来盈利运作的,我期望是通过这样一个环境,展示陈列一批黄花梨家具的精品力作,并最终留给社会,如果能对传统家具文化艺术的传承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就心满意足了。
´,´
明式海南黄花梨锦地龙纹圈椅(海岩收藏伍炳亮作品)
邓雪松:对于仿古家具的市场发展前景我持乐观的态度,但是对于传统家具艺术是否能在当代继承与真正的发展,我却持怀疑和较为悲观的观点。因为明式家具和清式宫廷家具的创作设计主体都已不复存在了,例如明式家具正是因为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在造型结体上予以规划设计,斟酌修改,某种程度上来说,明式家具正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精神意趣的外延和器物化,才使得明式家具达到如此辉煌的成就。而当今社会,仿古家具行业整体文化素质和设计能力相对较低,高层次的艺术设计人才和文化艺术界的精英阶层并没有参与到设计制作中来,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也没有与之对应的学科,仿古家具行业众多厂家仅仅倚靠前代典籍来拷贝复制,刻鹄类鹜者犹不多见,画虎成犬则泛滥于市。目前市场虽然繁荣兴盛,但是艺术水平的提高却并不显著,那么您作为当代文人圈内研究玩赏黄花梨家具的典型代表,您怎么看待中国当代仿古家具的发展前景?
海岩:在中国几千年官本位制的封建历史中,并不明显存在一个独立于官场之外的文化阶层,所以艺术形式和社会时尚大多是自上而下,首先由皇室贵族和士族阶层倡导示范,然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推广至民间,具有一种典型的“精英文化”示范效应,这种体制本身保证了文化的高雅与纯洁。而在当代却相反,社会时尚主要由青年群体和大众知识阶层发刃推导,然后逐步衍生为社会风气,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推动社会风气的群体在更加年轻化,因此出现了些低俗文化抬头,价值标准与是非观念混杂不清的现象。
就传统家具行业而言,是否能够在继承的同时再进一步,在艺术上发展,这个问题估计不是行业或产业可以解决的,行业只能解决技术与质量的问题,文化和艺术的问题是另外一个范畴,需要政府真正从文化的角度重视,也需要高等教育体系的参与。现在往往说文化要产业化,事实上文化一变成产业,往往就没有文化了。
传统仿古家具行业都面临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如何继承与弘扬的问题。目前的中国还只是一个文化弱势的国家,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大高于文化的发展,比如,现在我国每年引进国外的图书是1万多种,输出只有80多种;电影大片每年引进40多部,输出几乎为零。一个民族前进的步伐无论怎样加快,其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都必然有迹可寻。一个民族无论今天多么朝气蓬勃,她都应当骄傲于自己辉煌的历史。历史遗产是不可替代的,尊重历史就是对未来负责。当世界进入全球化之后,西方文化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平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侵略态势,而中华文化则暂时处于较弱的一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共融不可避免。在融合中如何免遭全盘西化的并吞,真正做到“合而不同”,首先需要唤起大众对中华文明自身的了解与喜爱。对于我们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并且今天仍然令全世界倾倒的文化遗产,国人不应反倒妄加雌黄,轻率否定。让中国的优秀文化代代相传,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支撑子孙万代永不衰竭的凝聚力,是所有知识分子都应当赞许的主张!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